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胡娟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北京102628)
2018 年3 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简称大赛)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联合相关37 个部门印发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该章程中明确指出:“大赛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有效延伸,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另外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更加旺盛,对于高职院校既是挑战,也是发展良机,更是消除高职人才低于本科人才社会误解的契机。那么如何抓住机遇实现高职教育的华丽转身,培养出紧扣社会需求的高端、优质、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呢?
高职技能大赛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高职技能大赛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各方面已日臻成熟,大赛越办越好已成为普遍的共识,其带来的良性效应,也正在逐步扩大和延伸。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定位是技能竞技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系统组织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个人发展与团队协作相结合,这对于引领职业院校的专业改革,促进教师团队建设,促进课程改革,促进校企合作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仅发挥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培优示范”的作用,更是作为进行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抓手,课程为核心,认证为评测,就业为导向的四维教学联动互促机制,让大赛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将“职业大赛”和“职业认证”融入“一课堂”教学,以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将精英培养与常规教学相结合,把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加强实训环节,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职业素养、人格修养,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使其成为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实现符合社会需求,满足学生期望的实习、就业。
(1)促进工程师学院的共建
大赛体现的是社会、企业的用人诉求,岗位工作职责及内容,为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及目标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如何有效的利用竞赛资源离不开企业的帮助,校企双方共建工程师学院是实现以赛促学,共享竞赛成果的有效方式,也是大赛促进教学机制研究的试验田。工程师学院的建立能够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发挥其资本、技术技能、设备和理念等资源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能够推广产品、储备人力资源,校方能够解决课程开发、学生实习、就业等问题,学生能够获得专业技能、工作机会、职业认证,完成人才共建,实现三方共赢。
(2)促进职业技能大赛的资源转化模式
构建以课程为载体的分化映射模式:分析、提炼职业技能竞赛中对应的岗位及相应的知识、能力、职业素养要求,构建能力池,开发基于项目的资源包,将资源包分化映射至专业不同课程,以课程为载体储存转化成果。
(3)教学内容及环境的更新
根据转化资源对照课程标准,更新教学内容,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及职业规划课程,实现能力素养并重的双线培养模式;参考竞赛环境,研究将现有实训环境改造为具备“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三真实训基地的方案,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1)教学过程融入分组竞赛评价机制
借鉴竞赛基于岗位开展项目的团队协作方式,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教学,并根据过程化考核要求进行教学阶段性评价,直观考察学生阶段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对于评价成绩不佳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不断的鼓励,加强在各常规教学项目中学生之间的默契度,带动各个层次的学生一起进步,使学生逐步习惯竞赛因素在常规教学中的融入,并将其作为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平台。
(2)课程考核融入职业认证考核内容
采用案例法、讨论法、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实施多种教学方法组合创新。在教学手段上借助于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提供有利于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条件,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建构专业知识体系和养成规范的工作习惯。
(3)精英教育与常规教学结合机制
从大赛实行的“精英式”选拔机制能够看出,绝大多数学生与大赛无缘,参赛者只是极少数的“幸运儿”。如何将竞赛红利惠及普通学生,将精英教育与常规教学结合?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更应体现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更应该是面向全体的普适性教育,根据瑞斯尼克的智力社会化观点,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教师只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供学生学习。所以,在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教师关键是要创设项目化的情境和任务,让学生在职业情境中去完成任务,借用职业技能竞赛中所体现的项目,转化于教学是惠及普通学生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同时引入项目化的管理思想,将企业先进的管理、激励机制与学校教师、学生管理制度进行融合,以企业专家为主导构建符合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也是惠及所有学生的重要保障。
基于此除了将职业技能竞赛资源转化至教学,教学中项目的开发,基于项目的情景式教学设计,分组竞赛组织也给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师资的培养、教师积极性的激发与保护,以及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也是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竞赛成果是校企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需要在竞赛后保持双方的可持续性合作,形成积极的竞赛成效。如果只是单纯的购买设备甚至共建实训室,双方的合作会出现断崖式关系,竞赛成效呈一过性。通过双方共建工程师学院满足校企双方的诉求是一种行之有效手段也是一种竞赛成效保鲜模式,期望通过工程师学院这块试验田,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评价标准与行业技术标准对接,留存竞赛成果,保鲜竞赛成效。
另外在工程师学院的建设中参与人员远比一般的校企合作复杂,如何保障建设的高效进行,及时反馈、解决问题,使得工程师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目标。单独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及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等机制建设也都是非常必要的,利于竞赛成效保鲜持续推动教学的发展与提高。
方案设计为:将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中所涉及的部分知识、能力映射至计算机网络专业核心课程-网络管理与运维,将其作为研究载体,串联本课题研究内容,由个例推演,研究、归纳竞赛、教学、课程、认证、就业四维教学联动互促机制,推动竞赛对教学的提高与促进。
图1 网络管理与运维课程教学模式示意图
校企双方以工程师学院为平台,共同以“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将深入分析“认证体系”和“技能竞赛”所折射出的对应职业岗位要求、技术素养、知识体系和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修订课程标准,开发项目,进行项目化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将认证及竞赛进行甄选,并科学分级,为学生设计对应合适的课程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力图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能普遍取得基本的初级证书;对于学有余力,致力于本专业领域深造的学生,鼓励其选修学习相应内容,创造条件帮助其参加高级别的行业技术认证和职业技能竞赛。
图2 研究方案思路
围绕职业技能大赛推进各项课程改革,并将改革成果反哺竞赛,检测竞赛、课程、认证、就业四维教学联动互促机制在《网络运维与管理》这门课程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