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啦啦操训练理论的运动生物学基础探究分析

2020-10-28 01:38李叶梓龙专殷宏亮李啸天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啦啦操体质健康

李叶梓 龙专 殷宏亮 李啸天

摘  要:啦啦操是一项集难度技术、身体爆发力与身体体能等全面协调发展的运动。目前,关于啦啦操训练理论运动生物学基础研究非常有限。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总结啦啦操运动发展现状,分析其训练理论的不足,探索加强啦啦操训练理论的运动生物学基础对技术、体质影响的重要性。结论:啦啦操项目传入我国时间较短,其训练理论的发展状况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啦啦操训练结合运动生物学理论基础方面较为薄弱,缺乏与运动科学之间紧密结合。建议:紧密结合多学科知识构建啦啦操科学化、系统化训练模式;加大对啦啦操训练中训练理论的研究力度;注重专家多渠道生成和培养以改进啦啦操训练理论生物学基础薄弱的问题。

关键词:啦啦操  训练理论  运动生物学  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8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8(c)-0213-04

Abstract: Cheerleading is a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ed sport with difficulty skills, explosive power and physical strength. At present, the basic research on exercise biology of cheerleading training theory is very limited.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eerleading exercises with literature methods, analyzes the deficiency of its training theory, and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sports biology foundation of cheerleading training theory to 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y and physical fitness.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of cheerleading exercises in China is relatively shor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theorie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other sports. The cheerleading exercises combined with sports biology theory are relatively weak, lacking in connection with sports science. Tightly combined. Suggestions: Closely combine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to build a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training mode for cheerleading; increase research on training theory in cheerleading training; pay attention to multi-channel generation and training of experts to improve the weak 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cheerleading training theory.

Key Words: Cheerleading; Training theory; Sports biology; Physical fitness

在我國,啦啦操项目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研究仍集中于项目推广、赛事规则、课程建设等方面,有关啦啦操训练理论的运动生物学基础研究较薄弱。啦啦操训练理论的运动生物学基础是科学构建啦啦操训练体系,提高难度技术完成质量,探究啦啦操运动对身体体质相关指标影响的前提,因此,加强啦啦操训练理论的运动生物学基础探究,帮助啦啦操教练员、运动员全方面掌握该项运动技术,为啦啦操项目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1  啦啦操运动生物学基础发展现状

根据查阅文献发现,国内近几年相关研究人员目前主要从项目发展、校园课程推广以及赛事规则等角度进行研究,从运动生物学角度对啦啦操进校园、社会后带给学生体质、运动生理指标改变而进行的研究非常缺乏。而国外有众多研究人员从运动生物学角度出发,从体质健康、运动损伤预防和流行病学等角度对啦啦操进行研究,尤其是在一些该运动项目发展强国。国外许多学者提出精英级别啦啦操与体操的运动生物学理论有众多相似之处,曾指在体操核心稳定性训练中,对最大力量、爆发力、肌肉力量等相关研究对最终表现非常重要;而相似的是在啦啦操中,耐力和力量等相关运动生物学基础研究对于运动中的托举、翻腾等技巧技术动作同样重要。

2  啦啦操生物学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分析

啦啦操起源于美国,在我国经过20年的发展至今已成为主要体育竞赛项目之一。啦啦操分为竞技性啦啦操与表演性啦啦操,其中竞技性啦啦操对难度技术要求较高,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能力要求较强[1]。竞技性啦啦操又分为技巧啦啦操与舞蹈啦啦操,舞蹈啦啦操中包含花球、街舞、爵士3个项目[2]。由于难度、技术、组别等不同,对训练理论的运动生物学基础要求也不尽相同。

运动生物学知识是不同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的重要基础,它从自然科学的方面对训练理论形成支撑,是制定训练目标和任务、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控制训练过程和检验训练效果的依据。训练理论是对运动训练过程(包括竞技运动训练和大众健身训练)进行指导和研究的理论,而运动生物学理论基础是训练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3]。

2012年,中国啦啦操代表队第一次走出国门参加世界啦啦操锦标赛,从近几年比赛的成绩分析看出,我国啦啦操项目不论是在技术、文化还是发展都仍与发展强国有一定差距。啦啦操作为竞技体育项目,在训练中最终“练什么、练多少、怎么练”是运动训练实践中的3个重要基本问题,解决这些关键性问题须借助运动生物学基础理论,从而达到训练最终目的:最大限度地挖掘运动员的运动潜能,帮助其更好地掌握该技术。必须加强对啦啦操训练体系探讨,逐步完善合理化训练方法,而运动生物学基础理论则是建立科学化训练体系的根基。因此,重视该项目运动生物学基础对我国啦啦操队员在国际赛事上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3  加强啦啦操运动生物学基础的建设

当代训练理论发展特点表现在由形成初期的“经验论”模式逐步走向“科学化”的水平,越来越多的训练理论来自于系统和科学的研究成果,在此背景下,加大对啦啦操运动训练理论必然化、规律化探究尤为重要。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颁布《啦啦操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其中根据运动员难度技术完成质量与数量授予相应分值,从而授予相应技术等级标准[4],其中技巧、舞蹈啦啦操项目中难度技术都有相关完成规格标准,其中技巧项目需要完成躯体分腿跳、屈体并腿跳、侧手翻等15个难度动作;舞蹈啦啦操花球项目需要完成单足转体360°、屈体分腿跳、阿拉C杠等15个难度动作;舞蹈啦啦操街舞项目则需完成直体纵跳转体、风车、后空翻等15个难度动作,除此之外还有柔韧与组合等相关能力测试。科学化提升难度动作技术,必须在深入和扎实的科学研究成果之上建立出相应的训练理论,探究与训练理论相关的生物学基础。

运动生物学已经成为竞技运动水平快速提高的主要推动力,因此,加强啦啦操训练理论中运动生物学基础的建设,有助于提升啦啦操技术动作完成质量等[5]。

3.1 啦啦操训练核心是科学

2014年,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全国啦啦操委员会正式成立,啦啦操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加快完善啦啦操训练系统成为啦啦操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关其他发展成熟体育项目的训练实践已经证明,训练理论的科学化程度与运动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水平密切相关,运用运动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深入认识和探索项目特征的训练规律已经成为挖掘人体潜能和冲击竞技极限的必由之路,加强训练理论的运动生物学基础建设是快速提高训练理论科学化水平的惟一正确途径,同时,也是提高训练效率的有效措施。因此,科学化的啦啦操训练理论是持续发展啦啦操后备人才的核心,加强啦啦操训练理论中生物学基础有利于该项目更好、更快地发展。

3.2 加强啦啦操训练实践与多学科知识的密切结合

我国啦啦操委员会作为世界啦啦操委员会的组织成员之一,积极响应啦啦操项目的培养与建设并参加世界各大啦啦操赛事。通过比赛不难发现,我国啦啦操水平较该项目的发展强国如美国、日本等仍有一定差距,运动员的能力以及教练员训练方法仍有待提高。先进的科学理论能使运动员的培养过程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经济化,使运动员的各方面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和最佳匹配, 使运动成绩得到突破性提高。训练理论除了自身的知识体系之外, 还需要训练基础理论(运动解剖、生理、生化、生物力学、心理、营养等)和多个基础学科(解剖、生理学、力学、医学等)的支持,如在完成技巧啦啦操中抛接、翻腾等腾空转体的难度动作时,系统学习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以及解剖学等均能帮助尖子和底座找到动作的发力与支撑点[6]。此外,关于对啦啦操项目的运动生物学基础、训练理论等方面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使用一般研究方法,可以借助其他研究方法,如医学中广泛使用的Meta分析法,综合分析啦啦操运动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身体损伤等相关指标的影响。

综上,在啦啦操的训练中鼓励除了技术教练之外的科学、科研人员参与专业训练,倡导基础研究与训练实践的结合,形成由基础到实践的逐级衔接,快速提高啦啦操项目训练理论水平;其次,应广泛运用各相关领域研究方法如医学界的Meta分析法,加大投入研究力度,扩大样本量、规范实验设计和方案,降低各项偏倚风险,准确获得其相关结论,综合分析并总结运动生物学基础对啦啦操的重要程度。

3.3 加大对啦啦操训练过程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力度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竞技运动水平仍然保持快速的发展,但这种发展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纵观众多我国目前具有优势的体育项目,仅有极少项目制定系统、科学化的专项训练理论体系。根据查阅文献发现,目前没有完整的一套关于我国啦啦操运动的训练理论体系构建,推广运用和联赛体系也仍然处于待完善之中[7]。因此,啦啦操在训练中究竟应遵循什么样的训练体系,如何运用科学训练体系指导啦啦操中不同项目的运用和可持续发展仍值得思考。

因此,制定一套完整、科学、系统化训练体系,首要问题是寻找正确的切入点提升训练质量,如在训练中是否可以运用“间歇训练”“法特莱克训练”和“等动训练”“超等长训练”等训练方法对耐力和力量进行训练,“周期训练”和“板块训练”是否是啦啦操训练中应遵循的重要规律,或融入当前出现的“振动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和“悬吊训练”新型的训练方法等,大胆创新对训练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

4  结论与建议

啦啦操运动目前在我国仍处于推广普及阶段,在全国各中小学、大学广泛推广,无论是在制度、文化还是技术发展方面仍有较大发展完善空间。啦啦操发展如需向发展强国靠拢,应更多重视技术能力提升,而技术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掌握该项运动对运动群体身体体质实质的影响,更需掌握相关训练理论的运动生物学基础。

加强啦啦操训练理论的运动生物学基础需在未来的教学训练研究各过程中将科学摆在首位,利用多种其他学科交叉研究手段,如医学界广泛使用的Meta分析法等,并将其他运动生物学相关理论课程如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训练等的融入,分析其难度技术动作完成重点和要求,帮助啦啦操运动员、教练员全方面掌握该项运动技术,多渠道、多元化提升啦啦操训练理论的运动生物学基础,为啦啦操项目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叶梓.表演性啦啦操在不同表演環境中的表现特征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9.

[2]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审定.2017-2020周期啦啦操竞赛规则[Z].2017:57.

[3] 向军.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进展的Citespace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2(8):66-73.

[4]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规定(体操字[2015]113号)[Z].2015.

[5] 陈小平.运动训练生物学基础模型的演变——从超量恢复学说到运动适应理论[J].体育科学,2017,37(1):3-13.

[6] 洪巧新.振动训练对技巧啦啦操运动员核心稳定性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7,24(4):140-144.

[7] 武博.啦啦操运动在我国的推广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8(10):46-50.

猜你喜欢
啦啦操体质健康
啦啦操在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究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影响西安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分析
啦啦操融入高职健美操教学研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