彭清华,喻 嵘,胡淑娟,何文智,罗桂香,肖 岚,藏家栋,张诗云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208)
湖南中医药大学自1979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7 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2020 年,共毕业硕士研究生7 656 名、博士研究生882 名。 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2020 年7 月29 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李克强总理的批示精神及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我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就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等作初步分析。
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内涵式发展理念,切实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聚焦深入推进《研究生院“十三五”规划》实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研究生院“十三五”规划》提出的6 项主要指标,总体进展顺利,其中招生规模增长、学位点建设、教学改革实施、创新工程推进4 项指标提前完成,学科评估、就业情况改善2 项指标达到预期进度。
1.1.1 招生规模稳步增长,生源分布日趋合理 我校研究生招生学科日益完善、专业学位类型占比不断上升、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医学全日制招生为主体,法学、工学为辅的学科招生布局。 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生源充足,来源省份较广,尤以湖南、广东、广西、江西、贵州为多。 2016-2020年共有10 225 人一志愿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其中报考一志愿通过国家复试基本分数线要求人数为3 005 人,实际录取人数为2 514 人(不含推免生和八年制转段生1 419 人);共有2 608 人报考我校博士研究生,录取386 人。 见表1。
表1 湖南中医药大学2016-2020 年研究生招生录取情况
1.1.2 学位点布局持续优化,建设取得突破 为全方面提升学位授予点发展质量,加大学位点培育与建设力度,重点扶持有潜力、有特色、前景广阔的学科方向建设,持续加强学位点优化布局,充分发挥学位点动态调整作用。 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历时5 年,基本达到全覆盖并全部合格通过。“十三五”期间,新增中药学、中西医结合2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临床医学、护理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5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新增电子信息和生物与医药2 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位点建设提前达到规划目标。
1.1.3 挖掘传承中医特色,教学改革卓有成效 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加大中医特色课程建设,通过网络选课自然淘汰陈旧课程,增设了实验技能类基础临床横贯式课程,思政课实施“红色主题教育”实践,专业基础课程采用案例式教学和临床资料分析式教学,提升了研究生科研思维与临床诊疗能力。 同时,积极开展研究生线上精品课程、研究生公开示范课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为加强过程管理,学校还制定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管理办法(试行)》和《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学差错、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 积极参与湖南省研究生教学平台项目(优质课程、专业案例库、高水平教材、优秀教学团队)立项建设,拟计划出版研究生教材16 部。
1.1.4 创新工程大力实施,创新项目扎实推进 “十三五”期间,申报全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5项,获省级研究生教研教改课题58 项,新增省级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11 个。同时,加大鼓励和支持优秀研究生开展高水平创新性研究,新增省级研究生创新项目271 项、校级研究生创新项目347 项;获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 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7篇、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3 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1 篇。
1.1.5 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学位点评估有序进行 学位点合格评估工作历时5 年,召开学位点建设专项会议20 次,11 个学位点参加,基本达到全覆盖。2018 年顺利通过口腔、护理两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评估,2019 年通过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场合格评议。
1.1.6 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就业质量显著改善 积极推进就业指导和教育工作,成立了专门负责研究生就业工作的专干队伍,组织研究生就业指导报告会,引导研究生积极就业。“十三五”期间,我校研究生毕业人数累计3 065 人,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2.0%以上,年终就业率平均达到95.8%。
《研究生院“十三五”规划》制定的6 项重点工作和9 项具体任务扎实推进,进展符合预期,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深入,研究生培养工作创新发展。
1.2.1 积极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 2015 年以来,随着医教融合的日趋紧密,规培政策的全面践行,学校不断加强与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一是加强对招生计划分配制度的改革。学校通过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控,统筹长学制转段生与三年制统考生的招生管理,将研究生招生指标向优势学科、基础学科、前沿学科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学科倾斜,逐步建立起招生计划的分配与学院、附属医院的培养绩效相关联的招生指标分配制度。二是加强对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和评价标准的探索。硕士研究生侧重在对考试招生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以导师招生资格分类认定为抓手,从专业目录修订、学术学位报考条件的优化、初试自命题考试大纲的修订和分专业计划可行性论证四处着力,健全招生工作各项保密规定,强化考试安全工作,切实为基础学科发展“量身选才”。
1.2.2 “多元录取”完善博士招生机制 我校博士研究生招生积极推行多元化的招生录取政策,一方面逐年扩大“申请-考核”制招生比例,鼓励应届生积极申请直博;另一方面科学制定优秀人才攻博的遴选条件,通过对优秀中青年教师按照不同职称,对其科研项目、学术论文等学识水平材料分等级进行评价考核,适当降分录取。同时,积极探索在职人员攻读中医专业博士学位的有效途径,借鉴兄弟单位经验,在我校直属及非直属医院中选拔力求上进的临床医生参加医学考试中心在职人员学位英语考试。“十三五”期间,我校累计录取优秀人才攻博17人,奖励性计划21 人,申请-考核制23 人。2019 年开始,新增招收在职临床医师申请中医(含中西医结合)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同等学力博士14 人。
1.2.3 严格防控招生录取工作风险 为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先后制定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安全保密工作规定》《考官工作规范》和《自命题管理办法》等文件。 强调研究生考试保密安全意识,加强对考务人员岗前培训,确保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1.2.4 多方合力审查考核导师上岗 学校严格实行招生资格年度审核,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与遴选标准,促进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一是对导师实现动态管理,“十三五”期间累计清退超龄或无科研课题或科研经费不足的导师35 人。 二是分级组织导师培训,累计培训导师600 余人次。累计新增博士研究生导师45 人达到126 人,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405 人达到722 人,形成了一支与学校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相匹配、整体学术实力较强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同时,强化导师“培养第一责任人”职责意识,2018 年制定并实施了《湖南中医药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
1.2.5 修订培养方案,实行分类培养 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按照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全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2019 年1 月,我校新版《研究生培养方案》公布。在研究生教育各项改革探索中,始终坚持把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放在首位,积极推进研究生课程现代化和分类培养改革,逐步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研究生院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对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细则进行修订,多次组织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召开“中医经典”和“涉外针灸”专项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听取专家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新修订了《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中医经典专项人才培养方案细则》和《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涉外针灸推拿专项人才培养方案细则》。
1.2.6 积极推进医教协同健全发展 逐步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与管理制度,经多次与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协商,先后制定了《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施方案》《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科实施方案》等规定。逐步建立了住培基地一体化运行机制,保障了研究生培养阶段临床实训质量[1]。“十三五”期间,研究生参与规范化培训2 857 人,合格率达到97.31%。我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考试的成绩稳居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
1.2.7 有力有效监控学位论文质量 以惩治学术不端为抓手,加大对开题、中期考核及论文答辩的监控力度。 依据《研究生学位论文查重实施办法》,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软件和第三方平台对学位论文查重检测与盲审。从2018 年开始,采用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方平台盲审毕业论文,共送检论文1 220篇,合格1 218 篇,盲审通过率99.8%。2019 年,重复率低于10%的博士论文占比50%,硕士学位论文占比47.3%。“十三五”期间,我校累计授予博士学位221 人,硕士学位2 844 人。
1.2.8 扎实做好意识形态相关工作 学校每年举办“学术论坛名家讲座”“优秀学子展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会”等活动,先后赴株洲、江永、常宁等地开展博士团医疗服务活动,累计发放免费药品125 万余元,捐赠衣物1 600 余件、图书2 300 余本,文具用品500 余套。 重视吸收优秀先进分子入党,“十三五”期间,共发展党员186 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61 人,研究生中党员占比38.5%。形成了研究生政治上追求进步、专业上刻苦学习、理想信念坚定的良好局面。
1.2.9 打造创新论坛特色品牌活动 “十三五”期间,开展了临床实践技能大赛、名家对话、辩论赛、小百家讲坛等特色活动16 场。来自湖南9 所高校的144 名研究生参与其中,论坛共收到1 321 篇学术论文,获优秀论文一等奖62 篇。
加大学位点培育与建设力度,重点扶持有潜力、有特色、前景广阔的学科方向建设。为全方面提升学位授予点发展质量,在全国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中,我校新增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迄今为止,学校共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9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 个。
依托二级培养单位推进研究生中外合作培养,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优质资源,提升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截至目前,通过基地共培养研究生13 名,选派研究生出国出境11 人次,研究生短期访学累计23 人次。 连续承办四届“湖湘中医药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博士研究生中,18 人获得poster 大赛一等奖、30 人获二等奖、52 人获三等奖。
鼓励和支持优秀研究生开展高水平创新性研究,“十三五”期间,新增省级创新项目资助金额达300 余万元。获得省级优秀博士、硕士论文54 篇,获优秀新生奖学金28 人、学术之星奖学金37 人。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累计获国家级一等奖1 项、二等奖2 项,省部级奖励22 项,研究生获实用新型专利70 项。
为规范化管理博士后工作,制定了《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办法》《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资格认定办法》等文件。 累计与10 个博士后协作研发中心建立联合培养机制,进站总人数达到56 人。近五年,获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3 项、一等资助5 项、二等资助5 项,资助经费达到166 万元。
加大对品学兼优学生奖励和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构建了多层次奖学评优体系。全日制学生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覆盖率均达到100%。共发放研究生学业奖学金1 887.15 万元,博士生人均24 500元/年,硕士生人均11 500 元/年。 共发放国家助学金3 244.5 万元,特困助学金80 万元。获得校企资助类专项奖25 万元。近三年荣获国家奖学金126 人,累计总金额271 万元。
为理顺研究生管理体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校研究生管理工作改革实施“一个整体,二级管理”的研究生工作机制,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学院,学院成为大学组织结构中的中间管理体系,为提高管理效果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成立了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组建了专职负责研究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配备了专职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标志着我校研究生工作专业化和制度化,朝着学术培养、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和人文服务四位一体的工作目标体系迈进。同时,成立各学院研究生分会,为研究生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和队伍保障。
自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校研究生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研究生教育竞争局面,我们必须冷静思考,清醒地认识到我校研究生教育与同类院校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自身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我校是专业性较强的大学,过去只有中医、中药类传统专业,现已扩大到7 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3 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尤其是近几年来,受研究生就业形势的影响,比较优势的基础专业反而生源下降,也导致了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如何发展现有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并在建设中不断培育新的学位增长点,实现学位点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是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中一项极其艰巨的重要任务。
“医教协同,四证合一”政策推行5 年来,我们看到中医专业学位近年来获得了较大发展,毕业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得到了强化[2],但是客观上也造成中医特色不鲜明,学生中医理论整体思维方式和科研思维被局限、被模式化。
近年来,我国医药类研究生教育发生重大改革,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存在供不应求现象。2015 年以来国家对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增量均集中在专业学位,致专业学位一志愿上线生源数持续增加,尤其我校因前几年八年制学生的成倍扩招,使得规培基地容量趋于“饱和”,新增规培基地需要经历较长的考察周期和申报程序,且短期内也较难培养出优质的导师带教队伍,致使出现了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与基地培养质量把控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国家不断推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政,理清现有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转入与转出机制,理顺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与规培考核直接的关系,将有一段较长的摸索期[3]。 同时,由于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国家层面的指导性培养方案或其他文件进行规范,各校之间的培养方式区别较大,并且以导师组指导为主,质量难以保障,如何进行系统规范的临床训练,进一步完善临床专科技能考核监控体系,是目前我校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目前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何科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避免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预答辩流于形式,改变目前简单的“师徒”关系的培养模式,逐步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模式及构建有效的质量管理考核体系,从严把关过程质量管理,避免产生质量偏差。
目前,学位点合格评估已进入第四个以质量为主的周期性协同评估阶段,学位点内涵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评估的重点。学科建设不再是规模及数量上的对比,而是质量与特色上的较量。如何打破学位授权点的终身制,由“被动接受评估”向“主动内在评估”转换是我校学位点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
研究生二级管理制度的实施,要求有一定规模的二级培养单位成立专门的研究生管理机构设置,有专人负责研究生管理工作。但由于各学院学科专业、研究生人数及学科管理队伍设置的不同,从事研究生管理的队伍尚未健全,一些学院研究生管理人员工作素质不高,对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相关政策法规不熟悉,不能很好地完成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各项工作。
网络信息化建设是实施研究生二级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许多高校自行开发了适合本单位的研究生二级管理系统,在研究生二级管理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受多方因素的影响,我校目前网络信息化的建设还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求不适应。
将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新常态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启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教育全过程,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为研究生全面发展提供精神保障。
一是开展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制度,对于课题经费、发表论文、带教水平不符合要求的导师不列入招生简章,暂停其研究生招生资格。二是对于不能切实履行导师职责、未完成研究生培养任务、违反学术道德,因有悖师德师风、责任心缺失等而导致重大问题或事故的导师,暂停其研究生招生资格,真正实现导师的动态管理。
一是注重网络宣传,增设“导师专线”栏目,多渠道宣传我校导师、特色优势学科及研究生招生与培养情况,鼓励本校应届生全脱产申请博士或推免本校硕士。二是实施“研究生优秀生源吸引计划”和生源质量激励机制,优化生源结构。采取开办暑假学校、学术论坛等活动,吸引外校优秀生源,选拔符合条件的外校优秀本科生攻读我校研究生。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设立推免生专项奖学金,提高优质生源资助力度。三是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坚持在学培养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索建立研究生优质生源基地。
一是科学修订各类型培养方案。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按照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分别设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培养标准和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展质量评价等,夯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基础,着力提升临床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启动研究生课程改革工程,建立与研究生教育规律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生课程更新淘汰机制,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特色突出、分类培养、与时俱进的多层次、多类别的立体课程体系,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树立课程品牌形象。挖掘课程内涵,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手段,推行过程性考核。三是紧跟教育发展新趋势,持续深化课程改革。建立以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推进课程教材和网站资源建设,搭建多元化的课程学习平台。开发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在线慕课,增设跨学科、研究方法类、研讨类和实践类课程,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和研究专题类课程。开展课程教学评教工作,全面评估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
一是加强培养过程质量管理,组建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定期报告课程教学现状及督导意见,加强对各二级培养单位组织的开题、中期考核等工作的督查力度,形成质量评估报告并公示,实现研究生培养环节督查常态化。二是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分析和预警机制,完善以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为依托的质量信息平台,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发布质量报告和评估结果,接受外部监督。三是持续推动体制改革,突出培养质量“宏观调控”。建立健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深化校院二级体制改革,将招生、培养、学位和学生工作重心下移,权力下放。突出各培养单位绩效产出和考核,做好研究生教育各环节“质量监管”。
实施研究生导师考核、招生名额与培养质量挂钩制度,强化导师职责,加强学院管理。对违反师德师风的导师实行“一票否决制”,合理运用激励、奖励机制,把好“立德树人”的“导师关”。
借助合格评估杠杆,科学优化学科布局,依据发展规划调整学位点或培养方向。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学科或重点学科,凝练、凸显学位点特色。逐步建立学位点质量保障机制,打造研究生成长、成才“学术共同体”,提升学位点内涵发展质量。
针对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和调动研究生科研创新、参加社会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产出,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4-5]。积极尝试“科学引导,学生自定奖惩制度”模式,通过征求意见、问卷调查、共同决策,公平、公正、公开开展奖惩制度制定,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