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霞
(新郑市第二人民医院 超声科,河南 郑州 451100)
腹股沟疝属一种小儿多发疾病,占所有腹外疝的68%~85%[1-2]。目前,临床治疗此类疾病以外科腹腔镜手术为主,多采用喉罩通气的全身麻醉。七氟烷作为常用的麻醉药物,麻醉起效快,但麻醉深度控制难度大,易导致支气管痉挛、呼吸抑制,且术后镇痛效果欠佳[3]。随外科麻醉技术的不断提升,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被逐渐应用于腹股沟疝患儿。本研究观察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对腹股沟疝患儿术后疼痛和应激反应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新郑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3例腹股沟疝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临床确诊为腹股沟疝。排除标准:(1)肾、肝功能不全患儿;(2)严重心力衰竭患儿;(3)对本研究麻醉药物过敏的患儿。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参照组(51例)与观察组(52例)。参照组男43例,女8例,年龄5~14岁,平均(9.05±1.94)岁。观察组男45例,女7例,年龄4~13岁,平均(8.82±1.87)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麻醉方法麻醉前禁食、禁饮6 h以上,开放静脉通路,监测心率、心电图。(1)对参照组采用喉罩七氟烷吸入麻醉,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后置入喉罩,吸入体积分数为2%~3%的七氟烷,依据实际心率适宜增加七氟烷浓度,术毕前0.5 h静脉注射芬太尼1 μg·kg-1,苏醒后拔除喉罩。(2)观察组在参照组全麻基础上采用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当针尖刺入腹横肌与腹内斜肌间隙时,注射0.1~0.3 mL·kg-1罗哌卡因;术中静脉持续输注异丙酚3~5 mg·kg-1·h-1,若患儿体动明显则静脉注射1~2 μg·kg-1芬太尼,且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调节潮气量或呼吸频率,维持气腹压为36~43 mmHg(1 mmHg=0.133 kPa);当患儿自主呼吸、潮气量、吞咽反射恢复正常,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时拔除喉罩。
1.3 观察指标(1)术前、切皮时、手术1 h时、拔管时的应激反应指标,包括内皮素、皮质醇、肾上腺素。(2)术前、切皮时、手术1 h时、拔管时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SpO2)。(3)术中体动、术中呼吸抑制、术中躁动情况,术后苏醒时间。(4)分别于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2.1 应激反应术前,两组内皮素、皮质醇、肾上腺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时、手术1 h时、拔管时,观察组内皮素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手术1 h时、拔管时,观察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切皮时,观察组皮质醇、肾上腺素水平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2.2 生命体征术前、切皮时、手术1 h时、拔管时,观察组HR、MAP、SpO2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时、手术1 h时、拔管时,观察组HR和MAP均低于参照组(P<0.05)。切皮时、手术1 h时、拔管时,两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比较
2.3 VAS评分术前,参照组和观察组VAS评分分别为(7.02±1.98)、(6.84±2.14)分。术后,参照组和观察组VAS评分分别为(3.65±1.03)、(2.76±0.81)分。观察组术前VAS评分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
2.4 不良反应、术后苏醒时间参照组发生术中体动3例,术中呼吸抑制2例,术中躁动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5%(9/51);观察组未发生上述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χ2=7.964,P<0.001)。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8.36±3.34)min]较参照组[(15.21±3.94)min]短(t=9.524,P<0.001)。
目前多采用外科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患儿。此术式虽具有呼吸道易管理及效果确切等优点,但对麻醉药的要求较高[4]。以往临床上对腹股沟疝手术患儿多实施喉罩七氟烷吸入麻醉。此麻醉方式具有血气分配系数低、麻醉苏醒快、诱导迅速、刺激小等优点,但不易控制麻醉深度,麻醉过深则会引起呼吸道梗阻或呼吸抑制,麻醉过浅则无法避免术中患儿体动,继而影响手术效果[5]。
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支配着腹股沟韧带及下腹部会阴区组织,故实施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具有良好的阻滞效果。腹股沟疝患儿神经纤维细小、腹壁较薄,神经阻滞更容易且操作简单安全,不会引起血管、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6]。对腹股沟疝患儿采用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可充分利用超声实时成像技术,不仅能清晰观察到穿刺针的进针角度及深度,还能全面了解注入局部麻醉药物后药液分布及扩散情况。由本研究可知,观察组手术1 h时、拔管时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水平较参照组低,切皮时、手术1 h时、拔管时的内皮素水平较参照组低,观察组切皮时、手术1 h时、拔管时HR和MAP均低于参照组。可见对腹股沟疝患儿采用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能有效减轻术中应激反应,稳定生命体征。本研究亦发现,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小于参照组。这表明对腹股沟疝患儿采用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分析原因可能在于: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不仅能提升麻醉效果,减少局部麻醉药物使用剂量,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还能起到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继而提升患儿术后恢复效果[7]。进一步研究显示,观察组无术中体动、术中呼吸抑制、术中躁动的病例发生,而参照组有9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为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联合麻醉能进一步减轻疼痛应激,从而减少因应激引起的血管紧张或躁动[8]。
综上,对腹股沟疝患儿采用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能有效减轻术中应激反应和术后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