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梅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高校教学提升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法对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研讨,提出了对高师院校专业人才培养需加强校—园结合、构建教学需求的教学基地、加强课堂的线上线下交流、明确学生职业定位且加强探究性合作学习等具体方案,旨在为高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 高师院校 体育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8(c)-0154-03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aching. This article uses literature and expert interviews to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Pre-school direction) in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that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combination of schools and kindergartens and construct teaching specific programs such as teaching bases in demand, strengthening online and offline communication in classrooms, clarifying student career positioning, and strengthening inquiry cooperative learning are design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high-quality talent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nternet+; Normal Univers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1 概念界定
1.1 “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互联网+”本质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单纯的工具[1]。本文的“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互联网+”时代背景,高师院校根据网络资源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来实现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2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相关学者根据各自的学术理解,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2类观点:第一类观点是从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活动方面。第二类观点从整个社会(包括学校在内)的人才培养活动方面[2]。本文重点是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会倾向于第一类观点。即以高师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为基点,研讨高师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做到有目标的教学,实现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的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发展。
2 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当前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积极寻求与社会、幼儿园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但在现实中仍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高校本科教学仍采用的“3.5+0.5”的培养工作计划,即3.5个学期的理论教学,0.5个学期的毕业总实习,可看出学生教学实践研究较少。其次,开展“高校—幼儿园”合作形式停留于文件表面,学生具体培养行动方案未落地。最后,高校对学生人才培养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一体化略有脱节。学生进入幼儿园实习既没有专业教师做课程教学引导,也没有幼儿园领导或教师对其进行教学工作的培训,导致学生对幼儿园日常教学略显迷茫。
3 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3.1 校—园合作沟通不够深入,实践调研较少
幼儿园是接收学校优秀人才的地方,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都要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基准,而幼儿园是检验学校教学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的实验场所。学校应对幼儿园所急缺的人才或所想要的应用型人才都要有最新资讯,才能避免学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幼儿园工作,幼儿园找不到心仪的体育教师发愁的现象出现,有效地避免对幼儿园体育教师专业人才存在的偏差。
3.2 学校重课程形式轻实质
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学生来说,掌握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只能说是“形式”,只有掌握幼儿园体育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是实质。虽然高师院校的课程中设置了体育科研方法、幼儿卫生学和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课程,但对于学前领域的五大课程的幼儿语言教育、幼儿社会教育等课程都没有进行教学,也没有课程真正带领学生进入幼儿园进行实践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而言,学校的课程理论内容与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
3.3 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支持力度较缺乏
学校要充分调动学校的一切资源为学生服务,当前高师院校的硬件硬件和软件资源的缺乏支持力度表现在以下2点。(1)高师院校体育学院没有自己专门的幼儿园体育教学模拟教室,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期间,没法进行幼儿园模拟教学,对于幼儿园体育教师的教学不能感同身受。(2)附属幼儿园或者定点的幼儿园教学基地没有有效利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视频分析,还需要教师本人去幼儿园录制视频,如能合理利用教学基地的资源,可不定时带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观摩或者學生主动当老师进行教学,提前进行角色扮演。
3.4 学生的职业认同度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是中小学教师或者攻读硕士研究生。与此同时,部分同学认为幼儿园体育教师社会地位低,每天与孩子进行交流,没有职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学生去幼儿园进行了保育或游戏实习后,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定位存在差异,部分男生认为幼儿园都是女教师的天地,自己是少有的男生会不合群或者说进入幼儿园后,就是免费的苦力劳动力。各种因素导致学生对幼儿园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较低,后期在校的学习也缺乏主动性,更不会思考作为一名幼儿园体育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教育教学能力。
4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人才培养优化研究
4.1 加强校—园结合,增强教育资源的投入
高校加强同幼儿园交流与合作,可以让学校更加了解幼儿园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师资问题与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方向)的学科建设。与此同时,利用网络大数据,综合分析幼儿园所需要的人才相关信息,高校可以依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再根据学生就业的相关数据分析,得出相对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特色的重点培养。
4.2 依据自身专业发展,构建教学需求的教学基地
学前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学生,顾名思义,就是高校为幼儿园培养具有专业性的体育教师。依托新媒体与学前教育资源的相互融合,改变以往轻实质的教学模式,寻找一些优秀的幼儿园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可选择办园教学理念先进、教师师资队伍团结、办学规模较大的幼儿园作为教学基地,既能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求,又能做学科建设的引路者。
4.3 加强课堂的线上线下交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依托新媒体,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改变传统模式,师生加强线上线下的交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健美操课堂教学,教师可在班级建立一个微信群,及时发布最前沿的技术动作变化或赏析高水平队伍的竞技动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把每堂课所授的新教学内容发送至交流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预习动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只需解决重难点问题。与此同时,可建立一个学科的公众号,教师负责统一管理,学生可把学习的最新知识点相互分享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4.4 明确学生职业定位,加强探究性合作学习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改变学生的职业观念,明确本专业的学习计划与人才培养的定位:幼儿园体育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如考取教师资格证,无论什么行业的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都不能进行教学任教。其次,要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就是成功的一半。如啦啦操课程,每年都有一次全国啦啦操联赛,学生都可以自发地课后主动练习,只为比赛取得好成绩。最后,一定要培养学生有合作与主动学习的意识,学生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就会更好,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高晴烨.“互联网+”背景下职技高师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2] 李浩.省属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3] 钟宝,李应华,李凤林,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餐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探索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9(24):92-94.
[4] 张晓辉.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17(2):194-198.
[5] 唐景丽.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355-356.
[6] 于奎龙.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构建“专业教育+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7):42-44.
[7] 冯德学,熊正英.应用型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及对接课程群建构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8,30(6):121-128.
[8] 钟丽萍,刘亚云,范成文.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三双四维”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9,34(6):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