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慧 白波
摘 要: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文化资源平等共享、促进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本文以保定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市现状的调研,阐述该市公共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和需求,并提出对策建议,希望对该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公共文化;均等化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更是明确提出“推动区域间、城乡间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选择,也是保障农民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的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指在公平原则和社会文化平均水平的前提下,在尊重文化自由选择权的基础上,对所有公民的文化需求提供均等的产品与服务。
(1)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回应公民文化需求的基本要求,是满足农民主体性需求的价值渠道;是实现城乡之间良好文化互动的基石;是实现文化资源平等共享、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2)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聚集乡村振兴主体力量。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维护农民权宜,保障社会公平。同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助于刺激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城乡公平分配公共资源,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3)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共同进步的必由之路。均等化进程对城乡差别、城乡内部的差别以及代际流动影响深远。公共文化服务的使命是为了增加国民的文化资本,增进国民的现代性,推动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实行城乡一体化文化服务,是塑造无差别个体,实现社会一体化、提高综合国力、成就民族复兴的不二法门。
二、保定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近年来,保定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以维护,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资源配置差距较大
作为北方地级城市,保定市的经济发展总体欠发达。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发达,农村发展程度较低,边远地区经济还处于精准扶贫的水平。因此,城市在经济与文化设施建设方面都具有优势,居民可以获得比较优质的文化服务。但农村,农家书屋、科技站是较为普遍的文化设施供给模式。以2019年为例,保定市的20余座图书馆均分布在市区及市辖三区,而农村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农家书屋、科技站也多流于形式,多是为了建设而建设,发挥真正服务效用的少之又少。而对于偏远山区而言,甚至连基本的农家书屋都很难保证。此外,从政府到社会,从服务机构到受众,对城乡公共文化建设的关注度也不同。农村群众文化水平较低、群众对文化公益活动的知晓度、参与度、热情度较低的现象大量存在。农村的文化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地区。
(2)缺乏完善的均等化建设体制
长期以来的二元建制,农村与城市不同的管理體制和管理范式,导致政资、管办、政事权限和法定职责划分不明确现象时有发生,拉平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差距尚未受到关注。同时,由于公共文化机构的法定职责不够明确,功能也不清晰,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工作面临着重重的困难,限制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尚未列入发展规划,均等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3)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结构性失衡
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往往以行政逻辑代替服务逻辑,实行自上而下的“一刀切”式标准化建设。服务结构多因行政部门的指令、工作重点的转移而发生改变,其结果就会吞噬自下而上的个体性,导致建设供给脱离实际需求,上下脱轨、供需脱节、结构性失衡现象时有发生。
(4)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脱离农村的具体需要
传统的一刀切供给模式,“自上而下、以产定供”的送餐时文化服务,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严重雷同。“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文化供给模式得不到关注和回应,农民多元化的文化取向无法得到满足,有限的文化资源供给与多元化的取向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供需结构不匹配问题凸显。其结果就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更新换代慢、产品缺乏实用性、服务不符合农民需求的情况大量存在;农民的满意度不高,服务的有效性不强,真正能够满足群众需求、符合民众口味的文化产品不多;传统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呈现边缘化、被动化趋势,群众对新时期网络化流行节目如广场舞、建设操、表演活动需求增加,但因缺乏指导,处于有热情无品质的处境。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情、社情、民情关注度却不高。
(5)信息化建设薄弱
2020年的COVID-19反映出保定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存在薄弱环节,虽然很多机构和部门能及时调整服务形式,变线下为线上,服务场所由场馆转变为网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期间文化服务不足的状况,但多数机构部门观望观念较重,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这也反映出公共服务体系的信息化意识和素养有待提高,信息化建设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努力方向。
三、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策略
恰逢雄安新区千年战略实施的有利契机,保定市应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搭上建设雄安新区的顺风车,大力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1、促进资金使用的均等化
首先,要对资金的投入方向进行科学分配,要充分重视对发展落后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的优化与增强。其次,要科学合理地做好对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资金扶持工作。再次,要积极探索适应保定城乡的资金投入使用模式。积极引导和开发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
2、加强队伍建设
基层文化人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加强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素质,一要制定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明确近远期目标,使人才培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健全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地聘请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优秀的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三是提升现有人才素质。采取举办培训班、下派指导、自学和单位进修等形式,提高人员素质。三要挖掘和培养民间文化人才。采取授予荣誉称号、精神物质奖励、经费补助等多种措施鼓励非遗传承人带徒授艺,培养民间艺术人才。四是组建志愿者队伍。引导大中专院校师生、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公益文化建设,缓解人才短缺问题。
3、强化政府责任,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
政府应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条例》,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中,明晰事权界定机制,合理划分省、市、县三级事权,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协调机制;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强化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薄弱地区的发展;扩大优质文化资源的供给能力,使城乡居民都能够享有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发挥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效能,促进村民转观念、固根本、强教育、富脑袋,真正发挥乡村振兴的效用。
4、明确投入重点
一是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辐射与帮扶,缩小城乡文化服务资源差距。二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携同发展。三是实现文旅融合,讲好农村文化故事,推动乡村文明发展。四要加大对农民工的文化服务力度,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养,提高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5、调整供给方式,加强信息化建设
根据群众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公共文化供给方式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第一,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建立网络平台,建立供需互动对接的供给模式。第二,要完善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机制,生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第三,加强信息化建设,要提供便利性服务。拓展网上借阅、在线阅读等多形式的信息化服务渠道,注重引入3D、3维等数字技术,促进供给衔接、供给匹配。打破城乡空间局限,拉近呈现公共文化服务距离,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 高春凤,“互联网+”背景下北京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构建,AO农业展望,2019年第12期;
[2] 刘秀鸿,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与对策,智库时代,2020年6月;
[3] 杨林,杨广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评价及其改进--来自山东的实践,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4] 郭红宇,给予乡村振兴战略的黑龙江省农村基本 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研究,商业经济,2020年第5期;
[5] 宋晨枫,均等化视野下浙江基本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实践与启示,2019年第22期;
[6] 完顏邓邓,王子健,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区域均等化市政分析,图书馆学研究,2020.5。
作者简介:王勇慧,(1980-),女,河北保定人,汉,硕士,河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公共文化管理研究。
白波,(1980-),男,河北保定人,汉,硕士,河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与计算机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