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融合趋势下的环境设计教学研究

2020-10-27 09:35程明
设计 2020年17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跨学科教学方式

程明

摘要:本文以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Landscape&interior-s patialdesign》空间设计课程的授课方式与过程为例,介绍米兰理工大学在专业融合趋势下针对环境设计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创新:如何在设计学大背景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各设计专业的优势与特点,建立多元教学团队,以整合不同专业和跨学科合作的方式解决实际课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行多专业融合的环境设计教学方式探索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专业融合 环境设计 跨学科 教学方式 专业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9-0097-03

引言

中国的环境设计专业发展至今,经历了从早期室内装饰、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到如今包含景观设计、城市设计等多空间尺度和类型在内的综合性空间设计专业的发展过程。专业名称更易和空间尺度扩大,既是适应社会需求,也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对专业内核、学科范围的主动探索与革新。在专业融合与“大设计”的发展趋势下,设计实践与学术研究愈发强调整体性,重视设计全过程的一致性与统一性,这就需要各设计专业之间打破专业壁垒、彼此协作,形成高效合作的工作方法,跨学科便成为了必然趋势。而以“空间”为设计对象的环境设计,如何实现跨专业、跨学科教学,是所有设计学者与教师的共同思考课题。目前,环境设计专业属于艺术学一级学科下的设计学学科,普遍设置在艺术设计教学单位之下,与交互设计、服务设计、展示设计等相关设计专业联系紧密,这给予环境设计与其他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尝试交叉的便利条件。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学在设计专业融合教学上具备先进经验与创新精神,在教学理念上,致力于培养学生多专业配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交换学习期间,在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参与的硕士项目《landscape&interior -spatialdesign》课程,介绍米理设计学院在设计专业融合趋势下的环境设计教学方式,并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发挥不同设计专业特点,增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实现设计解决方案的整体性。

一、《landscape &interior -spatial design》课程介绍

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室内与空间设计系,在专业内容与课程设置上,与国内环境设计专业基本一致;同时,与中国环境设计专业相似的是,室内与空间设计专业同样设置在大学的设计学院下.各相关设计类学科交流紧密,为专业融合教学方式探索提供了便利。而作为进入学校的首门专业课,米理也将跨学科合作教学思想带给了学生。

《landscape&interior -spatial design》课程是米理空间设计系开设的研究生项目设计课,该课程是研究生入学首门设计课,时长为整个学期,每周—次,每次八个学时。设计主题为“临时城市策略”(Temporary Urban Tactics) -米兰废弃城市空间环境更新,旨在讨论城市废弃地块中临时空间的可能性,强调以空间问题为线索,培养多设计专业共同参与合作、提出完整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由空间设计系主任Piccinno Giovanna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

为实现以多元化角度指导和评价设计方案,在教师成员结构上,四位来自不同专业的老师和两位助教共同组成课程教学团队,分别包括城市建筑学、空间与景观设计、交互与新媒体艺术以及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设计师(如图1)。参与课程的50名学生以空间设计专业为主,并涵盖交互设计、服务设计与视觉设计等不同专业。教师根据专业背景与兴趣的差异性将全部学生分为10个小组,保证每个小组的专业多元,能够以跨学科协作的方式完成课题的设计过程。

二、课程内容与环节

在课程设计上,为达到不同专业协作完成设计的教学目的,课程既需要学生考虑空间、场地景观元素以及城市形态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教授要求在设计中结合新媒体和交互设计手段,将适应于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多样化临时展览效果和新媒体视觉元素等因素进行整体设计并统一呈现。每组学生以跨专业团队的形式开展对实际项目的物理空间、虚拟展示、交互形式、视觉效果等全因素的整体策划与应对。不同设计专业的学生从相互孤立的设计执行者身份,转变为发挥各自所长和专业特点,共同协作的新空间模式策划者和创造者身份。而在输出成果上,教授也要求学生在传统空间设计专业的图纸表达之外,加入新媒体展示视频和VR、AR虚拟交互方式呈现等综合表达形式,在完善空间设计成果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创造与互动展览相关的表现形式和技术。而所有这些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的设置,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协作,提出有形和可实现的系统解决方案。

设计课程分为四个阶段,依次为场地解读、空间策略研究、方案设计与深化、成果汇报与完善(如图2)。其中特别强调在对场地进行解读基础上的策略研究与方案设计深化,这也是整个课程环节时间安排最多的部分。每个阶段按照严格的时间节点和工作计划表开展工作(如图3)。

在课程第一阶段,Piccinno Giovanna教授将场地解读分为三个方面:除介绍场地背景与发展历史、组织学生对现状进行实地踏勘外,还邀请到米兰市政府规划部门负责人对场地规划细则进行解析,针对临时空间的愿景提出设计需求,增加学生对实际设计项目落地可能性的考虑,使整个课程任务在设计之初就要求学生具备方案在地性和实施可能的考量。

课程第二第三阶段,以教师课程讲座、学生小组开展方案设计、教师分组辅导的形式穿插开展。在课程讲座中,不同专业的教师从各自专业背景出发,以不同主题开展,对设计任务书中不同设计环节和任务要求展开讲授。跨学科的课程讲座,一方面增加学生对相关设计专业的认知,同时也将不同专业中能够与空间设计结合的可能性介绍给学生。在学生分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同专业的教师会进行分别辅导和集中讲评,及时跟进各个小组的方案进展情况。同时,在课程中,教师十分重视小组合作工作方法的指导,对通过分析研究提出策略和设计方案的过程把控十分严格,对草图、思维推导、模型、概念视频等都有清晰明确的要求(如图4)。同时,米兰理工更加强调学生汇报方案的重要性。不论是小组汇报,还是中期展示,在每一阶段都要求学生以Banner(展板)的形式组织汇报内容,锻炼学生的组织信息能力和汇报逻辑思维。

而在课程最终汇报与展示阶段,教授也进行了创新。评图过程分为两轮:第一轮评图以汇报方案的空间设计部分为主,分小组轮流进行讲述与展示。不同专业的教学团队组成的评审小组给出具体的建议和分数。在第一轮评图后,给予学生四周时间,根据指导老师的整体建议进行修改,并完成与设计内容相关的交互、展示部分,最后进行项目正式汇报(如图5)。教学团队依据项目的设计完整性、团队合作参与度、成果创新程度和丰富性等综合指标当场评判、打分,并宣布最终成绩。

三、专业融合与跨學科的环境设计教学方式探索

在专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下,造成各专业之间产生壁垒的“内卷”现象亟待被打破,从“孤立”到“整合”的发展方向,既是设计学学科的发展需求,也是社会发展需求。在教学阶段融入跨专业合作和“大设计”理念,对学生沟通能力、整合能力以及协作意识的培养必将大有帮助。目前,大部分国内设计院校教学体系中,面向不同专业的选修课程普遍存在,这虽能帮助不同专业的学生依据兴趣了解本专业之外的知识,但就课程开设目的而言,这类选修课大多偏重兴趣启发而非培养专业融合和跨学科设计能力。课程主题大多是基于某一专业的课题设计或创作,课程形式也以学生独立作业而非共同合作完成为多;同时,由于学生专业背景不一,教师的专业知识难免无法对所有学生进行针对指导。因此,发挥设计学院的“专业共同体”优势,开设或增加整合各个设计专业进行共同课题研究的课程,是进行专业融合和跨学科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对实际项目中涉及因素和专业种类最多的环境设计而言,开设这类“跨学科”综合设计课教学,尤其具备专业融合教学试验的可实施性。

基于这样的背景,结合前文米兰理工大学设计课程的实际体悟,笔者提出在“设计学”整体学科下,对环境设计进行专业融合教学方式改革尝试的几点思考与建议:希望立足环境设计“空间”问题本身,创新课题设计;融入不同专业教师参与,培养学生的跨专业交流与协同工作能力。具体如下:

(一)在教学中尝试融合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课题设计

随着信息科技、物联网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结合的设计项目将会愈来愈多:无人售卖的新零售实体空间、传统环境空间中的虚拟现实设计、虚拟世界中的现实空间环境设计等。这些新类型的空间环境设计,势必与现有的空间类型有所区别;设计过程中诸要素间的联系也势必会变得愈加密不可分,需要整合更多相关设计专业共同参与其中。而在现有环境设计教学中,因循传统教学体系的空间训练和空间设计课题教学仍是主导。米兰理工的空间设计课,向学生抛出了新的解决建议和思路,即在实体空间中融入虚拟空间的可能性,这样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整合起来的课程任务设计,打破了各专业间的壁垒,将更多的设计专业加入进来,改变原有各专业互相独立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从设计的开始就将不同专业联系在一起,开展合作式的设计。因此,在环境设计教学课程设计上,建议通过设置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环境设计专业与其他设计专业结合的课题项目,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成团队进行课题设计,发挥各自专业特点和优势,培养共同合作、解决综合课题的能力。

(二)开展跨专业团队合作的参与形式

在米兰理工空间设计课中,选课权限开放给了空间设计、交互设计、服务设计、视觉设计等多个专业的学生,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加入课程当中。课题作业全部以团队合作形式开展,注重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分组之前,每位同学都需要介绍自己的专业背景、参与这门课的兴趣点、个人研究的领域与工作技能等,并进行自由结合组建设计团队。不同专业学生组合在一起,既给了彼此互相学习、拓展专业知识范围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寻找团队工作方法,合作解决设计问题的实践机会(如图6)。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建议通过整合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参与课题,激发学生共同研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设计学”背景下的“专业共同体”优势最大化发挥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在米兰理工的课程最终汇报和点评结束后,教学团队会共同讨论汇报结果,当场宣布每组的最终分数和给分理由,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并作出解答。组内成员的成绩与小组整体评分保持一致,以此体现团队作为整体,开展合作、共同承担设计结果的重要性。

(三)组建专业多元化的教学团队

借助设计学院专业多元的优势,Piccinno Giovanna教授组建了多专业背景的教学团队,并邀请具有实践经验的设计师参与教学全过程与最终评图。在上课过程中,不同专业的教师对设计方案不同环节提出极具针对性和发散性的建议,学生思考设计的维度变得更加多元。而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的分别指导与共同评价,则使设计过程中辅导建议更具针对性与专业性的同时,将设计成果、评价标准变得更加完善。因此,在国内环境设计的课题教学中,尝试以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建团队参与课程,对提升教学内容的综合程度和教学成果的创新性和丰富性亦必将大有帮助。

(四)强调设计过程的严谨性与设计成果的丰富性

虽然在教学课题的设计和人员组成上进行了改变与创新,但米兰理工空间设计课仍十分重视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的严谨性,并将课程创新和专业融合教学的优势体现在了过程与结果中。在分组工作阶段,各小组进行全天讨论与方案设计,每位老师分别听取各组的概念汇报和工作过程,提出指导意见并随时进行集中讲解,对各组存在的共同问题作及时总结和纠偏。在设计阶段中,每一环节都需要经过相关专业设计教师的认可,并通过整体教学团队的一致通过方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而在设计成果展示上,在常规空间设计的图纸与模型之外,教授还鼓励每个团队根据自身方案的概念制作视频,通过视频完整表达和讲述设计概念、设计策略和方案产生过程。此外,由于跨学科团队合作优势,制作适用于空间设计方案的交互装置,VR、AR技术的沉浸式展示体验等丰富的形式,都在成果展示中得到实现(如图7)。因此,除传统空间设计的图纸与模型之外,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多样的形式,以更具说明性和表现性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设计,也是米兰理工大学在教学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面。

结语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不断发展,设计专业的融合与跨学科成为必然趋势。作为在设计学下的环境设计专业,突破学科壁垒、融合不同专业,培养学生建立基于“空间环境”的整合设计思维,将是未来环境设计教学在设计学“专业共同体”下努力的方向。

基于专业融合的教学思路,笔者通过介绍亲身参与的米兰理工大《landscape&.nterior -spatial design》空间设计课程的实际体验,分析其在课题设计、教师构成、学生跨专业合作、设计过程、设计成果以及评价标准等环节的改革与创新,并提出环境设计中跨学科教学改革的建议。首先,改变以往传统空间设计训练类型,提出融合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课题设置。其次,打破专业壁垒,扩大参与课程学生的专业范围,丰富教学团队的专业背景,通过多专业整合式设计的课堂,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领导能力,实现完整的项目设计方案。最后,强调不同专业在辅导设计项目中的严谨性,使各个专业在合作中发挥自身专业特点,创作丰富而完整的设计成果。。

参考文献

[1]宋立民.环境设计:专业共同体与学科定位[J]设计,2020 (6):98-100

[2]宋立民;于历战;李朝阳.回顾与前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发展脉络与学科建设[J]装饰,2019 (9):22-25

[3]宋立民.对环境设计专业理论建设的思考[J]设计,2017 (7):96-97

[4]娄永琪.全球知识网络时代的新环境设计[J]美术与设计,2017 (1):03-09

[5]陈哲;黄艳丽从米兰理工大学《Design Management Lab》课程谈设计类学生刨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 (12):108-109

[6]杨叶秋;宁芳设计介入社会创新的探索——米兰理工大学ARNOLD项目[J]设计,2018 (6):96-98

[7]艺术设计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究—— 以清华大学与米兰理工大学双学位硕士联合培养为例[J]美术大观,2016 (3):152-153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跨学科教学方式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