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
摘 要:目的:对盐酸左氧氟沙星微丸的制备方法以及质量控制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整体采用的制备工艺是离心造粒工艺。第一,将原物料以及辅料按照规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并保证混合均匀;第二,将混合后的物料放入离心造粒包衣机中,然后通过喷洒黏合剂与高速离心滚动将其制备成大小均匀、圆度适中的药物微丸;第三,将制备好的药物微丸进行烘干;第四,将烘干好的微丸进行包衣,然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成药进行含量检测;第五,检测合格后填充进胶囊。结果:通过此种制备工艺制备的盐酸左氧氟沙星微丸在1.5-13.5ug/mL浓度范围内时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制备工艺的平均回收率约为99.8%;RSD值为0.79%。结论:应用离心造粒工艺制备的盐酸左氧氟沙星微丸,其药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表明本次研究所应用的制备工艺方便可靠,质量稳定,可应用于盐酸左氧氟沙星微丸的工业生产中。
关键词:盐酸左氧氟沙星;微丸;制备工艺;质量控制
盐酸左氧氟沙星是临床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抗菌消炎类药物,是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其抗菌活性非常的强,大约是左氧氟沙星的两倍。盐酸左氧氟沙星最大的特点就是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其对绝大多数的肠杆菌科细菌都有非常好的杀菌效果,在临床中常被用于治疗由敏感细菌引起的轻度感染以及中度感染,其感染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泌尿系统感染,例如复杂性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等;(2)呼吸系统感染,例如急、慢性及气管炎、扁桃体炎、肺炎等;(3)皮肤软组织感染,例如皮下脓肿、传染性脓包等;(4)生殖系统感染,例如急性前列腺炎、盆腔炎等;(5)肠道感染,例如感染性肠炎、伤寒、副伤寒等;(6)败血症、免疫功能低下以及粒细胞减少患者的各种感染;(7)其他感染,例如外伤感染、烧伤感染、术后感染等。因此盐酸左氧氟沙星的制备对于临床治疗意义及其的重大。近年来,盐酸左氧氟沙星微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相比于其他剂型的盐酸左氧氟沙星,微丸剂型更有利人体的吸收,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为此本文将对盐酸左氧氟沙星微丸的制备方法以及质量控制进行分析与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仪器和试剂
本次研究主要应用离心造粒工艺进行盐酸左氧氟沙星微丸的制备,该制备工艺所需使用的仪器与设备主要有以下几种:(1)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2)溶出仪;(3)TU-1800型紫外分光光度仪;(4)USC-502超声仪;(5)BZJ-360MⅡ型离心造粒包衣机;(6)ACF-20型全自动胶囊填充机;(7)标准筛。所需使用的主要试剂主要有以下几种:(1)盐酸左氧氟沙星标准品;(2)盐酸左氧氟沙星;(3)微晶纤维素;(4)PVP-K30;(5)鹽酸;(6)乳糖;(7)硫酸铜;(8)L-苯丙氨酸;(9)醇_水胃型包衣粉。
2 处方与制备工艺
2.1 处方设计
经过分析与研究,最终选定药品处方,以制备成微丸包衣后可以填充1000粒胶囊为标准,其处方所需材料与用量如下:PVP-K30适量、乳糖50克、盐酸左氧氟沙星100克、微晶纤维素200克,其中PVP-K30主要用于制备黏合剂。
2.2 制备工艺设计
使用80目筛对盐酸左氧氟沙星、乳糖以及微晶纤维素进行筛选,以保证原材料与辅料的大小均匀,然后将过完筛的主料与辅料混合均匀。将适量的PVP-K30溶于无水乙醇与水比例为1:1的溶液当中制备成PVP-K30浓度为3%的溶剂,该溶剂将被作为黏合剂用于其母环节与放大环节。
2.2.1 起母
投料量为400g,将喷浆速度调到30r/min,1min后调到20r/min,主机转速为100-250r/min,鼓风2L/min待出现初始丸核后,立即停止喷浆和喷气,主机再滚转2min。停止主机滚转,取出丸核,干燥,过筛。将60-80目的初始丸核放大。
2.2.2 放大
将制备的粒径在24-40目和40-80目的初始丸核分别放大,黏合剂为3%PVP-K30溶液。放大速度要慢,喷浆速度在15r/min左右,供粉加入速度在25r/min左右。因为物料很容易形成粒子,所以填充剂加入的速度要高于喷浆速度,但是要经常观察微丸大小。主机转速为150r/min,喷气减压压力为0.1MPa。待微丸大小适宜时,停止喷浆,主机滚转1min左右,取出微丸,干燥。
2.3 微丸包衣
将干燥的微丸先称量,放到离心包衣造粒机内,主机转速100r/min,喷浆转速小于5r/min,鼓风20min左右,进风温度37℃左右。包衣溶液为温州小伦包衣粉,红色醇水型,包衣液浓度为6%,包衣过程时刻监视,防止喷浆过多而导致微丸粘连,若发生粘连时应将喷浆关闭,其余操作不变,待到微丸干燥时再开喷浆。包衣增重约1.5%。颜色均匀,过筛,将18-24目微丸干燥。检测含量后进行胶囊填充。
3 含量测定方法
3.1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称取盐酸左氧氟沙星标准品0.03g置200mL量瓶中,加水溶解定容,精密量取1.0、3.0、5.0、7.0、9.0mL分别置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照分光光度法在29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分别以浓度对吸收度进行线性回归处理。结果表明,药物浓度在1.5-13.5ug/mL范围内与吸收度线性关系良好。
3.2 回收率试验
分别取盐酸左氧氟沙星约0.03g,置5个200mL量瓶中,5个量瓶中分别加入处方量的微晶纤维素、乳糖和少量黏合剂PVP、包衣粉,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0.8um微孔滤膜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照分光光度法于29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计算回收率。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9.8%,RSD=0.79%,说明辅料对药物的检测没有影响。
4 讨论
一般情况下,应用离心造粒工艺制备的初始丸核表面大多并不光滑,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后才能够使初始丸核的表面变得圆整与光滑,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措施为对初始丸核进行粉末层积放大。丸核表面的光洁程度还与微晶纤维素的润湿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微晶纤维素的润湿性越好,其吸水能力就越强,吸水后就越容易发生溶胀,进而可以更好的贴附于初始丸核的表面,从而使不光滑的丸核逐渐变得光滑。另外,在粉末层积放大的工程中,初始丸核之间的相互摩擦与碰撞也有助于提升初始丸核表面的光滑程度,使其成为圆整光滑的微丸母核。
微丸粉体学性质除与工艺有关外,主要与处方中药物和黏合剂的性质有关。少量乳糖可以改善粉末的粉体学性质,随着乳糖比率的增多,微丸在形成过程中更容易黏结成块,所以收率有所下降,而硬度则有所提高。
本次研究还发现应用浓度为8%与16%的PVP-K30溶剂为粘合剂时,制备出的丸核表面非常粗糙、不圆整,并且制备出的丸核粒径越大,其粗糙程度也就越大,最终通过分析与研究发现应用浓度为3%的PVP-K30溶剂为粘合剂时,制备出的丸核相对理想,为此本次研究最终决定应用该浓度的PVP-K30溶剂为制备时粘合液。
制备丸核时,停止喷浆后滚制时间越短,丸核则越不圆整,表面也凹凸不平,可能是因为混合物粉末在丸核表面溶胀时间不足。一般应以初始丸核形成、干燥后再放大比较好,可以防止丸核间相互粘结。
参考文献
[1]逸威,李明华,宋丽丽.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的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检测[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8(6).
[2]李哲建,樊雪梅,王书民.电化学发光法高灵敏检测左氧氟沙星[J].商洛学院学报,2018,v.32;No.137(04):22-25.
[3]曹冬梅,左翔,袁丙青,et al.TiO2-Fe3O4复合催化剂对乳酸左氧氟沙星的光解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