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功
中医药膳作为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以食物和中药为原料,以食为药、以药作食,经过烹调加工,达到食助药威、药借食力的效果,兼具医疗保健功效和营养价值。
一、炮制技法与烹调技术的关系
炮制技法与烹调技术均由来已久,《五十二病方》和《素问》已对炒和熬等炮制技法有所记载,《周礼·天官》和《四民月令》中则提到了用当时处理药材常采用的清炒法来烹制豆类和谷物,可见初期炮制技法是在模仿食物的烹调技术。随着中药处理技术的发展,炮制技法逐渐向更精致的技法层次发展,如《金匮要略》中所载方剂常用酒和浆水煎煮药材,有时还加入姜汁、胡粉、盐和蜂蜜等辅料,以降低毒性、增强药效,而当时这些辅料在日常烹饪中应用广泛,可见炮制技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饮食文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炮制技法发展迅速,大部分药材在炮制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辅料,且根据加入的辅料派生出多种多样的炮制技法,如《雷公炮炙论》中记载了酥炒、羊脂炒、酒浸炒等多种炒法,而酥炒和羊脂炒促进了当时烹饪技术中油炒法的形成和发展,但只局限于煎炸食品的烹制,可见炮制技法逐渐脱离烹调技术并开始影响烹调技术。从宋代开始,烹饪技法和炮制技法逐渐分道扬镳。
二、中医药膳烹调技术要求
配伍方面,遵循中医理论,保证食材互补协调。刀工方面,根据食材性质和用途选择刀法,并将其加工成大块件,辅以剞花,在方便入味的同时改善药膳造型。火候方面,根据食材的味、色、质、形等物理性质选择加热温度和时间。调味方面,调味料与食材、调味料协调配合,使中药“食之味淡,回味悠长”,并利用“焯水”和“煸炒”等方法和料头减弱、去除其异味,同时避免调味品影响食材自身的鲜美味道,必要时临上席前再利用香油、胡椒粉和盐适当进行调味。菜式方面,最好通过泡、炖、煮和蒸等方法烹制成汤类,以充分发挥食材的保健作用,避免有效成分的流失或被破坏;也可在不改变药性的前提下利用膳汤长时间腌渍食材,烹制成腌制品;还可通过挂糊处理使味淡药粉附着于食材表面,方便进一步烹制。
三、炮制技法的烹调应用创新
现代烹调技术中的炒法基本都需要用到油,但以油作为介质烹制药膳会影响食物的营养吸收和药性发挥,严重限制了炒法在中医药膳烹调中的应用。为了扩展炒法的烹调应用范围,可以利用黄豆油、菜油、花生油等油脂的中醫功效,辅助食材发挥药膳的医疗保健作用。如利用具有解毒、润肠作用的黄豆油,配合酱油、酒、生姜和胡椒等辅料,将马铃薯和猪肚炒制成治疗脾肾阳虚的药膳;利用具有散结水肿、行血破气、润肠醒脾作用的菜油,配合水淀粉、酱油、酒、醋、茴香和红花等辅料,把乌贼和小独蒜炒制成治疗妇女血瘀诸证的药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