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正一道斋醮科仪刍议

2020-10-30 01:58申晓虎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6期
关键词:传承

摘  要:云南正一道历史悠久,其科仪为道教文化的核心之一,仪式选择的地点、日期,仪式主持者的服饰、用具、符咒、韵文、音乐等,均体现了云南道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了云南正一道对道文化传承的贡献。

关键词:云南正一道;科仪;传承

Analyzing on the Ritual of Zhengyi Daoism of Yunnan

(School of Humanities,Qujing Normal University,Qujing Yunnan 655011,P. R. China)

Abstract:Zhengyi Daoism of Yunnan has a long history. As one of the core element of Daoism,it had unique charm presented by location and date choice,garment of priest,instruments,amulet,literatures and music. Those showed the public the way of inheritance of Daoism of Yunnan.

Key Words:Zhengyi Daoism of Yunnan;Ritual;Inheritance

道教中的科仪,又名科范,指人与天地、神祇沟通的宗教仪轨或仪式。道教科仪上可追溯至原始的自然、图腾崇拜与祖先祭祀,后结合先秦以来的神仙信仰发展而成。《说文解字》对之的解释是:“科”,程也,斗者,量也。“仪”,度也。科,为程式,或动作,即按一定程度敷演仪式。仪,为法式、仪式,所谓“法事如仪”。《道法会元》称:“依科闡事”,即依不同法事,制定不同仪式,按规则进行。一般将做某法事的记录称为“科仪底本”或“科本”,如“开坛科仪”简称“开坛科”。

同时,另有一词“斋醮”,多与科仪并称,但又有不同内涵。“斋”,戒、洁也;“醮”,冠娶礼、祭。《道藏》中,对“斋”一字有诸多解读,如“斋者,谓身无杂务,心不处驰,内外清虚,抱元守一。”(《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一》)。“斋者,所以斋洁心神,清涤思虑,专致其精,而求交神明也。”(《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七十九·东岳济度拜章大醮仪》)等。科仪中论及的斋,是一种宗教修持,即“登坛步虚,烧香忏谢,祷词祭祀”,既有整洁身、心、口三业之意,也是祭祀之礼。“醮”在道教中指备香花灯烛,果酒茶汤,降天地,致万神,禳灾祷福,兼利天下[3]。总的来说,隋唐前,道教以降真致神道场谓之斋,以酬神谢恩道场为之醮,先斋而后醮,同时并行。隋唐之后,斋醮联称,不分彼此[4]

云南正一道历史悠久,选地择日,建醮设坛,醮坛执事,清规禁忌等,上承正统,下接地气,形成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科仪程式。

一、选地建醮

举行科仪斋醮,必选一地。唐代以前,王朝祭坛与宫观建坛均为露天,其后因“祭享有时,雨霑失容,其礼即废”(《中华道藏·玄坛刊误论》),改为屋内进行。选择什么样的地点,《道藏·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中有“择地”一文,上曰:“诸建坛,宜择名山洞府,形胜福地,有宫观祠宇神异灵迹去处,与坟墓市井相远,从来非战场、法场、屠肆、酒坊、产室所在,方可用。”实际上,正一道士因火居民间,又因缺乏宫观祠宇,或因宫观离城镇较远,绝大多数在信士家中建坛。而且,不少地点位于农贸市场内,所谓远离市井、酒坊也不可能。

择地之后,应选建坛方位。经曰:“右立坛,要取方位端正,坐北面南。如宫观屋宇,基址从向不同。当以方位东西南北,定坛之坐向,或背或偏,却所不拘切。可迁就坛位坐向,取屋宇端正也。”道士首选坐北面南,其次偏离或以屋宇中轴平行端正。实际操作中,有时信士只有一间屋,方位根本无从选择,道士只能以便宜行事,以有空的一面墙壁设坛。

二、择日

择日,又名拣日,即选择吉日,以趋吉避凶。《道藏·灵宝领教济度金书》“拣日”一文曰:“诸建斋,宜择三元、三会、五腊、四始、十直、庚申、甲子、本命之辰,仍避六戊日、帝煞、圣忌、岁破、月破、十恶、大败、龙虎、罪至、受死等日。若与三元、五腊、三会重併,则不妨也。惟六戊、帝煞、圣忌,不可不避。开度功德,又须择其日,与亡者七七、百日、小祥、大祥相符为妙。”清幽法事(阴阳法事)都以此为准。

避讳杨公忌日。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二,七月初一,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协记辩方书·辩论·杨公忌》认为:“其法乃是室火猪日。其求元量起角宿,依二十八宿次序顺数,值室宿之日,即为杨公忌。相传其术为宋代术士杨救贫所创,故称‘杨公忌'。”《道藏》中并无相关记载,但云南民间多用之。

另外,关于上表(章)发文的时辰,《道藏·灵宝领教济度金书》有云:“诸关发文檄,利用传送功曹二时,忌用截路空亡。以天罡十二神,顺行十二支阳曰起大吉,阴曰小吉。视传送功曹在何位,此即其时,宜申奏也。截路空亡时,甲曰申时,乙曰未时,丙曰辰时,丁曰卯时,戊曰戌时,己曰酉时,庚曰午时,辛曰巳时,壬曰寅时,癸曰亥时。”

文中所称“传送功曹”,意思不一。功曹为道教信奉的天庭值年月日时的四位神。天罡十二神,即登明、河魁、从魁、传送、小吉、胜光、太乙、天罡、太冲、功曹、大吉、神后,有解读为十二功曹,也有解读为月将。无论解读为何,均按阳日阴日规则推算。

空亡,源自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合时,无法一一对应,每一旬均有两个地支搭配不上天干,这两个地支就叫“旬空”或“空亡”,如:甲子旬戌亥空;甲戌旬申酉空;甲申旬午未空;甲午旬辰巳空;甲辰旬寅卯空;甲寅旬子丑空。道教称之为“空亡煞”,不用之。

以上择日择时规则,在实际运用中一般作用指导原则,并非严格一一参照。不少情况下,道士们直接用通书,如《鳌头通书》、《象吉通书》,甚至万年历或《玉匣记》查询。在考察中,某处道士向笔者声称,邻乡某道士“竟然”用《玉匣记》,“日子都瞧不准!”有时,因“业务”繁忙,个别道士也有在杀师日举行法事的情况。多数情况下,进行法事时,选定日期后,道士依科仪顺序上表,并非按规范的时辰进行。

三、法坛规范

(一)神职人员构成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有“清规仪范篇”对法坛中进行法事的人员有着详细的规定:高功、都讲、监斋、侍经、侍香、侍灯、炼师、摄科、知炉、知磬、词忏、表白、正仪、监坛、清道,分别负责主持仪式、唱经礼赞、维持法坛等工作。按此规范,仪式共需15人参与。实际上,除传度、宫观庆典、民间祖师会之外,当下云南各地的正一道绝大多数仪式参与者大多为3-5人。一人主持仪式,一人负责乐器(鼓、磬),一或三人唱经礼赞,也有2人甚至1人进行法事的情况。据称,至少在民国时期,滇中、滇东北等地,尚有十几或二十多道士参与的法事。80年代以来,已简化为几人参与。主要原因,一是无论城市或农村,都基本没有可容纳十几人进行法事的场所。二是经济因素。道士或仪式主持者,每人每天的费用为200元左右,唱经礼赞(念经的)每人每天80-100元不等,仪式时间视内容为2-7天,即仪式花费为1000至3500元,且一日三餐由信士家提供。如果参与人数为15人,则费用将增加至少五倍以上。某道士直言不讳:“(如按以前的规矩)主人家耐不住!”

(二)法坛清规与设置

法坛设立,举行法事过程中有诸多规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有《醮坛清规》,列有35条,内容繁杂,对不遵者罚五拜至六十拜不等。现实操作中,却没有这么复杂。法事开始前三日,道士戒房事。法事进行中,信士家中女性不得在场。道士与信士全程吃素,法坛内不得吸烟。有的地方吃素,但不禁酒,某些道士午餐或晚餐时饮酒。

(三)法坛所用物品,种类复杂,大致包括:

1. 神像。一般分三类,主位供养的神像,包括三清、四御等(视仪式内容而定);面对主位的传送功曹;两边的雷部众帅将。如条件允许,正位神像布置会呈现层次感,即从最里面到外面,位格由高到低,分数层布置,并挂上卷帘。有的还在牌位旁边挂上写有“天人道德”、“龙章凤篆”、“蓬莱仙境”、“慧日高悬”等字样。神像一般为画像或纸制牌位,或为祖上传承的自制画像、牌位,或直接购买的神像。使用画像主要是为了便于携带。如在道士自家进行仪式,神像多为塑像(非金属)加画像。

2. 供养用具。包括香炉、烛台、花瓶、米盆等。各地供养用具的摆放大同小异,视场地大小灵活处理。一般来说,神像高于供桌。供桌由里到外,分别摆放十供养或五供养(十供为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五供为香、花、灯、水、果),前面放有圆镜、剪刀、香灯的米盆,左右为灯盘。再前面是米饭和时鲜水果,以及各种小吃。如场地较大,还会在前面布置灯坛。桌上铺一块红布,中央用米书紫微讳字“”,雨字头上放三盏灯,呈品字形,左六右七为南北二斗,正下方口字加食,左马右禄。值得注意的是,所上的香,有盘香、线香,原料诸多,但法坛不用檀香。

3. 法事用品。包括铙钹、鼓、磬、三清铃(帝钟)、印、法尺、剑、令牌、笏板、如意、符简、表文等。道士法事所用物品,大致可分为仪式主持者所用的法器、符、表等,以及乐器两大类。传统上乐器包括三清铃、唢呐、竹笛、二胡、琵琶、鼓、锣、木鱼、拍板等,当下则大半省略,多为鼓、铙钹、木鱼、磬;如大型法事,再加上二胡、笛子,或直接请来洞经班(后面详述)。三清铃、印多为自制,印上多刻为“道经师宝”。表、章、符箓上加盖法印。法尺与法剑均为桃木所制,令牌为召将用,或来于传承,或来于自制,来源不一,制式有异。笏板也是如此。符简、表文多为自制,但也有使用复印件的情况。因为同一用途的表文,大部分内容一样,只需填写信士、道人的姓名、事由与时间即可成形。此外,还有扎的纸人、纸马、纸船等。仪式使用的鞭炮,按传统仪式的规定,须用火枪鸣放,但80年代以来,已由普通鞭炮代替。

水盂,又名水碗、甘露碗,法坛上用来盛法水,一般分碗和杯两种形状。现实中,有专用铜碗,或用平日饮茶的茶杯,也有直接用普通吃饭的瓷碗。法事中道士左手执碗或杯,右手用杨柳枝,沾水洒净,法坛荡秽。在云南,很多地方根本找不到杨柳枝,多用扁柏代替,或干脆直接用手沾水洒净,同时口念:“净洗灵台,杨枝一滴洒尘埃,凡境即蓬莱。”

法鼓,分圆鼓和扁鼓两种,大小不一。法坛中一般用小鼓,将其悬空平放,鼓面朝上,以便道士敲击,多与铙钹共用。如条件允许,一人击鼓,一人敲铙钹。

4. 服饰。道士服饰一般分道巾、道冠、衣(道袍)、鞋袜与佩饰。道巾即帽子,所谓“道有九巾”,为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和九阳巾。清末以来,多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浩然巾、逍遥巾、荷叶巾、太阳巾、一字巾、包巾。正一道士多用纯阳巾和混元巾。纯阳巾底圆上平,帽前有帽正,平日多用此巾。混元巾一般科仪用,圆形、硬壳。实际上,有的道士两种道巾混用。

道冠传统上为木制,现代以来多用塑料,正一道士多用莲花冠、星冠、五老冠,道冠一般只在法事科仪中使用。

道袍一般分为大褂、得罗、戒衣、法以及、花衣、衲衣等六种。大褂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是最普通的一种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得罗为蓝色,长及腿腕,袖长随身。冠巾之后成为正式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为参加宗教活动之礼服。戒衣为黄色,大襟,惟有受戒道士,方可着用此衣。法衣,又称“天仙洞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有金丝银线绣的各种道教吉祥图案,如郁罗萧台、日月星辰、八卦、宝塔、龙凤、仙鹤、麒麟等,一般举行斋醮科仪时用。花衣为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面亦有各种绣花图案,但较天仙洞衣显得简洁,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众经师着用此衣。也有红色或黄色不带图案者,为做一般道场的经师穿用,称为“经衣”。衲衣亦称“衲头”多层粗布缝制,过去云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时穿用[5]。当下正一道士平日多穿青色普通道袍,舉行科仪时穿法衣,一般没有经衣与法衣的分别,甚至个别还穿俗衣进行法事。个别传承时日较长的道士世家,还保存着源自清中期的道袍、法冠。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套道袍前短后长,前及腹下,后及小腿。莲花冠以布为原料,手工制作,下连布头套,方便穿戴。据称,该样式源自明末清初。

按传统规范,道士平日所穿鞋子为黑色圆口鞋,配白色高简袜。举行法事时,穿“云履”,即鞋底厚,鞋帮上绣云头图案的布鞋。实际上,为图方便,道士们平日或举行法事时,都有穿皮鞋或运动鞋的情况。至于传统佩饰中的葫芦、鱼鼓、拂尘等,因几乎无实用之处,基本被弃用。

5. 法坛韵文

道士举行法事时,所念、唱的韵文,可分为祝、颂赞、偈、咒四类。祝,指法师用于向神灵奏事的文体,如上洞案香祝,上手炉香祝。颂赞,包括颂和赞,指赞美神仙的文体,如太极真人颂、三启颂、学道赞等。偈,源自佛教,为佛经中的唱词,多为四、五、七言一句,一偈四句,如吟香偈、开方偈等。咒,指道教使用的秘语,道教认为咒有神通法力,故又称神咒。如净坛咒、净天地神咒等。

法坛中念咒又分吟、诵、微、默四种。吟咒指用音乐来吟唱,可一人或多人。诵咒指一人或多人诵读咒文。微咒指一人或多人小声诵读,举行法事时,多用微咒。默咒指心中念咒,不發出声音,多用于法事[6]

6. 讳、符、印、诀

讳字,又称神讳秘字,是道教中用来代表神仙的符号,讳字数量众多,结构各异,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雨君,即雨字头的讳字,如三元讳,,分别玉清隐讳、上清隐讳和太清隐讳。第二,雨君鬼臣,即雨字头下鬼部,如救苦讳。第三,鬼字部,如天罡正讳。第四,火、口、车、玉、食等部,如萨祖讳,后土讳

符,即道符,又名云篆、丹书等,是斋醮科仪中用来召摄神灵仙真的灵文,种类繁多。

手印,也称手诀、掐诀、捻诀、法诀等,是法师用手指在手掌、手指上掐按某些部位、穴位,或以手指结成固定姿势,起到内聚精会、外召神鬼的作用,与符、咒并用,共同组成符咒法术。掐诀的同时,还需取炁,即按不同的诀,取不同炁。如咒水时,“插天罡诀,取天罡炁,吹入盂中。”掐诀时,还需按掌内之文(纹),主要分天文、地文、人文、玉文(玉柱),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都分布在左手掌中不同部位。以十二地支为例,

法诀种类繁多,不同用法使用不同法诀。掐诀时,掐文、念咒、书讳通常共同进行。以三山诀托水盂解秽为例,法师左手掐玉文,执令向水盂书三元讳字,阳日书天师讳,阴日书真武讳,加盖金光讳,咒曰:唵唻咈啰萨唎娑呵[7]

(五)步罡踏斗。罡,指天罡,即北斗星。斗,即北斗。步罡踏斗,指道士举行法事时,拜斗请神,通过踏星辰方位,上升九霄,启奏神灵。步罡的动作,又称禹步。“诸步纲起于三步九迹,是谓禹步。”(《云笈七签》卷六十一)法师在法坛铺设画有八卦图案的罡单,按不同科仪,运用不同的步罡之法。云南各地正一道士大多在举行大型法事,人员众多时,才在地上放置罡单,主要是为了突显仪式的庄严。据某道士讲,平日不放罡单,是为了督促道士熟记方位。

道士步罡时,还需存想通神。存想又名存神,即默想神仙形象,源自汉代养生术。通神,即法师通过存想,在头脑中构建天界,化凡为圣,化身为神,以此具备“神力”。存想通神在设坛、出官、上章等仪式过程中也广泛运用。

四、结语

前文所指正一道,是指在云南除全真以外的其他道派之总称。从田野考察来看,各地道派多自称正一,也有清微、灵宝、西河等派。少数有宫观道院,多数火居民间。有注册登记,受传度之“正式”道士,也有民间传承,尚未加入道协,没有正式宫观传度,自我发展的“野”道士。从传承时间来看,多始于明代,清代居多。既有正一字辈延续至今者,也有正一转全真,明全真而暗正一,两套字辈共同,仍旧火居民间的情况。

存续形式多样的云南正一道,保存了为数众多的科仪经书。有传承用的《传度科》、《符箓品格》,有求雨祈晴,赈济所用的《禳灾科》,有超度用的《施食科》、《破狱科》,有朝斗、镇宅用的《太微南斗六司科》、《镇宅扫荡科》等等,种类繁多,汗牛充栋,充分体现了云南道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云南正一道科仪的研究,将对云南道文化的发展,对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泽洪.道教斋醮符咒仪式[M].成都:巴蜀书社,1999:17.

[2]  彭理福.道教科范——全真派斋醮科仪纵览(上)[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8.

[3]  道教服饰简介. http://www.daoisms.org/article/sort023/info-391.html.2020.6.12.

[4]  任宗权.道教章表符印文化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220-226.

[5]  任宗权.道教手印研究[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110.

作者简介:申晓虎,男,汉,重庆,1977.06,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南民俗,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云南正一道科仪符箓的收集、整理与研究(16BZJ04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