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473009)张亚锋 刘志远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若不及时治疗极易进展为心肌梗死,从而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此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46例UA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3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46例UA患者纳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73例。对照组男40例,女33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62.49±4.58)岁。试验组男38例,女35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62.27±4.67)岁。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入组后均接受抗凝、抗血小板、调脂等针对性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环磷腺苷葡胺(江苏万邦生化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4331):60~180mg/次,使用250mL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1次。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山东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20026866):30mL/次,使用100mL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1次。两组治疗周期均为15d。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平均发作频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内皮素(ET)水平;统计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心绞痛发作频率下降>80%,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频率下降50%~80%,ST段回升或回落≥0.05mV,但未恢复正常;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SPSS22.0分析数据,定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定性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心绞痛平均发作频率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心绞痛平均发作频率和E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
附表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平均发作频率和ET水平(±s)
附表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平均发作频率和ET水平(±s)
组别 例数 心绞痛平均发作频率 ET水平(μg/L)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739.36±1.293.36±0.5936.139 0.000114.93±9.7587.62±8.6417.911 0.000试验组 739.41±1.342.28±0.4343.288 0.000115.15±9.5976.24±8.5325.902 0.000 t 0.230 12.639 0.137 8.008 P 0.819 0.000 0.891 0.000
2.2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2%(69/73),高于对照组的82.19%(60/7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次研究探讨了丹红注射液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UA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联合用药的试验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显著低于仅接受环磷腺苷葡胺治疗的对照组,且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这表明加用丹红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强临床治疗效果。
环磷腺苷葡胺属于非洋地黄类强心剂,其可通过扩张血管,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等方式增强心脏泵血功能,降低缺血、缺氧引发的心肌损伤[1]。丹红注射液是传统中医丹参和红花的现代提取物,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丹红注射液中富含丹参酮、丹参酸、红花黄色素、红花酚苷和儿茶酚等有效活性成分,其在抗血小板、抗炎、抗细胞凋亡等方面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2]。而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加用丹红注射液的试验组在治疗后E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ET是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长效血管收缩因子,其水平上调可导致血管剧烈收缩,从而影响心肌供血和心肌细胞能量代谢,试验组治疗后ET水平较低,则提示丹红注射液可通过下调ET水平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管舒张,从而改善心肌供血、供氧,进而改善UA患者临床症状。
综上,丹红注射液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UA临床疗效较好,不仅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还可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患者的心脏方面的症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