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照一 李迎军
1 公主岭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检验科,吉林 公主岭 136100
2 公主岭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吉林 公主岭 1361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uos thrombosis,DVT)为孕产妇在妊娠期、产褥期常见并发症[1-2]。DVT 由于血液于下肢深静脉内出现过度凝集,使静脉管腔狭窄或阻塞而诱发静脉回流不畅或丧失[3-5]。孕产妇在妊娠期与产褥期时血液多呈高凝状态,纤溶活性下降导致凝血酶原及其复合物水平异常升高[6-7]。这一生理变化是人体为适应产后出血的正常变化,可对产妇形成保护作用,但同时也可导致DVT。DVT 影响产妇产后恢复与生活质量,静脉内栓子发生脱落时,甚至可诱发肺栓塞而危及产妇生命安全[8]。本研究探讨孕产妇下肢DVT 的血液学检验指标变化,以期为预测孕产妇DVT 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 年5 月至2020 年2 月间在公主岭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分娩的孕产妇资料, 52 例孕产妇并发DVT 为DVT 组,选取同期103 例孕产妇未发生DVT为对照组。依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相关标准诊断[9]:(1)可见患肢突发性疼痛、肿胀,软组织张力升高,活动后加重,患肢抬高有减轻,局部有压痛;(2)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静脉造影等确诊。
纳入年龄22~34 岁产妇或足月分娩产妇。排除标准:(1)原有血液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患者;(2)原有凝血功能异常患者;(3)妊娠前有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或器质性病变的患者;(4)合并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的患者。
以临床确诊结果为金标准,收集并比较两组孕产妇入院时的一般资料;产后24~48 h 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血清血清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platlet,PLT)];血液流变学的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PT 正常范围为11~14 s,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 s 以上为异常;APTT 正常范围为25~37 s,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 s 以上为异常;Fib 正常范围为2~4 g/L;TT 正常范围为12~16 s,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 s 以上为异常;D-D 正常范围为<200 μg/L;PLT 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ESR 女性正常范围为0~12 mm/h。
应用SPSS 23.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孕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孕产妇一般临床资料
DVT 组孕产妇PT、APTT 和TT 均低于对照组孕产妇;Fib、D-D 和PLT 均高于对照组孕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孕产妇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孕产妇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指标 DVT 组(n =52)对照组(n =103) t 值 P 值PT(s) 8.99±0.68 10.69±0.84 12.645 <0.010 APTT(s) 26.52±1.30 27.73±1.39 5.208 <0.010 Fib(g/L) 5.06±0.74 4.76±0.71 2.495 0.014 TT(s) 14.04±0.73 15.85±0.72 6.583 <0.010 D-D(μg/ml) 190.3±52.1 133.5±58.3 5.930 <0.010 PLT(×109/L)269.31±30.34 238.96±34.25 5.569 <0.010
DVT 组孕产妇ESR(33.59±2.37)mm/h 高于对照组孕产妇(29.96±2.64)m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VT 组孕产妇的D-D 水平与PT 和APTT 呈负相关(r=-0.850、-0.850,P<0.05)。
妊娠分娩是许多女性必经阶段,其健康与生命安全对于婴儿及其整个家庭均具有重要意义。妊娠期与产褥期时孕产妇的血液呈高凝状态是正常防御性生理状态以防止产后出血,但同时也增加产后DVT 风险。
近年来中国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孕产妇年龄有所升高,临床剖宫产率亦随之上升,而宫产手术的创伤可对产妇的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并可诱发一系列应激反应,加之术后卧床时间较顺产延长,而使产妇下肢肌肉处于长期松弛状态,静脉回流减慢,从而提高发生下肢DVT 风险。DVT 发生时患者可见患疼痛、肿胀,如发生栓子脱落则可能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而引起肺栓塞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0-11]。目前临床上对于DVT 的诊断主要依靠医学影像学检查,但确诊时血栓已经形成,在预防DVT 方面效果不佳[12-13]。因此预测产后DVT 形成是保障孕产妇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重要基础。
凝血功能指标为反映人体血液凝集状态的主要指标,临床上常用的指标包括PT、APTT、Fib 等,其在妊娠期、产褥期时均可表现出不同改变,能够为孕产妇DVT提供一定参考,但由于产后产妇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并发症也较多样,因此凝血功能指标的特异性难以满足临床要求。D-D 为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凝血功能标志物,是纤溶酶溶解交联纤维蛋白后形成的一种特异性产物,健康人血液仅见低表达,当血液出现高凝状态和(或)纤溶功能亢进时,D-D 可见异常高表达[14-15]。D-D通常在手术、创伤后的12 h 出现异常升高,约24 h 可达峰值,临床上认为D-D 超过500 μg/ml 时对于DVT 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但孕产妇在妊娠与分娩的生理因素作用下,血液呈高凝状态,加之顺产切口与剖宫产手术诱发的应激反应,可使孕产妇的D-D 高于其他人群。因此D-D高于0.5 μg/ml 无法作为孕产妇DVT 的诊断标准。
本研究结果显示,DVT 组孕产妇PT、APTT 和TT均低于对照组孕产妇;Fib、D-D 和PLT 均高于对照组孕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VT 组孕产妇ESR 高于对照组孕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孕产妇的高凝状态为产后DVT 发生的致病基础,这一点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必要基础。本研究相关性分析显示,DVT 组孕产妇的D-D水平与PT、APTT 呈负相关,提示检测D-D 水平不仅能够为孕产妇DVT 形成提供量化性参考,亦可为DVT 的病情程度提供必要参考。
综上所述,加强对孕产妇凝血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干预DVT 以改善临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