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体验,解读经典

2020-10-27 10:16王欢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还原

王欢

经典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丰厚的积淀,是历经时光磨洗而仍熠熠闪光的明珠,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其深度、高度和广度常为人所折服。它不仅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还可以超越文化与民族。苏教版语文的经典之作如《劝学》《六国论》《阿房宫赋》《滕王阁序》《逍遥游》《鸿门宴》《渔父》等篇目,堪称文言之津梁。这些作品的共同价值在于:讲述着天理人伦,反映了普遍的自然规律、社会章程,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表达作者意图的同时也教化着人们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经典课文的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最大的困惑是无法和当下的生活、变化的社会、诱人的时尚、成长的心灵形成对接,造成理解上的“空缺”和“差距”。

解读经典,“还原”是有效的途径。还原,即还原境遇、还原情感、还原生命。首先从总体上准确把握其神韵,再加以衍生和发挥。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一见钟情及其之后的交往。一见钟情的基础正是自己长期的积淀与寻找,以及刹那间对于另一个生命的整体把握和穿透,是以生命沟通生命。所以我们在解读经典之中既还原了经典,也还原了自我。

下面笔者从阅读和教学实践中列举两例。

一、烛之武慨然赴险

在我看来,《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的真正灵魂,一不是爱国主义,二不是精彩言辞,三不是用贤问题,而是教育君王如何看待与衡量利益的博弈,如何把握不同人、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同利益,在各种冲突下如何维护自身的利益,巩固自身的地位。如果不充分把握和了解不同的利益、需要,不能够在表面的行为一致背后看出利益的分歧和矛盾,从而善于利用,一切的勇气和辩词都是无从谈起的。

烛之武之退秦师,凭的一不是义正词严,二不是严阵以待,三不是虚张声势。他很爽快地指明,郑国这下是非完蛋不可了,没什么好说的,但是问题在于——郑国灭亡了,你秦国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结论是没有任何好处。可见,烛之武能成功退秦师,依靠的并非“勇气”,而是他的政治智慧,即对当时各国形势的洞察和权衡。

同时,这篇文章里没有丝毫的空洞说教。一个长期无用武之地的臣子,在国家危在旦夕之时,面临重托,慨然赴险,他是如何处理的?和我们所熟悉的那种反应模式——终于盼到这一天了,我一定好好为国效劳,过去的一切不计较了,我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样吗?非常不一样。在这里他显出了自己的不满和骄傲,他的回应是拒绝,而且拒绝的话中暗含讥讽。这种回应或许不够崇高,但是非常真实,也很自然,是人之常情。我们现在往往将人之常情弄成了人之矫情。郑伯的态度如何呢?首先态度诚恳地认错,再者一语道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理,使得烛之武欣然接受请求。你们看,这是爱国主义的典范吗?这不是将个人恩怨和利益放在国家前面吗?我认为,这确实不是爱国主义的典范。但是我这样说并非是想颠覆什么,只是觉得它要君王明白的道理是——明了这个世界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在,并据此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进行博弈。

我们在读《烛之武退秦师》时,正是将之“还原”为与实际生活有关联的人和事,设身处地去体验和分析,学会思考,学会权衡,懂得表面的背后还有深层的原因,懂得眼见并非为实,懂得真实除了靠眼睛,还要靠脑子。而这对中学生而言正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也符合中学语文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综合的人文素质,承担起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及普遍思维规律、逻辑规律培养的一些责任。

因此,学生和经典之间的联系,并非表面的隔离疏远,而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情感和体验,是一种全方位的共同生活的经验、思想的分享和暗示。而且这样的过程会随着学生的成长、岁月的变迁呈现出微妙的变化,增添新的内容。学生在阅读一些经典之作时,不妨把成长体驗结合起来:什么时候开始感到原来事情的真相并不像自己看到的那样,如何看待利益,如何看待复杂的社会与人生。

二、孟子与经世济民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看起来实施了一些具体政策,但实际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于事无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那个逃兵虽然看上去少跑了点路,但本质是一样的。

我们通常认为此文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但究竟什么是仁政?简而言之,即重视百姓,关心民生。难道梁惠王所说不是关心百姓疾苦吗?所以说仁政,或者说仁的思想,并非一望而知的简单。它需要我们穿越事物的表面去思索探讨其背后的道理,强调的是找到问题的要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说这篇文章的关键词,其实并非仁政、爱民之类,而是——要害,分析问题要找要害。

孟子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又是什么?其一是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向自然索取的时候要留有余地。时至今日这个观点仍具有新鲜感、前瞻性。其二是发展农业,鼓励耕织和养殖。如何发展?仍然是要顺应自然,不违农时。孟子为何对这个问题如此强调?因为当时的对外战争与对内工程时常扰乱农时,破坏自然的节奏,而一旦造成物质的损失与饥荒又反过来加倍向自然掠夺。如果这个关键问题不解决,君王对百姓的所谓体恤其实都是无效劳动,因为他没有体恤到百姓最需要体恤的地方。而以上两点做好了,物质生活会随之充裕,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等难题也能迎刃而解。所以说问题的要害是绝不能扰民,特别是以私利来破坏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自然过程,否则亡羊补牢亦晚矣。而如果这样做了,且对造成的后果听之任之,推卸责任,只怪年成不好,则更是令人愤慨的。

类似于梁惠王的这种现象,学生们也常碰到:我语文不好了,于是在语文上多下功夫,数学不好了,又转而在数学上多下功夫,可是我的成绩怎么还是提不上去呢?孟子或许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磨砺自己的办法。那就是从自身方面找到根本和要害,评估学习状态,制定学习规划,否则就是随风倒,会出现顾此失彼、打破平衡、丧失核心的结局。所以说《寡人之于国也》除了针对当时的政治提出施行仁政这样的特定内涵外,对今天的为政、求学等方面仍有着普遍而深远的意义,这就是将经典“还原”到当下,作用于自身的价值。

由上可知,经典课文既是“实体本体”,关涉了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又是“关系本体”,在一代代地延传和阐释中成为话题的中心、话语的平台。也就是说,“经典”是重要的、丰富的、开放的。我们赏读经典,不妨用“还原”的方式,打破传统的思维,多和自己、多和人生、多和时代、多和社会融通、碰触、对话。只要虔敬地体验经典的思想、辞采,深入历史脉络,就能和经典多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和交流。

尤其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无深度、无特性、批量化、模式化的通俗文学对经典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学生对经典失去了热情、失去了敬畏,对经典的解读有时是盲目的、轻浅的,甚至是偏狭的、错误的。因此,如何正确引领学生体验经典、还原经典、崇尚经典,是每一个教师的重要责任。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溧水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还原
收藏在“还原”中添趣
简析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
《品花宝鉴》中优伶文学形象男性本位的还原
碳纳米点为还原剂的纳米金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活性炭还原氧化铜实验条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