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有一次新疆之行。1957年6月11日老舍给《人民文学》主编秦兆阳写一长信,权当约稿,题为《新疆半月记》,载于当年七月号《人民文学》。“这是我第一次到新疆去。我渴望能够在开会前后,看看天山南北,开开眼界。可是,除了乌鲁木齐,我只抓紧了时间,走马观花地看了看石河子军垦区,别的什么也没能去看。主要的原因是内地的作家到新疆去的太少了,所以听说我来到,大家都要求见见面。看清楚了这个情形,我马上决定:先见人,后游览。”
于是在这紧张的半个月,老舍作了十次“座谈报告”,会见了兵团文艺工作者、《天山》编辑部,部分业余作家、野战队队员、教师学生等,简复了八十多封信。“我是这么想:假若时间不够,无从去看吐鲁番和其他的地方,反正我会见了朋友,总算‘尽职。反之,我若把时间都花费在游览上,来不及会见友人,便悔之晚矣。朋友比高山大川更重要,您说是不是?”“我个人怎么忙并不是主要的。我必须说的是:祖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了,到处如饥如渴地要求更丰富的文化生活,需要大量的文艺作品,所以也就重视作家。特别是青年们,他们做着前无古人、备尝辛苦的事情,因而不但需要文艺作品,并且希望有人写写,或自己写写他们的艰苦与狂欢、愿望与成就。他们明知我一个人并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他们不是要看我个人,而是把我看作一个象征,跟我握手就似乎等于和一切作家握手:你们来吧,来写我们的经历吧,假若你们没工夫写,教给教给我们怎么写,让我们自己动手吧!”
这就是老舍。这就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在新疆的心里话。
重读此文,心有所感。时至今日,其情依然。
《新疆半月记》给我们深刻教育。
启示一,人是第一位的。“朋友比高山大川更重要”,人比风景更重要。“若是只有万古积雪的天山,一望无际的待垦的荒地,俯拾即是的煤与铁,而没有人,又有什么可写的呢?人的悲欢,人的冷暖,人的勇敢或怯懦,人的聪明与意志,在与雪山、沙漠、煤田作斗争的时候,才会显露得特别分明。这些便是戏剧资料、小说资料和诗的资料。参加这些斗争的青年怎能不切盼有人来写写这样的戏剧、小说与诗歌呢?”
启示二,新疆充满文学宝藏。老舍说“新疆的山河与宝藏”“有多少新事值得写呀!”“大家写吧,不要专等着作家!”“我切盼作家们到新疆去。”“沙漠上的狂风,天山上的积雪,都使他们有时痛苦,又有时狂喜。痛苦啊,狂喜啊,有青年的地方就是有詩料的地方!可是,为什么诗人不来呢?”
启示三,挚诚的人民情怀。老舍在信尾说“我做对了:假若我没在前几天抓紧时间作‘座谈报告,而会后甩手一走,可就真对不起那些位希望与我见面的朋友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