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玲
神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山西省浑源县西北部,总面积为315.99 hm2,其中湿地面积为246.9 h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78.14%。公园的湿地由浑河干流与1 条支流,以及在丰水季节由洪水泛滥的河滩与季节性泛滥的草地,泉水形成的坑塘水面等组成。包括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3 种湿地类。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尤其是神溪山下涌出的神溪泉、七眼泉、神德湖、南湖等数十处清泉水,汇聚成大小泉湖50 余hm2。公园紧邻千年古祠——律吕神祠,及历史名村——神溪村,文化底蕴深厚。公园景观及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为一处质朴、隽秀的自然原始湿地。
自2009 年开始浑源县政府组织林业等相关部门积极开展神溪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包括:水系疏浚清淤、湿地水禽栖息地恢复、湿地植被恢复、荷塘建设及其他湿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湿地生态保护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公园内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大面积芦苇、水草等水生植物生机盎然,成为小天鹅、黑鹳等候鸟的天然栖息地。面积将近10 hm2的荷花塘,在夏季荷花绽放时摇曳生姿、荷香四溢。公园紧邻千年古祠——律吕神祠及历史名村——神溪村,湿地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到目前为止仍没有进行旅游开发,仅在夏季时有周边游客慕名而来参观神祠、古村及荷花塘。
优美的湿地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为湿地公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为湿地公园的健康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公园被划为5 个功能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合理的区划保持了湿地生态的完整性。
公园环境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或向荒沟荒地倾倒,对浑河水体水质以及神溪泉水水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交通系统不完善,车辆随意通行,造成拥堵,人行道路不连通;(3)湿地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基础设施不完善。
为改善湿地公园在保护与开发方面的不利局面,妥善解决公园景观环境存在的问题,方案设计的目标是充分利用山西神溪国家湿地公园周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景观改造。营造一个生态稳定,各物种和谐发展,能引导和教育周边居民及游客的开放空间。修复被干扰破坏的湿地生境,逐步形成健康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湿地资源、文化资源等为载体开展湿地科普宣教和湿地生态旅游,实现湿地资源与文化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神溪湿地最大特色是其湿地组成丰富,包括涌泉、河流、水库,是西部干旱地区保存良好、弥足珍贵的城市生态湿地。
设计的初衷在于建设一个延续场地记忆,发挥土地功能,服务周边群众及各地游客的国家湿地公园。充分融合浑源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独具魅力的湿地自然景观,通过保护与恢复湿地、科普宣教及合理利用等工程建设,逐步将神溪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为黄土高原泉源沼泽、河流与库塘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示范基地、西北地区最美的综合性多元湿地景区和浑源县最为亮丽的城市名片。
公园内坑塘水系较多,分布于河道两侧,相互之间不连通,坑塘内均有泉眼且水源充足,能保持固定的水位,设计时根据各自特点打造不同的景观特色。
设计将湿地分为3 个景观区:湿地科普展览区、湿地体验区、文化休闲区。
3.2.1 湿地科普展览区
从公园主入口进入是一条长约1 km 的堤顶路,路宽约8 m。路的左侧为土桥铺水库,水库周边有部分空旷绿地,右侧为浑河河道,此区域陆地区域较为宽阔,适宜设置宣传展示设施。在土桥铺水库边设计建造科普展览馆与湿地文化长廊,用以展示湿地与浑河水文化、湿地动植物文化、湿地各类常识图片,开展湿地课堂进行湿地宣传教育放映。堤顶路两侧栽植垂柳,形成一条林荫大道,在路边设置标识牌,传达走进湿地、认识湿地、宣传湿地和保护湿地的理念。
此区域以宣传、展示、弘扬湿地科学知识、湿地文化、湿地修复与保护技术等为主。
3.2.2 湿地体验区
通过堤顶路之后到达湿地水面最为开阔的区域,包括已经建成的荷花塘、南湖、网格状布局的9 个小水塘以及宽阔的浑河河道,大面积的水域与小水塘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水环境,为丰富动植物多样性及营造湿地景观提供了场地。
在小水塘栽植水生植物作为主景,体现湿地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各色水生花卉品种组成色彩丰富的湿地花园景观,在临水处设置亲水木栈道及景观亭,为游人提供亲水、休闲的活动区域,展现湿地色彩绚丽的景观。
3.2.3 文化休闲区
此区域紧邻神溪村,以律吕神祠为中心,以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作为此区域改造建设的思路,将地域传统文化融入景观设计,激活集体回忆,引发共鸣。利用律吕神祠南侧的空地设置一座集散广场,广场中设置餐饮、售卖等服务点,为进入公园的游客提供服务。在律吕神祠北侧设计建造一处民俗民艺园,包括演艺区、展示室、小吃街等,展示、表演浑源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俗特色。
公园内有千年古祠——律吕神祠,在律吕神祠旁设置1 座综合广场——逐云广场,此广场可作为汇演广场,每年农历五月初一神溪律吕庙会期间,举办民间文化汇演以吸引游客,传承律吕文化精神。
公园紧邻历史名村——神溪村,村内有明清古民居、古戏台、关帝庙、等人文历史景观。在神溪村旁新建一处民俗民艺园, 把浑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吃等进行展示、表演。例如: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凉粉制作技艺、烧酒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浑源扇鼓、弦子腔。在感受人文历史文化、品尝当地美食的同时结合营造丰富的滨水休闲体验,吸引周围居民及游客,激活整个公园。
公园内植被主要为柳树、杨树、槐树、油松等,靠近河道及地势低洼地带分布有野生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群落,湿地公园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强,植物多样性较差,在尽可能保留现有植物的前提下,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按照功能定位的不同,对不同区域加以丰富和完善。
公园大量运用乡土树种营造植物景观,除公园现有的树种之外还增加了云杉、白蜡、山杏、榆叶梅、丁香、连翘、金银木、山桃等,并少量选用配景植物海棠、五角枫、金叶复业槭、银杏、合欢、碧桃、樱花等进行景观打造。水生植物主要增加了小香蒲、水葱、鸢尾、芦竹、荷花、睡莲等。植物的配置力求创造一个生态群落稳定、植物种类丰富、生态系统能良性循环的国家湿地公园,并使公园内植物景观色彩丰富、疏密有致、内容丰富、赏游兼具。
3.4.1 堤岸植物景观
整体栽植采用片植或群植的形式以春夏季观花植物为主景,配以落叶、常绿乔木和地被等形成层次丰富、空间多变、主题突出的植物景观。
不同的区域突出不同的种植特色,神德湖周边以色叶植物为主,秋季时层林尽染,下层搭配观花地被丰富木本植物的观赏期。逐云广场处以春季观花植物为主景,配置落叶及常绿乔木,春季时为一片花的海洋。入口主路两侧现状有小垂柳,植物配植时增加大规格垂柳,形成柳荫浓郁的景观大道。
3.4.2 水体植物景观
水生植物依据不同的水深、水域面积合理搭配,不同的水景空间布置不同的主景植物,荷花池处主景为荷花,南湖、土桥铺水库主景为香蒲,神德湖主景为睡莲,在湿地花谷区则搭配栽植多种水生植物,形成色彩丰富湿地花园。
公园内建筑单体包括民俗民艺园和科普展览馆两部分,其建筑风格延续神溪古村落的整体风格,以明清时期民居的建筑为原型设计公园的整体建筑,传统灰色砖瓦、棕红色木构件及门窗、装饰等,达到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效果。
公园内景观家具设施包括休息座椅、垃圾桶、售卖亭、标识系统、景观亭廊等。在造型设计中强调突出景观性和地域性,使各项服务设施小品之间虽功能各异,但风格一致,形成神溪湿地特有的小品系列。
坐椅形式简洁古朴,色彩沉着,材料选用天然防腐木、石材与金属等组合材料。标识牌、垃圾桶的形式、色彩、风格均与景观设计主题相结合,以木质为主,铝板、不锈钢等为辅,带有中式风格的简洁造型,标识牌平面设计感强,起到指示方位、提供简明信息的作用。售卖亭、景观亭廊采用防腐木材质,体现生态环保理念。
神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水质污染,部分原因为周边村庄生活垃圾多露天堆放或向村边荒沟、荒地倾倒,为改善公园水质及周边环境针对公园周边的5 个村庄的生活垃圾“收集—储运—处置”系统进行完善,严禁将垃圾排入河道中。
依据当地实际需求设置废物箱,采用普通环保型或景观功能要求型废物箱,并在农村购置垃圾收运车负责收运各村生活垃圾,并运至浑源县垃圾处理厂。
驳岸形式的改造为改善水体及景观环境起到积极作用,本次设计范围内生态驳岸的形式根据河道、坑塘现状选用以下几种形式:
(1)自然原型驳岸。布设于泉水形成的坑塘水面外围,采取草坡入水的方式,突出自然,利用自然岸坡绿化种植,通过植物发达的根系等,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土桥铺水库、南湖周边采用草坡入水驳岸,七眼泉、神德湖、荷花池周边采用叠石护岸。
(2)自然驳岸。自然驳岸布设于河道两侧,防护包含坡脚防护,岸坡防护。坡脚防护主要以抛石,木桩为主。岸坡以种植为主,采用乔冠草结合的方式,不仅可固堤护岸,而且可过滤污染物,控制氮、磷,截获农田土壤流失的养分,局部可采用格宾网笼护岸、自然石护岸、生态袋护岸等。
(3)亲水堤岸。河道与土桥铺水库之间有一条现状堤顶路,景观视线较好,道路两侧采用台地的形式设置亲水堤岸。如图1 所示。
图1 亲水堤岸
公园内有一条三岔车行路,三岔路为通往各村的必经之路,因此,近期内保留通车功能,采用划线的方式增加人行功能,形成一条机动车与行人并行的道路,远期将结合公园周边道路规划改变公园道路内外交叉的现状,将此路改造为园内电瓶车与行人并行的道路。
在公园内新建3 m 和1.5 m 两种宽度的人行路面,布设在河道左岸及坑塘周边,连通现状园路,使园路在公园内形成一个环形,能通达各个景点。
神溪国家湿地公园景观的营造,既要考虑湿地保护,又要满足公园功能上的要求,包括:游憩、观赏、教育等,既要打造湿地景观,又要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在满足游人视觉享受的同时,将生态功能和特性元素向四周渗透。
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建立垃圾转运系统、生态化驳岸改造及道路系统改造等,改善公园的环境状态,形成一个生态环境优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湿地公园。
未来的公园碧水环绕、林木葱郁,不仅是飞鸟禽鱼的生态乐园,还是周边居民休闲、运动、科普学习的公共绿地,在保护公园原生态环境的同时合理的开发利用,实现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