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靖文 陈梓钗 黄兆杰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及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数量迅猛增长。堆积如山的垃圾不仅造成了水土污染,同时也制约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尽管我国已进入强制垃圾分类时代,并初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城市垃圾分类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德国城市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借鉴德国先进的经验,可以更好地完善我国城市垃圾分类制度,打好垃圾分类回收的“攻坚战”,共同构建“美丽中国”。
关键词:中德对比;中国城市垃圾分类制度;不足;启示
一、前言
2019年6月,住建部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此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逐步在中国各大城市推广实行。如今,中国垃圾分类制度已走过了一年左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垃圾分类处理上下游产业链不完善、垃圾分类宣传力度不足。与此同时,德国有着百年垃圾分类处理历史,且垃圾处理技术成熟、体系完善,是名副其实的垃圾分类处理界的大师,其经验对中国垃圾分类体系构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德垃圾分类制度的现状和两国群众对于垃圾分类的看法和建议,本项目成员分别在中国和德国线上发放了调查问卷,收到了约200份德国调查问卷和500份中国调查问卷。以此,对比中德垃圾分类处理状况的差异,分析中国垃圾分类处理制度的不足之处。
二、中国垃圾分类制度的不足
(一)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
对中国的调查问卷中显示,58.9%的社区尚未实行垃圾分类。并且57.3%的人表示,所在地垃圾桶大多是传统垃圾桶和固定垃圾站,甚至有7.4%是无垃圾桶,随意堆放垃圾。这些数据展现了,中国的垃圾分类制度还在起步阶段,尚未普及各大城市。中国分类垃圾桶还没有优化升级,现在还是以传统的垃圾桶为主,分类垃圾桶尚未得到普及。
在德国60%的受访人群表示,垃圾桶上的分类标识清晰易懂,人们能够对垃圾进行分类。而中国 67%的人则表示看不懂或没有注意垃圾桶上的分类标识。从这一数据上的中德差异可以发现,中国垃圾箱的分类标语还不够清楚,不易于理解。当然,也有可能是中德人民对垃圾分类知识了解程度不同,但是普遍认同的是垃圾桶上的分类标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垃圾分类。
此外,仅23.4%的中国人经常垃圾分类。大部分中国人仍未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但是垃圾分类意识已经萌芽,大部分人开始关注垃圾分类了。在调查问卷中,受访人群回答了“可能影响人们没有分类垃圾的原因”这一问题。影响德国人没有将垃圾分类的原因主要是对垃圾分类的规则不明确以及附近没有分类垃圾桶。影响中国人没有将垃圾分类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时间匆忙;二是不知如何分类;三是没有分类垃圾桶。这里明显可以看出处于垃圾分类成熟阶段的德国和处于垃圾分类起步阶段的中国的差异。中国老百姓较少接觸垃圾分类的知识教育,不知道如何分类垃圾。社区没有分类垃圾桶也没有得到很好利用。
(二)国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宣传教育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垃圾分类仍在起步阶段,大多数地区欠发达地区还是没有进行垃圾分类,且城市和农村垃圾分类状况差距巨大。目前,中国垃圾分类的主力军还是年轻群体(18-30岁)。对垃圾分类较为关注的人群也主要是本科学历等学历较高的人群。垃圾分类是一项全民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
调查问卷数据表明,71.5%的德国人能清楚地辨认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而中国却仅有25.3%。这一数据的中德差异巨大。大部分中国人对垃圾分类知识还是比较浅薄,还只是停留在垃圾分类意识的浅层印象。
同时,中国在垃圾分类宣传和教育普及方面成效甚微。在调查问卷中显示,52.6%的人对垃圾分类的教育和宣传接受较少,只是偶尔在广告上看到相关信息。此外,大部分人还是认为政府的号召和规定是宣传垃圾分类最有效的途径,其次才是人们熟知的网络媒体。
在调查问卷中,大部分人普遍认为我国现在的垃圾分类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公众环保意识不强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宣传和教育普及力度不够等原因。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重新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监督制度不完善
得益于垃圾分类及环保意识教育和宣传的成功,垃圾分类意识已经深深植根在德国人心中,德国垃圾分类已经进入了自觉阶段。德国部分地区设立垃圾督导员,惩罚条文明确,惩罚力度大,且不遵守垃圾分类规则会对个人信用有影响。在中国,72.3%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城市没有设立垃圾督导员。但是,大部分人认为设立垃圾督导员很有必要的。此外,罚款、安装摄像头等都可以有效地监督垃圾分类。
三、对我国垃圾分类制度构建的启示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都配备分类垃圾桶,但是仍有部分地区现分类垃圾桶设置不规范,从而导致居民的精准投放量有待提高。为此,国家应该及时更新和完善垃圾处理。同时,具有特色的垃圾桶可以更有效的帮助人们进行垃圾分类。例如:垃圾桶增设人脸识别系统、在垃圾桶上增设分类图标。
(二)从源头控制和减少垃圾的产生
目前市面上的产品琳琅满目,但是部分商家为了商业噱头,对自身的产品过度包装,这种行为不单增大了包装垃圾的数量,对社会资源造成了浪费,同时产生了一种浮夸的社会风气,不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这种过度包装的行为国家应该明令禁止。垃圾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跟生产商有很大的联系。生产商可以在不同的生产包装上标记商品垃圾分类归属的标识。
(三)加强人们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
我们要重视对下一代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要从学生的通识教育下手,向下一代教育垃圾分类的重要性。面对当代人们对垃圾分类投放规则的不了解,要注重在公共场所对垃圾分类规则的宣传,在网络、电视、报纸的黄金时段宣传,而且要避免喊口号式宣传,要真正把解说宣传落到实处。
(四)完善垃圾分类的监督途径
令之不行,政之不立。任何制度的建立都需要进行监督才能使得制度继续进行下去。在调查的过程中大部分群众在垃圾分类督导员的监管下能有效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在社区、乡镇固定垃圾投放点可以设立垃圾分类的督导员或者志愿者,让群众可以更快的建立起垃圾分类的习惯。同时可以在垃圾投放点设置摄像头,监督垃圾投放,并对乱投放垃圾人进行罚款处罚。同时还可以对垃圾投放优秀的个人及集体进行表彰和奖励,增强人们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四、结语
目前我国垃圾分类回收还处在初级阶段,中国仍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垃圾分类体系,这是大势所趋。贯彻落实城市垃圾分类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公共事业。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垃圾分类的号召,努力构建和完善中国城市垃圾分类制度,建设“美丽中国”。
资助说明:“ 2019 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S201912620007)资助项目,“2019 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1912620007)资助项目;邱靖文为第一作者、项目负责人;陈梓钗、黄兆杰为第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