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鹏博
上古时代,帝尧任命皋陶掌管刑法。皋陶以正直闻名天下,用独角兽獬豸(音xiè zhì 读“谢志”)治狱,帮助尧和舜推行“五刑”“五教”,被奉为我国司法鼻祖。我国古代官僚建制初期,分工尚未细化,司法官员常常兼任执刑官、典狱官。监狱作为司法官署的附属物,执行刑罚、建造监狱的任务自然也落在了皋陶的肩上。
皋陶画地为牢,建造了一种圆形土墙监狱,称为“圜土”。中国古代的牢狱也称“狴犴”(音bì àn 读“毕岸”),形似虎,为显示牢狱的威慑力,常在狱门画上或塑有狴犴头像。据《通俗演义》记载,青铜时代的监狱有不同的称呼,“夏日夏台,殷曰羑(音yǒu 读“友”)里,周曰囹圄”。周文王姬昌是商末周族领袖,他广施仁政,引起殷纣王猜忌,被囚禁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北)。汤阴境内的羑里城,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有址可考、有史可据的第一座监狱所在地,更是世界上遗存最早的国家监狱。
我国古代的监狱不是一种执行机构,而是临时拘禁犯人的场所,徒刑一般不在监狱中执行。如秦朝的刑罚多为劳役。秦朝以廷尉掌管刑狱之职,实行严刑峻法。秦始皇28 年曾派遣囚徒3000人伐湘山树,砍光了整座山。因此,很多历史学家认为,秦朝的严刑峻法,是其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后来的历朝历代狱政治理提供了一面镜子。
我国历史上统称为“狱”自汉朝开始,监狱的设置同样是在汉朝趋于完备。司法机构针对犯人的不同,分门别类地设立不同监狱。例如司空诏狱,属宗正府,主要囚禁列侯二千石犯罪的官员;廷尉诏狱,属廷尉,汉时大臣有罪者多下廷尉诏狱;共工狱,属少府,入共工狱者要被强制服劳役,制作兵器及纺织布匹。为了防止囚犯逃脱,监狱外墙周围堆起荆棘,监狱内外皆隔着一堵高墙。
唐朝时期,在载初元年设置“新开狱”或“例竟门”,有入狱者全部要被处置的意思。新开狱在酷吏周兴、来俊臣的掌管下,动用酷刑残害民众。拘禁与刑具的结合,形成了监狱法外用刑的专横制度,成为历代狱政的最大弊病。
“狱”称“监”则始于明代,到了清代,开始将监与狱相连起来,合称“监狱”。自此以后,监狱便成为一个固定名词。
据统计,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刑罚有近500 种。鸦片战争之后,修律大臣沈家本认为设立监狱的宗旨并非使人受辱,而是感化教育。为此,沈家本建议废止凌迟、枭首、戮尸、刺字等酷刑,提出模仿西方整顿狱制,被称为“中国法律现代化之父”。
现在很多影视剧中,能看到我国古代监狱中刑罚的残酷与血腥,却忽略了狱管制度中礼法并用、宽严相济的人性化设计。例如每当寒暑之时,为了防止囚徒发生疫病,及时疏通监狱,我国古代对囚徒的监禁期限加以限制,避免狱案停滞不办,囚徒受久系之苦。再如男女异室,轻重异处。监狱要向罪囚提供狱屋、衣食及医药供给,寒者与衣,病者与药,准许家人探视等人性化措施。
西方直到18 世纪前后监狱改革运动之前都十分黑暗,城堡、囚笼、地牢或矿坑,各个时代的监狱都以野蛮残酷而闻名,死刑几乎适用于每一种犯罪。
现存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科洛西姆竞技场遗址,曾是古希腊监狱,用来关押奴隶、战俘以及威胁统治者的犯人,即再现了囚犯监狱生活的原始形态。犯人们被关押在简陋的篱笆、荆棘囚牢中,被贵族们随意处置。监狱初期只是短期拘禁场所,囚犯们如果没有交纳赎金或者向统治者屈服,就会被处死或发配到战争前线。
尽管近现代以来,西方监狱改革多借鉴于英国,但所谓黎明前的“黑暗”,中世纪时期,多数英国监狱也是文明的暗角,不提供饮食,更没有食堂。衣衫褴褛、饥饿难忍的囚犯们透过铁窗、木门向临街走过的路人乞讨、卖艺获得食品和衣物,靠着路人的怜悯,他们才有可能活着熬过刑期。
到了15 世纪,政府建立了第一批矫正机构——教养院和习艺所。最简单的拘禁场所就是一个木笼,复杂的可能是一座砖结构的圆形房屋,拘留所和监狱的位置经常是靠近地方船厂、绞架或繁华的路口。
坐落于泰晤士河畔的伦敦塔,是当地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之一。在英国历史上,它既是辉煌的皇宫,也是著名的监狱,由征服者威廉在一处罗马建筑的基础上不断扩建而成,这座声名显赫的监狱负责关押王室贵族的罪犯,最多时囚禁了1700 名犯人。犯人都从外城墙西南角的水道押入,这也是他们进入伦敦塔的唯一入口。塔内没有任何卫生设施和取暖设备,也没有床铺和被褥,囚犯们戴着重达十几公斤的镣铐生活。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英国政府面临着数千名犯人无地押解的困境,于是决定,在澳大利亚的流放地确定之前,使用旧军舰(又称囚船)作为过渡时期关押犯人们的场所。
1776 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案,批准第一艘囚船投入使用,过渡时期长达百年,掀开了英国监狱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
囚船最先设置在泰晤士河边,犯人们戴上镣铐被塞进船里,夜晚船盖被压条封死,犯人们伴随着蚊虫、疾病和暴力挤在狭小的船室之中。当时的一项报告显示,在船上死于斑疹伤寒的犯人数量是上绞刑架的3 倍。三年后,议会通过一项《感化法案》,将犯人在囚船上服刑的时间缩短到一年,同时促进改善了监狱条件,犯人可以把妻子、孩子甚至宠物带来居住。
1857 年,最后一艘囚船“防卫号”失火,大批犯人被烧伤后转送到陆地监狱中。
值得一提的是,18 世纪的英国监狱不属于政府管理,管理者是一个政治闲职,奖赏给出身名门的企业家,他们把监狱当做盈利行业经营。1859 年政府全面接管了监狱,囚船彻底销声匿迹,监狱的生活环境逐渐好转。
18 世纪,近现代刑罚与监狱理论开始被提出。1764 年意大利刑法学家切萨雷·贝卡利亚出版了《论犯罪与刑罚》,他倡导“罪刑法定”与“罪责刑相适应”的新刑罚观。监禁开始代替肉刑和死刑,对监狱的改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不过,影响最大的监狱改革运动的领导者来自于英国,一位是约翰·霍华德,另一位是伊丽莎白·弗莱。
1777 年,英国人约翰·霍华德出版了《监狱的状况》,书中详细披露了英国监狱的黑暗与残酷,在社会上引发极大关注。霍华德曾遍访欧洲,当他看到监狱内囚犯们饥寒交迫、疾病缠身后深受触动,便设法说服政府关注和保障狱内的清洁用水、食品安全及医疗条件,推行隔离监禁制度。霍华德拉开了西方监狱改革的大幕,他因此被称为“西方国家监狱改良运动之父”。
伊丽莎白·弗莱也是在目睹英国纽盖特监狱地狱般的环境之后,发誓要改变囚犯们的生活状况。她认为在绝望和混乱状态下,人的灵魂不可能得到拯救,因此不断发起慈善活动,保证监狱内的孩子都有衣服穿,能睡在干净的干草垫上。
弗莱率先在纽盖特监狱内成立了“改善女性地位联盟”,隔离出专供女犯活动的监区,并由女舍监负责,结束了监狱管理者只有男性的历史。她的努力使其成为欧洲监狱改革的领导者,先后提出的多项改革建议均被采纳。
除了上述改革运动外,监狱同时还诞生了一种划时代的新型建筑式样——环形监狱(也称为全景敞视监狱),环形监狱由中央塔楼和四周环形的囚室组成,这样的设计使得处于中央塔楼的监视者可以便利地观察囚室内犯人的一举一动。环形监狱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监管者的管理成本。后世的样式,如放射形、模块式、庭院式等设计多为环形监狱的变种。
随着监狱改革的展开,其社会功能渐渐由惩罚向矫正转型。监狱成为囚犯重新回归社会的矫正场所,而不仅仅限于处罚。此后,大批“中途之家”建立,使囚犯出狱后有了临时居住及工作的场所,帮助其重新融入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