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473000)占克松
右半结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病变,目前仍以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且既往临床多采取开腹手术,该术式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效果肯定,但对机体损伤大,不利于术后康复[1]。近年来腹腔镜术式逐渐成为结肠癌主要治疗术式,但传统入路术式涉及脏器较多,且解剖标志及层次稳定性不佳,导致治疗风险较大,而中间入路术式则能有效避开脏器实施相关操作,保证手术治疗安全性[2]。本研究选取我院右半结肠癌患者102例,探讨腹腔镜下中线入路右半结肠完整系膜切除术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右半结肠癌患者102例(2017年11月~2019年2月),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51例。对照组男34例,女17例;年龄41~66岁,平均(53.10±4.93)岁;临床分期:Ⅰ期6例,Ⅱ期26例,Ⅲa期19例。研究组男36例,女15例;年龄49~69岁,平均(53.71±5.13)岁;临床分期:Ⅰ期8例,Ⅱ期25例,Ⅲa期18例。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所有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研究组行腔镜右半结肠完整系膜切除术:全麻,取平卧位,于脐下端穿刺置入腹腔镜建立观察孔,耻骨及脐联合中点穿刺、麦氏点分别穿刺建立手术操作孔,另于肋弓下0.5cm位置与左锁骨及反麦氏点连线中点穿刺建立2个操作孔;腹腔镜辅助下探查病变具体情况,以明确病灶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确定手术范围,回结肠血管蒂向右腹侧牵拉,剖开肠系膜,进入Toldts间隙,离断结肠系膜根处回结肠血管,并游离结肠系膜,后离断结肠动静脉,自腹后壁游离横结肠近端、结肠肝曲、回盲部、升结肠,剑突与脐连线中点作一切口,放置保护套,横结肠及升结肠予以闭合处理,肠管送回腹腔,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区域,放置引流管,关闭操作孔与观察孔,术毕。对照组行开腹手术:开腹进入腹腔,直视下探查病变情况,明确病灶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结扎处理肿瘤近端血管,游离血管并分离肠管,切除病灶与坏死肠管,行淋巴结清扫,结扎处理肠系膜下动脉起源,切除肠管(确保远近切缘≥10cm),重建肠道。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胃肠功能恢复用时,包括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②统计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5.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胃肠功能恢复用时 研究组胃肠功能(肠鸣音、肛门排气及排便)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用时比较(±s,d)
附表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用时比较(±s,d)
组别 例数 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研究组512.87±0.46 3.91±0.76 5.81±0.81对照组513.66±0.63 5.11±1.10 7.03±1.22 t 7.232 6.410 5.950 P<0.001<0.001<0.001
2.2 并发症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80%,低于对照组的25.49%,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肠癌术后极易因麻醉及手术操作刺激致使胃肠道动力变化、炎性应激反应、胃肠道激素分泌异常、自身神经兴奋性减弱等造成胃肠功能障碍,以致出现腹胀腹痛、肠梗阻等,不利于术后疾病良好转归。而本研究中,研究组胃肠功能恢复用时短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给予右半结肠癌腹腔镜右半结肠完整系膜切除术治疗,利于术后胃肠功能早期康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该术式可经腔镜放大作用精准辨别细小血管、检出病灶,减少误伤,保证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促使术后机体功能早期康复。
综上所述,腹腔镜右半结肠完整系膜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安全、有效,可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早期康复,且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