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龙
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审美历史长河之中,涌现过许许多多令我们眼前一亮的精品力作,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审美的标准。诗歌的缠绵悱恻,书法的笔走龙蛇,绘画的大气磅礴,陶瓷的倾国倾城,每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散发出东方迷人的艺术魅力。在这其中,紫砂艺术举世瞩目,虽然只有千百年的历史,但是经过代代相传,如今欣欣向荣,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大好局面。“人间珠玉安足取,不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的紫砂艺人把地下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紫砂泥料经过巧夺天工的演绎,幻化而成千姿百态的造型艺术和包罗万象的内涵寓意。当我们把玩一把紫砂壶的时候,不仅仅因为其良好的透气性,可以充分地挥发出茶叶的原汁原味,同时还因为紫砂壶本身具有可以引起我们心灵共鸣的把玩性,特别是文人雅士喜欢把一些书法、绘画和陶刻的装饰融入到紫砂艺术之中,形成了“字随壶传,壶随字贵”的局面,所以紫砂艺术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我的这件紫砂作品《掇只壶》采用了传统的紫砂器型来呈现出自己对于紫砂艺术的理解,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之上用陶刻艺术来锦上添花,使其更加具有文人雅韵。《宜兴县志》中提到有一把壶,“一壶千金,几不可得”。千金之壶,可以说是价值连城,称得上是壶中之王,此壶即是掇只壶,也为后来的紫砂艺人争相临摹。此壶壶身也是传统款式,朴素大方,骨肉亭匀,简练大方。浑圆的壶身腹部饱满结实,实用性非常强,壶嘴弯流胥出,在端头微微下压,婉约柔美之姿明显,小巧精致,出水非常爽利,与之相匹配的壶柄在略微上抬之后优雅滑落而下,形成一条圆润饱满的弧线,圈卷自然流畅,朴雅大方,端握也非常舒服。壶盖子母线糅合严密,没有丝毫的空隙,气密性良好,通转流畅,具有很好的把玩性,壶钮圆珠,温婉可人,拿捏称手,与壶身融为一体。在此壶的壶身还有题字篆刻“烹茶无客至,得味有诗来”,字体秀美隽永,刻绘一气呵成,用刀老辣,颇具功力,其中表现出来的内容和意境与此壶相融合可谓是相得益彰。从整体上来看此壶《掇只》,气势非凡的形态凸显出作者的精湛工艺,细节的起承转合运用非常熟练自然,点线面的结合和壶嘴、壶钮、壶把的结构营造出来的空间也是恰到好处,呈现出令人赞叹的艺术审美和充满了气定神闲、悠然自得的人文雅韵。
“掇只壶”在中国紫砂艺术的历史之中是传奇一般的存在,它始创于清代紫砂巨匠邵大亨,以他名字命名的大亨仿古、大亨德钟等等都是经典器型,令后来的紫砂艺人赞叹不已,但是掇只壶可谓是最具有代表性,就是后来的布衣壶宗,一代宗师顾景舟都认为掇只壶的形态和气韵已经代表了紫砂艺术的巅峰,自己也非常喜欢这款壶型,也曾经制作此壶,给我们呈现出精妙绝伦的视觉享受。在掇只壶的制作过程之中,我主要的手法就是去匠心而存文心,正如上面的铭文所表达的那样:一个人在这里烹茶并没有客人来到,那也无所谓,也是品得非常有味道,诗意自然而然就到来了。我的这件紫砂作品《掇只壶》正是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之上,把自己非常喜欢的意境以陶刻铭文的形式装饰其上,使其不仅仅具有很好的实用泡茶功能,同时摆脱了些许匠气,充盈着紫砂艺术的文化气息,端握此壶,把玩良久,爱不释手,在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能够体会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结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紫砂艺术用不是很久远的时间就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无论是传统的经典器型,还是不断融合、不断创新的现代壶型,都与紫砂泥料质朴的特征和非常具有质感的肌理紧密联系起来,让人一触摸紫砂壶,就想拥有并开始养壶,希望看到后期如玉一般的变化。所以,当我们在用紫砂壶喝茶品茗的时候,从中能够体会到其中一脉相承的艺术审美和生生不息的人文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