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双循环”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0-10-30 10:03张银平
求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双循环产业链供应链

张银平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際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要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一、“双循环”战略的形成与发展

党中央制定“双循环”发展战略,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多年来以内循环为主体的事实已成趋势的结果。理论界对国际大循环战略的讨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已经开始了。1987年10月,时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王建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其倡导的 “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使许多内向型的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以生产出口产品为主的外向型企业,使企业产量、产值、税利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逐年增长,事实证明这种构想是成功的。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贾根良教授又提出,“国内经济大循环战略是……破解美元霸权和应对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危机的根本性措施”。这是国内学者首次提出“国内经济大循环”概念。

从实践来看,1979年中国的GDP占全球的比重是1.79%,而中国的GDP总量在全球排名第11位。2010年,中国的GDP就已经超过日本,而2018年底中国GDP占全球的比重达到了16%。可以说这些成果的取得是国际大循环战略推动的结果,也是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大力引进外资又加强合作输出资本的结果。我国政府在2006年初发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曾明确提出,应“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可见,在十几年前,中国就已经朝着更加依赖国内市场的方向转变了。中国的对外依存度在2006年达到最高峰35.2%,随后开始逐年下降。当然,若是以出口在GDP的占比来衡量,中国的对外依存度依然偏高,今后仍有进一步降低的余地。2020年以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世界经济下行,国际市场严重萎缩,国内经济正在逐步恢复。在此刻,我国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正当其时。

“双循环”战略是逐渐发展的,其发展轨迹在不断优化和调整,其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显露出来。当中国还不够强大的时候,无论是引资、出口,还是贸易顺差,别国都不会在意。但是当国家足够强大、中国的出口已成为全球第一时,依然实行外向型经济的“大进大出”,就会给别国的出口和市场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这时候就会产生矛盾。况且,国内的发展变化与百姓对消费、产品和技术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调整发展格局是必然的。可以说“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外双循环发展”,加强和改善“供给端”,加强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提高对国内外的高端供给能力,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战略抉择。比如,加大对我国芯片产业链的研发投入,开展解决“卡脖子”工程建设。将过去依赖国外厂商的芯片,通过自主研发和内循环形成国内的高端产业链。这样既满足了国内需求,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产业体系,让它的产业链和终端留在或靠近本国市场,同时还可以将产品反哺到国外,积极参与国际产业链的分工和配置。

二、“双循环”战略的重要性

1.“双循环”是经济强国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学家关于新经济地理理论揭示的“国内市场效应”原理表明,那些拥有相对较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将成为净出口国。而国内大市场循环可以支撑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可以在功能上实现互补,而国内市场需求较小的小国经济则不具备这种优势。世界主要工业化大国均具有一个共性特征,即通过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进而以此为基础实现向国际市场扩张,这是一种典型的“先内后外、内外并举”的发展路径。

因此,我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首要任务就是转变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以国内市场效应作为国内经济循环主战场和与国际经济循环相连接的“桥梁”。比如,我们有巨大规模的国内市场需求,2020年已经超过40万亿人民币,2021年消费品市场就会超过美国,房地产市场2019年销售额是16万亿元,物流市场2019年是298万亿元。我们现在的市场总规模是400万亿元,有完善的制造业体系,联合国工业组织所规定的门类一应俱全,有39个大类、190余个中类、525个小类,而且在中低端的制造业及产业链条也有完整的产业体系。所以,在各国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制造能力满足中国这个大市场的需求,可以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的供需平衡。

另外,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大,2019年GDP总量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67%,中国的零售总额已超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零售消费市场。在全球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消费需求方有较强议价能力。此外,中国是全球12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深度融入现有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短期内世界贸易离不开中国,外部循环也离不开中国,世界经济强国进行双循环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涉及国内也涉及国际,既包括供给侧也包括需求侧,需要做好整体谋划和统筹安排。“双循环”战略体现了辩证思维,也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我国的经济循环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两个循环不是相互隔离、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犹如两个紧紧咬合的齿轮。二是双循环是以国内循环为主。首先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多依靠构建完善的内需体系、形成国内循环来稳定我国经济增长。三是产业链和供应链是构建双循环的核心。脱离产业链供应链来谈双循环,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四是通过参与国际循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我国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同时,如果有了国内循环,当国际循环出现风险时,我国经济也能够安全运行,从而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可以将双循环的重要特点理解为 “对内扩大内需,对外提升产业链的安全”。比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们被迫停工停产,外贸企业有订单但发不了货,全球供应链出现断供,为此,中央提出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随着我国疫情得到控制,国内产业链供应链逐步恢复,但大量外贸订单却因海外疫情蔓延被取消或推迟,外贸企业有货但没订单,外贸供应链再次断裂。根据这种新情况,我们不失时机地提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双循环新格局。这种战略选择体现了中央因势而变的务实之举和与时俱进的战略思维,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指导性。

3.我国已初步形成经济内外均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2013年—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美国零售和食品服务销售总额之比上升了18个百分点,升至80.6%,国内市场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我们在引进来的同时也走出去,在稳出口的同时也扩进口,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以内循环支撑外循环,以外循环带动内循环。比如,根据海关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7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2.93万亿元,增长6.5%。从分配来看,中国出口1.69万亿元,增长10.4%;进口1.24万亿元,增长1.6%;贸易顺差4422.3億元,增长45.9%。在当前全球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有如此成绩是难能可贵的。尽管有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以及阻力,甚至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仍有一些不易克服的困难,但我国基本盘并没有改变。

总之,我们在充分理解 “双循环”战略的同时,还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二是要把握内外结构规模的均衡,实现内循环做大、做全、做强,外循环把控力度收放自如;三是要内外互补互进,实现双环流,同时以产业升级为先导,辅以方向准确投资,进而激活消费升级。

三、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双循环”战略实施

1.构建完整的国内需求消费体系。目前,消费已成为我国多年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9年零售市场规模超过40万亿元,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7.8%。2020年,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国内的旅游、出行、餐饮、娱乐基本恢复了常态,中国的消费市场又成为最大亮点。其中,汽车的销量继续增长,民航的国内客运量也逐渐恢复到年初的90%左右。酒店入住率已回升至65%,大体回到了年初的水平。电影院虽然相对较晚才恢复开放,但是8月份以来,其日均票房收入相比7月底实现了翻倍。另外,海外消费回流也促使内需消费增加,预计未来几年会有接近万亿元左右回流到国内的高端汽车、奢侈品、化妆品、教育、旅游娱乐等众多领域。中概股回归资本市场的步伐也在加快。有统计显示,2019年11月以来,随着阿里巴巴、京东、网易三家中概股龙头企业以两地上市的方式回归登陆港交所,中国企业利用不同市场优势、整合境内外资源有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国内的电子家电、轻工、纺织服装、农产品等出口行业也提供了内销市场。部分外贸企业正从传统批量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网上销售、直播带货等消费新模式的快速发展,也为外贸企业打通了直接面对消费群体的销售渠道。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外贸企业转向内销也面临一些困难,主要是部分产品国内外标准不同。部分出口产品转内销还涉及品牌商标问题,需要得到外方授权。一些外贸企业长期按订单生产,缺乏国内市场营销经验和专门的营销团队,国内对品牌的认知度不高。此外,转内销还面临市场结算模式的差异问题,内销通常采取赊销模式,先拿货、后付款,占用资金多,风险相对较高。因此,我们要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发挥好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为此,一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支持和收入补贴力度,完善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和企业预期,打通制约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痛点堵点,推动消费尽快恢复和有效投资加快释放,畅通国内循环。二要积极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进口规模,满足国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通过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作用,让更多国家分享“中国机遇”,形成国际循环。

2.打造合作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许多国家仍未得到根本缓解,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明显趋势,有关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已制定本国新的产业发展规划或对原有规划进行调整,同时加强外资审查和本国产业保护,吸引海外制造业回归或作出新的布局,使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不期而至。面对挑战,我们要主动作为,化危为机,全力维护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我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国际分工发展与我国产业基础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比较优势与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过去我国产业培育和技术主要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路径,但现在面临两方面挑战。从国内看,基础创新、原始创新相对滞后,创新的科学基础和教育基础等软环境出现瓶颈;从国际看,有关国家推动产业回归或转移、强化外资安全审查,以及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政策。

越是复杂的局面,越要保持冷静、客观和理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也是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要打造高效供应链,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不仅需要借助创新技术,还需要搭建起一个全生态、全链协同的平台,打造合作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也就是要顺势而为,因“链”施策,多维度构建合作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一是抓住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盟等周边国家转移的机遇,推动国内企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产业链两端升级,并向东盟国家提供原料、设备、技术,构建“中国—东盟”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二是加强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合作,构建以电子信息为主的东亚高技术产业链。三是发挥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石化、机械等重化工业的性价比优势,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利用沿线国家资源和市场,构建资本密集型产业链。四是支持中西部地区精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大对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环境容量等政策倾斜力度,打造成本洼地,培育一批新兴的制造业基地,构建“东部设计—中西部加工”产业链。

3.“新基建”是实现“双循环”战略的重要抓手。2020年3月初,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国家发改委也明确将“新基建”的范围界定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2020年国内基建从3月份持续恢复以来,在7月份的投资已经增长到8%以上。基础设施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短期有助于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目前,我国正抓住“新基建”机遇,加大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合,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快5G网络建设进度,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工业互联网,大力发展新型智能化计算设施,推动实现信息、技术、产能等精准配置与高效对接,从而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

作者系“名家论改革”丛书主编、《经济观察报》宏观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双艳珍

猜你喜欢
双循环产业链供应链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
产品可靠性与供应链集成优化设计研究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