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向花
张小宁看到那张海报,忽然感觉到自己像一片干枯的树叶,在树枝上晃了几晃,飘落下来,掉进树旁黑咕隆咚的枯井里。
张小宁看见海报上她的名字很大,海报上有她站在一个红箱子旁边的照片,贴在学校最醒目的布告栏里。这个布告栏设在学校里大家必经的位置,那里经常贴着学校重要的事情,所以大多数师生每天都会停下来看一看。
海报从外表看起来很精美,但看了一会儿,张小宁的头就晕了。她已经很久没有头晕的感觉了,忽然头晕让她感觉很惊慌。她扶着冰凉的布告栏,闭着眼睛站了一会儿。好朋友问她怎么了,她说头晕,好朋友就拉住她的手,走到不远处的长椅上坐下来。
张小宁坐在长椅上闭着眼睛养了一会儿神,睁开眼问好朋友:“你说我的血会不会是白色的?”好朋友说:“人血都是红色的,哪会有白色的?”张小宁说:“我是说我的血,我的血是不是白色的?”好朋友说:“你的和我的不一样吗?不要胡思乱想了。”
张小宁刚升入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就查出得了白血病,休学一年多又回到学校,她想她终于可以回到从前了。学校组织老师和学生献爱心,召开了一次募捐大会。张小宁站在募捐箱前,看着老师、同学们一个个从她面前走过,将钱投进红箱子。从那以后,张小宁感觉学校和从前不一样了。她害怕别人异样的目光,这让她感觉到自己好像成了一个怪物,很心慌。
张小宁说:“学校捐款后,总有很多同学问我话,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就像我还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一样。已经有五个人问过我的血是不是白色的,有男生也有女生。你说,我的血到底是不是白色的?我一想起来就觉得很恐怖。”
好朋友说:“我说是红色的,你又不信。”张小宁说:“你又不是医生。”两个人沉默了很长时间,好朋友突然说:“你等着。”她掏出手机,在网上搜索一会儿,说:“你听着,这是一位医生说的,白血病的血液不是白色而是红色的,白细胞增多也不会让血变成白色,你看你看。”好朋友说着就把手机举到张小宁面前。张小宁拿起手机看的时候,好朋友又说:“医生不是说你的病情已经稳定了吗?”张小宁说:“医生说我的血象正常了。”好朋友说:“那你还担心什么?看你的脸,都有点儿红扑扑的了,如果你的血不是红色的,脸怎么会红扑扑的呢?”
看完海报,张小宁感觉头很晕,在家里还好点儿,一想到要去学校,头就又暈起来,只好请了三天假。妈妈很紧张,带她去看医生,医生检查后说,病情很稳定。休完假,张小宁又回到学校。
妈妈在叮咛张小宁的时候,顺便也叮咛了她的那个好朋友,说医生让张小宁做适量的户外运动,所以希望好朋友多陪她在户外走走,散散步,晒晒太阳。好朋友本来就一直帮助张小宁的,现在又有了阿姨的叮咛,每天陪张小宁散步、晒太阳,就成了好朋友心里重要的事。
张小宁和好朋友一起散步、晒太阳,路过布告栏的时候,就站在布告栏下看一会儿。张小宁又闭上眼睛,用手扶着布告栏。好朋友问:“又头晕了?”张小宁点点头。好朋友又拉起张小宁的手,一起到不远处的长椅上坐下来。
张小宁说:“你说我是不是很不对?”好朋友问:“你哪有不对啊?”张小宁说:“学校捐款,我很感激,但我很讨厌学校把我生病的事做成海报,让人们每天看来看去的,我觉得很别扭。”
张小宁问:“你说这张海报还要贴多久啊?”好朋友说:“你想让它贴多久?”张小宁说:“我想让它从来都没有贴过。”张小宁和好朋友都不说话了。
第二天,好朋友又拉着张小宁出来散步、晒太阳。为了不让张小宁再看到海报,布告栏在路左边,好朋友就走在左边,布告栏在路右边,好朋友就走在右边。路过布告栏的时候,好朋友都拉着张小宁的手,径直向前走。张小宁回头看了两眼,好朋友握紧张小宁的手,继续向前走。回来的时候,张小宁觉得有些不对,就挣开好朋友的手,又站在那张海报前面。看了一会儿,张小宁闭上眼睛,手扶住布告栏。好朋友埋怨说:“不让你看你非要看。”听着好朋友的埋怨,张小宁忽然哭了起来。
好朋友陪着张小宁,听她哭了很久。忽然,好朋友抬起手,把海报撕下来,撕成碎片,扔进了垃圾箱。张小宁抬起头,看见贴海报的位置一片空白。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11期,有校改)
【赏析】
作者以第三人称叙写故事,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开头交代张小宁看到海报时的感受,暗示海报内容与她的生活息息相关,为全文定下悲伤的基调,同时形成悬念。接着,作者运用插叙的手法,交代张小宁曾查出得了白血病,学校为帮助她捐款的事情。学校的帮助,也许减轻了白血病给张小宁带来的经济压力,但学校将捐款活动做成海报张贴出来,还让张小宁“出镜”,无疑给她带来了压力,造成疾病之外的二次伤害。文中多次写到张小宁看了一会儿海报就头晕,甚至为此害怕去学校,突出学校的做法对她伤害之大。学校应该是最有人文关怀的地方,教育工作者应该是最懂人心、最关怀人的心灵的人,这是这篇小小说给我们的启示。
文中还写了主人公张小宁的一个好朋友,你能分析一下这个人物的作用吗?
(芙蓉)(插图/董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