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爱民 翟文静
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中医科, 北京 100043
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为退行性疾病,其病变动脉通常存在血管壁僵硬、管腔狭窄、血管壁增厚等症状,进而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流缓慢,最终形成血栓,引发肢体血液循环障碍[1]。研究显示,随着中国人口逐渐呈老龄化趋势,进而导致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发生率逐渐增加,若治疗不当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及身心健康[2]。目前临床针对该疾病一常以西医治疗为主,如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等,但治疗效果不显著;而随着中医学治疗发展不断进步,中医治疗在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中能够发挥独特优势[2-3]。本研究通过比较活血通络汤与常规西医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的临床疗效,阐明中医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的优势,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 年5 月至2019 年10 月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收治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200 例。根据用药种类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 例。观察组,男性60 例,女性40 例,平均年龄(51.26±1.32)岁;病程1~20 年,平均(10.56±1.32)年;发病部位:左下肢20 例,右下肢40 例,双下肢40 例;合并高血压10 例,心脏疾病23 例,脑血管疾病34 例,糖尿病33 例。对照组,男性61 例,女性39 例,平均年龄(51.65±1.87)岁;病程1~21 年,平均(11.09±1.34)年;发病部位:左下肢21 例、右下肢40 例、双下肢39 例;合并高血压11 例,心脏疾病24 例,脑血管疾病33 例,糖尿病3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患者均符合《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2016年修订稿)》[3];基础疾病控制良好。排除急需手术治疗患者;伴有意识障碍及精神障碍;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近期服用过肝素钠或低分子肝素和对肝肾功能产生明显损伤的药物。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患者应用长春西汀治疗,每日1 次、每次20 mg,治疗2 周为1 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活血通络汤治疗,药方组成为:黄芪、熟地黄、桂枝、丹参、丹皮、桃仁、白术、牛膝、肉桂、地龙、水蛭、当归、灸甘草,将上述方药用水煎服,于早、晚各1 次,治疗2 周为1 个疗程。对于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患者,应给予其对症治疗,将血压和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治疗两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统计并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疼痛评分、冷感评分、麻木评分和间歇跛行距离);纤维蛋白原指标和肝肾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和血肌酐)。
疗效判定:显效,治疗后疼痛、冷感、麻木消失,肢体末梢血循环障碍改善,步行速度为100~120 步/分,能够持续步行1500 m 及以上,无任何不适感;有效,疼痛、冷感、麻木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肢体末梢血循环明显改善,步行速度100~120 步/分,能够持续步行500 m;无效,患者经治疗后各项体征和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分级法进行评分。(1)疼痛评分:分值为0~4 分,分值越高疼痛感觉越重;(2)冷感评分:分值为0~4 分,分值越高冷感越重;(3)麻木评分:分值为0~4 分,分值越高麻木感越强;纤维蛋白原正常值为2~4 g/L;谷丙转氨酶正常值为5~40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值为0~40 U/L、尿素氮正常值为8~21 mg/dl 和血肌酐正常值为44~133 μmol/L。
应用SPSS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冷感评分、麻木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间歇跛行距离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s)
注:同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 <0.05;同时间与对照组比较,*P <0.05
指标 时间 观察组(n =100) 对照组(n =100)疼痛(分) 治疗前 3.65±1.03 3.66±1.54治疗后 1.65±0.65# * 2.35±1.06#冷感(分) 治疗前 2.99±1.15 2.98±1.16治疗后 1.51±0.12# * 1.99±1.65#麻木(分) 治疗前 2.86±0.32 2.88±0.21治疗后 1.41±0.03# * 2.01±0.65#间歇性跛行距离(m)治疗前 103.54±30.63 102.33±31.44治疗后 178.25±35.42# * 160.32±34.65#
治疗前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及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及肝肾功能指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谷丙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和血肌酐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及肝肾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及肝肾功能指标比较(±s)
注:同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 <0.05;同时间与对照组比较,*P <0.05
对照组(n =100)纤维蛋白原(g/L)指标 时间 观察组(n =100)治疗前 5.56±1.14 5.55±1.21治疗后 4.02±1.32# * 4.66±1.97#谷丙转氨酶(U/L)治疗前 63.65±1.54 63.85±1.74治疗后 31.05±1.32# * 45.97±1.8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U/L)治疗前 60.51±1.32 60.85±1.14治疗后 29.21±1.32# * 42.15±1.02#尿素氮(mg/dl)治疗前 17.65±1.32 17.55±1.54治疗后 8.15±1.64# * 9.77±1.73#血肌酐(μmol/L)治疗前 120.26±22.65 121.65±23.87治疗后 64.65±11.03# * 78.64±12.98#
中医学中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属于“脱疽”范畴,其发病机制与血瘀有密切联系。目前临床对该疾病主要以西医治疗为主,但疗效欠佳,《医林改错》记载:“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瘀”[4]。本研究使用活血通络汤属于补气活血祛瘀类中药汤剂[5],内含温阳补气药物,能使气旺血行、温通血脉,以达祛瘀通络目的。研究显示,此方中黄芪能够对人体内皮细胞产生保护作用,同时促进毛细血管再生[6]。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够将外周血管及小动脉进行扩张,避免血栓形成[7]。另一味主药熟地黄具有补肾养肝的功效,有降压、降血糖、改善肝肾功能的功效,对于患者合并基础病的治疗有良好辅助作用,对于改善西药对患者肝肾功损伤也有一定疗效。方中丹参能够降低人体炎性反应,通过抑制内皮素、血栓素A2 和提高血管内皮前列环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作用,进而产生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作用;当归能够降低人体血管外周阻力,改善局部微循环;桃仁具有血管扩张作用,同时能够增加人体血流量,降低其血管阻力,同时改善血流动力学;水蛭对血小板聚集能够产生抑制作用,降低血液黏稠度,上述药物通过对血小板功能产生影响,进而达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目的,使人体血液高凝、高聚集、高黏等状态得到改善,使肢体微循环和肢体血液流量得到改善血行、温通血脉,以达祛瘀通络目的[8-10]。
虽然手术治疗能够使肢体血供快速恢复,但患者术后伴有远期通畅率不佳、术后再狭窄风险,且受到技术水平、医疗费用等限制,导致其难以在基层医院中应用[11-13]。而且治疗本病的常规药物例如长春西丁具有血清转氨酶升高以及血尿素氮升高等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冷感评分、麻木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间歇跛行距离长于对照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及肝肾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纤维蛋白原是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中重要的物质。高纤维蛋白原是各种血栓性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中被认为是疾病状态的标志。所以纤维蛋白原、肝功能指标和肾功能指标能够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及药物对患者的肝肾造成的不良影响,通过对上述指标实施测量,能反映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同时也表明活血通络汤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具有独特优势,不仅可以改善本病疼痛、麻木等症状,还能降低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同时对患者的肝肾功能有保护作用,达到标本兼治目的。临床通过对该疾病的新认知及临床累积的诊疗体会,将治疗方案不断优化,在单纯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活血通络汤治疗,能够弥补常规西医治疗不足[14-15]。
综上所述,活血通络汤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疗效显著,且能够改善其凝血和肝肾指标,值得进一步推广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