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2020-10-30 10:01宋艳李向红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一带一路

宋艳 李向红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未突出在校生的国际化能力培养、难以达到“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的要求等问题,从文化、语言、专业、职业胜任力四个方面论述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 高职院校 国际化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7-0091-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职业教育也逐步向国际化迈进。现今,国内教育决策和管理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文件,倡导新时代职业教育加强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同时建议各地区高职院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计划,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形成。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变得更加重要,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突破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伴随“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参与其中的国家、企业都需要面向世界网罗人才,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正是符合当前国家、企业发展需要的最佳选择。因此,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以此满足广大参与建设的国家和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人才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应加快改革创新步伐。

(一)倾向于留学生教育和本土化人才培养,未突出在校生的国际化能力培养。国内大约有30多所高职院校通过国际渠道在境外设立了分校,如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外沟通与交流在马来西亚、泰国、肯尼亚等国成立了境外办学机构,致力于培养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与此同时,来华留学生规模逐步扩大,高职院校全日制留学生目前已有1.7万人,以留学生为主体的校企共建、多元化协同培养机制渐趋成熟。和国外办学及国际学生教育方式不一样,国内高职院校对普通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培养重视不够。较多高职院校还未对国际人才教育机制改革达成共识,某些高职院校仍然觉得不应重视综合型国际人才教育。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在国际化能力内涵和构成方面没有系统化,与之对应的国际化能力培养机制不仅没有开设配套的相关课程,也没有从培养保障体系和师资队伍方面给予支撑,使得最终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企业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二)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主导,难以达到“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程来看,高职院校主要以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推手,集中力量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培训过程方面,主要学习国外先進理念以及引进国外教师的先进教育方式;教育教学资源方面,主要学习国外的做法;师资方面,主要鼓励和选派优秀教师外出交流、访学和研修,通过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这些合作化办学项目在开展过程中暴露出以下问题:一是对外合作办学的国外合作院校对项目本身影响较大,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且国外合作院校有自身的利益需求;二是合作办学的主要连接点在于学分互认和衔接,其核心培养理念并不突出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参与项目的学生不想出国深造,而课程体系的水土不服也影响了其在国内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三是项目中对外语能力的提升主要集中在英语课程学习方面,一般通过英语类课程和双语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在培养过程中很少涉及小语种,而外语教学只是单纯提升语言方面技能,并没有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得参与项目的学生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四是项目中的课程、选用的教材以及参与教学的教师,很少涉及合作办学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深入了解和认识目标国。

除此之外,与中外合作办学相关的传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还容易出现两个问题:第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合作只是针对教育资源,很少涉及与职业相关的行业资源特别是其他国家的行业资源,这种单向性的合作办学并没有形成互动机制,只是变相将国内人才培养复制到其他国家;第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主要目的在于向其他国家输送求学深造的生源,而不是通过职业素质提升让参与项目的学生具备“走出去”的技能。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在国际化人才的职业道德以及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等内容方面缺少认同,容易导致学生在“走出去”的同时丧失对本土文化的坚守,最终违背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初心。

二、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高职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应是国际化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和职业胜任力模型的有效融合,即对国际化人才能力素质模型中的文化、语言、专业三要素进行强化,以语言教育为基础,着重提升文化素养,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并通过职业胜任力模型进行人才能力评估。

(一)文化方面,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人才的“定制化”。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国际化人才不仅要具备从事国际化工作和交流的一般素质和能力,还应对中华文明和其他国家有较深层次的了解,关注文化多样性对自身素质和技能提升的积极作用,保持开放性的学习态度,打造扎实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和灵活性,能够在今后的国际舞台应对自如,快速融入其他国家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应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以及学生个人发展方向,以目标国为研究对象,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目标国的历史、文化、习俗等基本内容,又要让学生了解目标国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其真正成为适合目标国发展并能满足目标国需要的“定制化”人才。

(二)语言方面,突出外语基本技能培养。高职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英语知识和技能培养,并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第二外语。一方面,要求学生不仅在专业领域掌握英语沟通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解决生产、工作上的技术问题,还要能够通过英语保持与其他人的深入交流,促进人际关系发展,打通情感纽带。另一方面,倡导学生熟练掌握第二外语,并能运用第二外语进行简易交流。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国际化人才不仅要能够通过目标国语言与当地民众建立人际关系,还应能够通过目标国语言加深对目标国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专业方面,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在专业知识方面,以专业基础知识为前提,拓展对应专业在国际化领域的发展趋势、技术革新以及产业布局等内容。在专业技能方面,专注于操作技术与技能的培养,以国际化培养模式为平台,通过加强交流和合作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使学生能够在国际化舞台应对不同的工作任务,成为国际化舞台的核心人才。在职业素养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如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精神的培养,团队合作和责任担当意识的强化等,让输送的学生更加乐观、自信、上进,同时具有较强的文化包容性。

(四)职业胜任力方面,突出国际化人才的技术技能型特征。高职院校办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即校企融合,而校企融合效果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力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提高企业满意度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就应参考职业胜任力的基础要素,根据比对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学生企业实践现状,制订有利于校企双方的学习计划,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技术技能水平。

三、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一)在“定制化”指导下加强国际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一是在第一课堂课程设计方面,增设跨文化交流、欧美文化等选修课程,为学生对目标国的了解奠定基础;二是在第二课堂活动设计方面,注重学生对不同国家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学习热情;三是与其他国家或相关企业组织达成共识,共建“定制化”育人品牌,积极引进国际化教学资源,注重品牌宣传和推广;四是积极发挥校内留学生和外教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与留学生和外教的接触和交流,培养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技能;五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跨国交流和学习机会,重点开发目标国教学资源。

(二)围绕英语与第二外语两方面培养外语基本技能。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注重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在第一课堂合理安排和设计英语课堂教学时间和内容,在师资选择上积极引进外教资源,以小班化教学为主导,适当增加双语类课程的比例,并构建数字化平台以推进教学开展;在第二课堂实践中,通过举办英语角及各种英语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小语种教学,优选泰语等国际岗位需求量大的语种纳入选修课体系,鼓励和引导学生选择小语种进行学习并积极参与相关海外项目。

(三)打造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和職业素养培养。第一,以国际化师资联盟为依托,通过国内外渠道寻求师资力量的国际化,不论专职还是兼职都应以合作开展教学、共同开发教学内容和标准为导向,构建具有共识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在教材开发与设计方面,引进国际化标准体系,提高教材的国际化水准。第二,从育人机制方面着手,突出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培养目标,将工匠精神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与教学目标匹配。第三,结合第一、二、三课堂,深入开展对教师、教材、教学方式的调改,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三个课堂之间的灵活转变,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发展模式。第四,重视社会实践环节的设计,以海外研修项目为导向,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素质。

(四)将学生就业前的职业胜任力评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现今的社会形势以及行业对国际人才的需求,调研相关专业岗位的内容及要求,根据未来国际化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重新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建立起以人口变化需求为导向、以企业调整为依据的人才供给机制。将学生就业前的职业胜任力评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融入创新、合作互补等元素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果的共建。

总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重新审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职业胜任力模型,以文化、语言和专业为切入点,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走出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永健.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研究——以新加坡ITE教育模式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3).

[2]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

[3]陈海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7(6).

[4]谢俐.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方位、方向与方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9(4).

[5]李鹏,石伟平.中国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政策理想与行动路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内容分析与实施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20(1).

[6]郭强.“一带一路”视阈下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7(6).

[7]沈惠惠,温年晶,杨艳.基于职业胜任力模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契合东盟电力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国际合作机制研究”(2019KY499)

【作者简介】宋 艳(1983— ),女,河南安阳人,硕士,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和高等教育管理;李向红(1968— ),女,甘肃兰州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一带一路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