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好社区指标体系研究

2020-10-28 00:47郑路张栋
社会政策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权重居民

郑路 张栋

近年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社区建设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城乡社区治理从传统的以服务为主要目标过渡到以建设美好社区为目标。美好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从社区居民需求着手,通过基层社会治理,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出适应现代社区结构、满足不同居民群体对美好生活需求的社区,提高社区居民幸福感。

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需要在美好社区实现,但什么是美好社区,如何评价一个社区是美好的,美好社区建设的成效如何,等等,都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加以评估,这些都是美好社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学界、地方政府等各类主体也都探索了一系列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受到了广泛关注。但从实际应用来看,现有的评估体系在科学性、可操作性方面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本文在新时代建设城市美好社区新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美好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情况,结合中国现实,构建多方参与的城市美好社区评估指标体系,为评估社区建设成效、指导城市美好社区建设提供依据。

一、美好社区的内涵及相关研究基础

(一)美好社区及其相关概念内涵

1.美好社区的内涵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们安身之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社区生活之中,美好社区是美好社会、美好生活的基础。从个体来说,生活是不是美好,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和体验。推进社区治理与服务,让社区生活更美好,就是要围绕人的需求,重视人的感受,努力把社区建成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美好社区建设可以有效助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需要以“创建什么样的美好社区、怎样创建美好社区”为基本问题框架,重点解决关系广大居民切身利益和居住体验的问题,以建设美好社区、提高居民幸福感为目标。

2.美好社区指标体系

美好社区评估指标体系是判断社区建设成效的有效刻度,有助于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也是完善社区建设政策的重要基础,应包括一系列能够反映社区建设实际的数据系统,既要有客观指标,也应有居民个体的主观感知;既要评价社区建设的成效,也要反映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的“美好社区指标体系”指的是从居民自我感知的视角出发,关注社区发展中各类硬件和软件在居民生活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而设计的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

(二)美好社区指标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关于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研究

社区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社区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感知及福利的获取情况等。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多数发达国家大都从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公共服务满意度、美好生活等不同的视角建立了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动态的评估,定期对外发布。对于测量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一些国家或国际组织主要有以下一些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部分国家或国际组织关于居民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

(接上表)

从上表的分析可知,对于从居民生活质量、幸福感等不同指标测量的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框架,不同文化背景以及研究人群不同,测量的指标也不同。但是总体上看,这些指标体系大都具有多层次、多维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既关注主观指标也关注客观指标是总体趋势。从世界范围内各国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探索来看,最为核心的评价指标在于关注居民的生活质量,主要体现在生活满意度方面,包括如公共基础设施、住房条件、社区环境、教育、医疗卫生、人际关系等硬件和软件的具体情况。目前国外社区建设规划已经相对比较完善,社区发展的指标体系也比较成熟,对我国社区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国内关于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积极探索

在民政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社区建设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目前有不少的地方开始进行了社区评估指标体系的探索,如广州天河、无锡江阴、南京鼓楼等,各地根据指标体系进行评估来指导社区建设的实践工作。除此之外,社区治理问题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其中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的研究从本世纪开始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受到了广泛关注。

(1)政府关于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政策和部分地区的实践探索

早在2001年和2008年,民政部就先后颁布了《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基本标准》(民发[2001]198 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指导标准(试行)》(民发[2008]142 号),从健全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优化治安状况、推进环境整治等不同的视角为社区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意见。此后,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区建设方案,如“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幸福社区”等。从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来看,各地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如表2所示。

从本质上来看,各地实践的社区评价指标体系都存在很多相通之处,即从满足广大居民的全方位的生活需求出发,从硬件和软件的不同方面对社区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区别在于,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关注的重点或者具体的指标选择存在差异,不同地区在建立客观指标的同时,还通过对社区居民的主观考量来明确最终的指标体系构成。总之,各地在民政部的指导政策下探索的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各地日益重视对社区建设的评估,这也是社区建设逐步完善的基础条件之一。

(2)学术领域的相关研究

自2001年民政部颁布《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基本标准》之后,关于社区建设评价标准问题就开始进入到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中,尤其是2008年《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指导标准(试行)》提出之后,学界对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关注进一步增加,大量的研究文献开始出现,为我国社区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表2:国内关于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政策和地方实践情况

具体而言,由于对社区建设理解的差异以及关注的视角不同等原因,不同学者或研究机构提出的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框架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但评价的二、三级指标选择上则具有一定的趋同之处,大都从一级指标的基础上映射到具体的社区建设中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生活方方面面的硬件指标和软件指标,如表3所示。

3.国内外美好社区指标体系构建的经验借鉴

从国内外实践案例来看,在城市社区指标体系建设及其评价实施过程中,侧重点和视角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面对不同的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应该综合考虑特殊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选取适当的、科学的、可操作的指标体系。但同时应该注意的是,社区是居民居住和生活的场所,社区居民的需求才是社区建设的方向所在。因此对社区的宜居性、和谐度、幸福度、美好程度等方面的评估也通常会关注一些共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表3:学界关于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部分观点

第一,社区居住环境的舒适性。社区是居民生活和居住的主要场所,只有在舒适的环境中生活才能很好地在此开展家庭活动、社区交流及其他活动。通常而言,社区居住环境包括小区的公共环境中的绿化安排、景观设计、建筑空间的适应性、人均住房面积等等。

第二,配套设施的完整和便利性。居民在小区的生活涉及衣食住行、医疗、娱乐等诸多方面,因此,小区周边的配套设施是保证其生活便利性的关键所在,当前开发商在选址及规划建设时也都往往会考虑到这些配套设施的重要性,比如公共交通、便民购物、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都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三,社区制度建设的规范性。任何一个组织一个团体的有序运作和发展都离不开制度规范。社区作为广大居民生活的集合体,其运作过程包括居委会、社会组织、居民等多元化主体的互动,只有通过系统、规范的制度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公约,才能保证社区良好的运作秩序。

第四,交流平台的完备性。社区作为一个涵盖不同主体的集合体,包括业主、开发商、物业、居委会等在内的各类主体在社区中有着不同的职责,也有着不同的诉求,很多社区公共事务关系到不同主体的利益,因此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平台保证不同的主体可以参与公共事务、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第五,休闲娱乐活动的丰富性。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居民不再局限于温饱,对于文化娱乐等精神方面的需求有了更多的追求。社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对于居民的日常休闲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

第六,后期服务的连续性。一方面,社区开发建设应该具有可持续性,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了后期服务;另一方面,社区居委会、开发商、物业等应形成合力,根据时间的变化、居民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以实现社区居民生活品质的长期稳定。

总之,对于一个美好的社区,应该要强调社区物质、经济、社会全方面更新,社区建设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应该有深刻的社会和人文内涵。在完善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的基础上,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倡导公共参与;重视社区居民的组织及人际关系的协调;同时注重社会自治、多方参与等多种更新方式,并理清政府各部门、社区组织及其他社区主体之间的关系。

二、城市美好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与因子论述

城市美好社区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在于评估社区建设的成效,最终为构建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的城市美好社区提供指导。因此,城市美好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居民为中心,从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出发,构建促进人、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指标。

为了构建一套符合实际的指标体系以指导美好社区建设,本文通过专家讨论、居民调查访谈,将美好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硬件指标、软件指标两类。硬件指标主要是指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各个方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因素,软件指标则是与居民服务和精神需求相关的因素,如图1所示。

结合专家研讨、居民访谈,本文的城市美好社区指的是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便捷、环境宜人、治安良好、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社区参与性高、居民归属感强、邻里关系和谐的,具有独特文化、居民生活满意度高的共同体。城市美好社区应是公平、有效且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既包含良好的硬件基础条件,还包括完善的软件基础。

1.硬件指标

图1:城市美好社区指标体系基本框架构成

基础设施和便捷配套。社区基础设施配套是居民日常生活最为紧密相关的内容,关系到居民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其设置规划与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基础设施和便捷配套包括社区内有形物的建设,理论上讲,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共同体,那么基础设施和配套就应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宜居环境。社区环境是社区居民生活的重要感知场域,是影响社区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城市美好社区应有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以保证居民住得舒适。城市美好社区建设应该把创造适宜居民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改善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区安保。社区安保是保证社区安全的主要手段,具体体现为社区的治安情况,是公安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企事业单位的保卫部门以及群众自治组织的力量等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综合发挥打击、预防、教育、管理、建设和改造等方面的作用,实现社区安全的综合治理。

2.软件指标

公共服务。社区公共服务是在政府的倡导下,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等各参与主体开展的为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而提供的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社区是一个有机整体,居民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生活的同时,具有各种各样的服务需求,社区服务主体则有义务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来满足居民的需求。

社区管理。社区组织是作为原子化的居民个人参与社区以及社会事务管理的载体,是伴随着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与完善的。社区组织的作用就是进行社区的综合治理,主要包括社区“三驾马车”在社区的设置情况及其发挥作用的效果。

社区参与。社区参与就是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既是社区管理者了解居民需求、有针对性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广大居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满足公共服务需求的主要路径。

社区认同。社区认同是居民对所生活社区的认可程度,是社区居民感觉被别人或被社区居民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是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的具体体现。只有对社区有了基本的认同,形成对社区的心理和情感上的接受甚至依赖,才有可能有长期居住的意愿,也才有城市美好社区的基础。

邻里关系。邻里关系融洽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提倡的重要内容。良好的邻里关系不仅可以为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便捷,而且会提高居民心理上对社区的认同感,提高社区凝聚力,同时,邻里关系和谐也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

(二)城市美好社区指标体系构成

就城市美好社区的指标选择而言,根据前期研究基础和实际应用需要可分为三个层次:一级指标,即通过专家评估,结合居民调研确定的衡量城市美好社区的最核心的几个变量,要综合反映城市美好社区的本质特征;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分解和解释,可以细化到具体的标准;三级指标,是将二级指标进行进一步具体化,形成可测量的问题或判断。具体而言,本文关于城市美好社区指标体系构成如表4所示。

三、城市美好社区指标体系定权

在指标体系具体评估运用时,不同指标因子的重要性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其重要性的不同对于不同的指标权重赋予一定作用的数值,即定权。本文选择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进行定权(Saaty,1986)。

表4:城市美好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接上表)

(一)定权方法选择——层次分析法

1.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流程

(1)由专家打分,构造判断矩阵

确定好评估指标体系构成之后,根据每个层次指标的每一类、每一层指标构建对应的矩阵,相关领域的专家则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每个矩阵中对不同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打分,打分时以整数1,2,3……9 为主要等级,1 表示前者与后者一样重要,其余数值表示前者比后者更重要,数值越大程度越高;同时以其对应的分数1,1/2,1/3……1/9 等级中,1 仍表示前者与后者同样重要,其余数值表示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对应的数值表示程度。建立了各个层次的判断矩阵后,求出各个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和特征向量W。

(2)计算出各层次中因素的相对权重

根据上述流程建立对应的专家调查问卷,专家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填写判断矩阵调查问卷之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不通过时需要返回专家重新打分,直至通过一致性检验,最后算出各指标的权重数值。

计算各层次中因素的相对权重就是把本层所有各元素对上一层来说,排出评比顺序,这就要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最常用的方法是和积法和方根法。以方根法为例,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①计算矩阵各行各元素的乘积

②计算Mi 的n 次方根,

③对向量进行规范量化,将上述次方根所得的n 个向量组成矩阵,并对向量

进行归一化处理:

④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AW)i表示向量AW 的第i 个元素。

2.依据专家打分的指标权重计算

根据上述方根法计算权重的步骤,可以依次计算每位专家对各级指标权重打分情况。因涉及指标较多,在计算最终的权重时,将数值平均扩大100 倍,即总权重为100,本文综合了5 位专家的打分情况,计算出城市美好社区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如表5所示。

表5:城市美好社区指标体系及专家评分权重系数

(接上表)

(二)权数修正——居民问卷调查法

1.居民调查问卷数据的基本统计

由于城市美好社区的最终感受主体为社区居民,为避免专家对城市美好社区的认知与居民个体感知存在偏差,本文通过居民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不同指标对居民社区满意度影响的实际情况,进而明确居民视角下城市美好社区不同指标的权重情况。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民政部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于2019年6月联合开展的“社会治理动态监测平台及深度观察点网络建设”项目城市居民参与调查数据,该调查项目通过系统地收集中国社区居民的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全面了解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对社区公共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感知情况、对社区社会服务的需求情况以及居民对社区生活的满意度情况。最终的样本包含了3089 个有效观察值。表6 为本研究相关变量的基本情况描述。

表6:变量说明与描述统计

2.居民美好生活指标的定量分析

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感知是一个综合性的主观评价,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社区的综合情况,本文选择社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来衡量其对美好生活的感知,即为研究模型的被解释变量。

根据前文设定的各级评价指标,本文在核心解释变量方面,基于样本和数据的可得性,选择二级指标对应的因素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这样既可以汇总形成一级指标的判断,也可以分解到各三级指标的构成中去,具体而言,核心解释变量包括如下:基础设施的满意度、便捷配套的满意度、社区环境的满意度、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社区安保的满意度、社区管理的信任度、组织参与情况、社区认同情况、邻里关系满意度等。除此之外,在模型中加入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家庭人均收入等作为控制变量。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回归结果显示,居民对于基础设施的满意度、社区环境满意度、公共服务满意度、社区安保满意度、社区管理满意度、活动参与情况、社区认同情况、邻里关系的满意度等因素都显著影响了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感知,而便捷配套的满意度和组织参与的满意度对于居民美好生活的感知影响不太显著。其中对于便捷配套的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由于问卷提问的是综合性的问题,更多的便捷配套因素在基础设施中已经有了体现,从而对便捷配套这一单一问题有所忽略;组织参与通常不能直接体现到居民的实际生活感知方面,甚至会直接占用居民的工作、休闲时间,因此该变量对于居民美好生活的影响不显著。

表7:居民社区生活满意度的多元有序logit 回归结果

(三)权数确定——加权

1.居民城市美好社区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根据回归结果,居民对于美好生活感知受到基础设施、宜居环境、公共服务、社区安保、社区管理、活动参与、社区认同、邻里关系的共同影响。根据回归结果和回归系数,对于不同指标的权重进行汇总,同时为了统一标准,我们对汇总后的权重进行归一化处理,结果如表8所示。

2.城市美好社区指标体系权重综合确定

综合专家打分的结果和居民感知的指标权重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其中专家权重为AHP 层次分析法下专家打分的计算结果的权重值,居民权重为居民调查问卷回归结果产生的有效的影响系数形成的权重值。除社区参与度高这一指标之外,专家和居民的权重系数差异不太大,最终将专家权重和居民的权重进行加总平均,获得最终的一级指标权重系数,如表9所示。

表8:居民城市美好社区指标体系权重构成

表9:一级指标专家权重、居民权重和平均权重

确定一级指标之后,我们进一步对二级指标的权重进行汇总计算,其中专家权重为AHP层次分析法下的专家打分计算的权重值,居民权重为居民调查问卷回归结果产生的有效的影响系数形成的权重值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的结果,最终将专家权重和居民的权重进行加总平均,获得最终的一级指标权重系数。由于二级指标的权重受到一级指标的约束,因此最终根据一级指标的权重情况,对最终的二级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最终的二级指标权重,如表10所示。

表10:二级指标专家权重、居民权重和平均权重

最后根据一二级指标的权重情况,确定三级指标的具体权重系数,由于三级指标具体到了细化的问题并且题量巨大,在调查问卷中没有获得三级指标层次的具体问题,因此也无法获得居民层面的三级指标的权重感知情况。但总体来看,一二级指标基本上已经明确了指标的总体走向,三级指标的细化问题整体上不会对指标体系的有效性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确定三级指标时,主要结合居民和专家综合确定的一二级指标,依托专家对于三级指标的判断,综合计算最终的三级指标的得分情况。同样,由于二级指标已经相对比较细化,三级指标的数值更为偏小,为便于观察和使用,我们将最终的权重指标得分扩大100 倍,即总权重为100,根据权重情况分配到对应的一二三级指标中,如表11所示。

四、总结与讨论

(一)指标体系设计及基本构成的总结

在城市美好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以居民实际感知为中心,从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出发,构建促进人、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将美好社区指标体系的基本内涵界定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便捷、环境宜人、治安良好、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社区参与性高、居民归属感强、邻里关系和谐的具有独特文化、居民生活满意度高的共同体。城市美好社区既要包含良好的硬件基础条件,还包括完善的软件基础。硬件条件和软件基础共同影响着社区居民对城市美好社区生活的感知。本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括生活品质好、社区治理有序、社区参与度高、社区归属感强在内的四个一级指标,进一步分解为基础设施、便捷配套、宜居环境、公共服务、社区安保、社区管理、组织参与、活动参与、社区认同、邻里关系等为核心内容的二级指标,并逐步细化到与居民生活紧密关联的具体事项的三级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评估、居民参与的方式,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最终形成了城市美好社区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二)美好社区指标体系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任何指标体系在设计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美好社区指标体系也不例外。一方面,社区包罗万象,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任何一个指标体系都难以覆盖到社区的全貌;另一方面,美好社区评价带有明显的主观意涵,不同的居民对美好社区的感知千差万别,但总体来看存在着很多对美好社区共性感知的因素,这是衡量美好社区的基本标准。

从实际应用上来看,美好社区评价指标的筛选研究必需引入不同主体,特别是社区居民的参与。同时,社区在具体运用时,还应该根据其自身环境和需求的不同调整适合自己的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应及时根据居民、物业管理部门、政府主管部门、房产开发企业等多主体的动态需求,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提出更优化的、更因地制宜的指标体系。

对管理部门而言,指标权重及评价标准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生活水平社区的实际特点和需求。指标权重的分配需考虑多元化和本土化,同时也需要反映不同指标间的重要程度差异,从而才能更好地为不同类型的社区指明技术、管理和服务的改进方向。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权重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权重常思“浮名轻”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局部权重k-近质心近邻算法
高台居民
组织知识传播与共享评价指标体系及其RS权重配置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