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兴义市人民医院,贵州兴义562400)
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慢性肾病不断发展会导致肾功能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透析过程中患者体内红细胞存活时间因缺乏促红细胞生成素而变短,引发肾性贫血〔1〕。肾性贫血是慢性肾病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畏寒、疲惫、肌无力及智力下降等,贫血严重患者会引发心绞痛、心衰等心血管疾病〔2-3〕。 研究资料〔4〕表明,血液透析肾性贫血通过摄取人工促红细胞生成素可解决,但易引发其他不良反应而影响治疗效果,有人研究〔5〕指出,左卡尼汀能增加红细胞脆性以延长存活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本文将我院自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72例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左卡尼汀的疗效,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72例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采取抽签法分成试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纳入36例。参照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5.28±4.25)岁;试验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44.82±4.37)岁。所有患者及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上交医院伦理委员会后得到批准。两组患者间基础无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分析意义,可比较。
参照组患者血透后实施促红细胞生成素(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03002)静脉注射,每次150~180 IU/kg,每周2-3次,连续治疗3个月。试验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左卡尼汀(长春海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1.0 g,国药准字H20050443),取左卡尼汀2.0 g与0.9%生理盐水混合生成20 mL溶液,血透后采取静脉推注,每周3次,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实施同等叶酸、口服铁剂、维生素B12等基础治疗。
(1)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B(血红蛋白)及HCT(红细胞比容)变化情况;(2)统计两组治疗效果,评定标准:临床症状基本消失,HB增长超过30 g/L,HCT增长超过10%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HB增长超过15 g/L,HCT增长超过5%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加重,HB及HCT无变化为无效。(3)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发生率。
本次进行研究的72例患者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21.0 for Windows进行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指标HB及HCT水平比较用均数±标准差(±s)形式表示,行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当数据呈现为P<0.05时统计学意义存在。
治疗前,两组患者HB及HC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数据不具有统计学分析意义;治疗后,试验组HB与HCT水平均优于参照组,P<0.05,数据存在统计学指标分析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清指标HB及HCT水平对比
试验组患者中显效22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22%,参照组患者中显效10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7.78%,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χ2=6.2222,P=0.0126<0.05,数据存在统计学指标分析意义。
试验组患者中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心律失常1例,血压升高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参照组患者中出现胃肠道反应6例,心律失常3例,血压升高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6.11%,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χ2=6.2374,P=0.0125<0.05,数据存在统计学指标分析意义。
肾性贫血常发生在血液透析患者中,主要原因是患者血浆中红细胞代谢受阻,无法重新生成而引发贫血,临床多采取摄入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6〕。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人体中肾脏分泌的一种活性糖蛋白,主要作用是促进红系造血祖细胞分化和增值,提高红系造血祖细胞生成率,产生红细胞增多,从而治疗贫血,但单纯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能彻底解决肾性贫血,红细胞虽有增多,但活性较弱〔7-8〕。左卡尼汀是人体细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陈代谢的必要物质,通常情况下食物中可以摄取,正常人体肾脏可合成左卡尼汀〔9〕,但患者由于毒素累积过多导致肾功能慢性衰竭,故摄取难以满足代谢需求〔10〕。左卡尼汀辅助促红细胞生成素能使细胞膜中脂质成分产生变化,增强应激能力从而减少溶解,使红细胞寿命延长,治疗肾性贫血效果显著〔11-15〕。
计算数据表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22%)明显优于参照组(77.78%),并发症发生率(11.11%)低于参照组(36.11%),HB与HCT水平均优于参照组,P<0.05,数据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
综合以上结论,对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实施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左卡尼汀能有效提高血红蛋白浓度,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