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王娇
摘 要:本文结合具体的游戏教学案例,对课程游戏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找出解决问题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案例;对策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背景下,我们把游戏与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但游戏化教学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教师“控制”,幼儿难以获得真实体验;限制游戏生成,幼儿游戏成了教师完成目标的工具;“对话”的实质被歪曲,无法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导致“对话”流于形式等。
一、案例一:创设真实情境,让幼儿收获真实体验
在一次欣赏游戏中,教师引导全体幼儿欣赏一幅画,并用了击鼓传花的游戏,轮到谁谁就得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很多孩子都说这幅画很好看,颜色鲜艳,小动物很多。可是轮到一个小女孩她却说:“我不喜欢这幅画,上面有只老虎,太可怕了。”可是教师说:“小老虎不会伤害你的,你看它多可爱呀。”说完就让这个孩子坐下了。等到欣赏活动结束时,教师向全班幼儿提问:“这幅画好看吗?”只听孩子们齐声道:“好看——”而且那个小女孩也小声说“好看”。整个回答如“口號”一般,整齐划一。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并没有坚持自己的真实看法,而是“认同”了教师的观点,服从了其他小伙伴的选择。长此以往,孩子们无法获得真实的游戏体验,只会跟着教师、小伙伴“人云亦云”,由于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时间长了便会懒于思考,无法拥有个性化的体验。这与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我们需要创设真实的情境,进行正确的评价指导,让孩子们拥有真实体验,使他们在亲身参与和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感知经验,促进自身和谐健康发展。
二、案例二:鼓励游戏生成,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权
在一次体育活动中,有一个教师组织孩子们玩跳一跳的游戏,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游戏中有的孩子扮演袋鼠,有的幼儿扮演小兔子。孩子们还两两比赛,看谁跳得远。突然,有个孩子说:“小袋鼠没有小兔子跳得远!”“是啊,你看,小袋鼠的脚落在了小兔子的脚后面呢!”“咱们量一量吧!”孩子们停下来,准备找东西量一量,但是此时一直从旁观察的教师走过来,不问青红皂白就要求孩子们继续跳。孩子们不喜欢再跳了,只是应付一下而已。游戏成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孩子们没有充分的游戏自主权。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后来对“测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教师却不予理睬,从而失去了一个较好的教育契机,没有满足孩子们的探索需求。幼儿在游戏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们应该允许生成活动的出现,并有意识地把生成活动变成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体现幼儿作为游戏主人的地位。由此,我们也发现,教师只是把游戏作为教学的一个手段,并没有将其放在课程的高度进行审视。为此,我们必须构建游戏化课程,努力转变教育角色,让自己成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与支持者,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权,让充分自主的游戏氛围,为幼儿不断创新提供机会。
三、案例三:让“对话”更真实,避免流于形式
在“数一数”的数学游戏活动中,教师扮演鸭妈妈带领小鸭去郊外游玩,路上碰到鸡妈妈带领鸡宝宝出去玩,然后,教师要求孩子们分别数一数鸭队有几个人,鸡队有几个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说:“今天,鸭妈妈和鸡妈妈都带着小宝宝出门游玩,大家说好不好呀?”孩子们分别戴上鸭宝宝和鸡宝宝的头饰并排好长队,齐声说:“好——”。接着伴着音乐,大家蹦跳着去“郊游”,路上鸭小队和鸡小队相遇了,一名教师说:“鸡妈妈你好!你们家有这么多鸡宝宝呀!”另一个教师说:“是呀,你们家也有很多鸭宝宝呢!现在让小宝宝们分别数一数鸡小队和鸭小队各有多少小宝宝吧?”教师说:“好啊!那我们开始吧!”孩子们每个人都在数,并说出自己认为的数量。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发现游戏全程都由教师设计、掌控,只听到了教师的声音,孩子们只是戴上头饰跟着老师做游戏,全程孩子们没有一丝自由,每个人都情绪不高,神情木然,无法体现他们的兴趣。在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使用了拟人化的方式,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引发幼儿的兴趣,目的是促进与幼儿的沟通、交流,但是实质上却并没有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实质性的“对话”,导致“对话”流于形式。在游戏中,教师应该给幼儿说话的机会,听听孩子们真实的想法,有些问题可以直接抛给幼儿,以实现互动,如“孩子们,鸡妈妈家的小宝宝多不多呀?”从而激起幼儿数一数的欲望,而不是像上述案例那样与另一名教师进行对话。
近年来的幼儿园课程游戏改革,延长了幼儿游戏的时间,在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教师对于游戏与课程的融合还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有的只是将游戏作为一种教学的手段,并没有使幼儿真正获得游戏性的体现,没有成为游戏的主人,导致游戏化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游戏化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尚曼曼.浅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华少年,2017(17):199-200.
[2]陆雪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策略.中华少年,2017(28):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