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旧城区历史性街道空间环境活力影响因素和提升设计策田各

2020-10-27 09:35张祎竹
设计 2020年17期

张祎竹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旧城区历史性街道的活力丧失,街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衰退日趋严重。为了找出街道空间缺乏活力的根本原因,提高空间环境质量。通过对国子监历史文化街进行现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从而总结出历史性街道活力营造问题。提出历史性街道活力营造的原则和改善策略,为今后历史性街道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旧城区 历史性街道 街道环境 活力营造 设计原则及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9-0069-03

引言

我国早期的城市规划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物质水平和精神需求,街道更新与改造的政策正在逐步完善。旧城的历史性街道的改造应该在一成不变与推导式重建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本文就此局面展开研究,分析旧城区历史性街道空间环境设计中,造成街道空间缺乏活力的原因。旧城区的历史性街道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根基,如何在以保护其传统文化环境为前提下,更新改造旧城环境、提升街道空间活力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街道活力概念

街道活力由活力表征和活力构成要素两方面组成。活力表征是不同类型人群的交往活动而产生。活动类型分为:自发性、社会性和必要性活动。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数量多,则表明物质条件对人群吸引力大。街道活力的构成要素是街道空间的物质构成和环境特征,三个要素包括空间、活动和人群。

二、国子监街道活力现状

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将国子监街道活力现状问题总结如下:

(一)使用者活动时间不足

街道主要的使用人群为居民和游客。居民驻留时间在0.5-1小时,活动频率为每天多次,活动时间大多在早晨和傍晚时分。游客的活动时间在1-2小时,多数只来过一次,游客数量在11点至14点最多。居民活动中非必要性活动,来源于老年人与孩童,中青年人多数为必要性活动。表示街道空间能够为居民提供活动的场所和设施数量比较少。游客活动均为必要活动。街道空间环境物质条件好、商业类型多样,景点和店铺对游客的吸引力大。由此可以看出,国子监街道空间环境对游客的吸引力大于居民。

(二)街道缺乏公共设施

國子监街道全长680米,沿街建筑高度为4.5米-6米之间,宽度为12米。街道长度合理、比例协调(如图1),满足作为有魅力的步行街道的基础条件。街道空间整齐、美观度较好,风格统一。但街道照明率低,夜晚出现不安全,垃圾桶仅在景点附近设置,街道中没有休憩和娱乐的公共设施,这些都是亟需改善的问题(如图2)。

(三)业态布局不合理

街道空间以居住为主,商业、文教空间和机关单位为辅。商业类型有文创店、家居店和服饰店等,与街道发展契合度较好,店铺品质较高,受到年轻人欢迎。但街道中居住空间比例大,便民生活类的店铺只有4家数量少,占总业态的比例低(如图3)。无法满足居住在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四)文化活动和设施数量不足

文化设施包括历史景点、美术馆、博物馆,活动以国学教育、非遗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庆典为主题,符合街道的历史文化定位。综合来看,文化设施和活动种类好,数量需要增加。文化活动举办地点可以扩大到街道空间中,增加以传统节日为题的活动。居民成为举办者,将减弱旅游业与原住民生活的矛盾。

(五)历史遗产亟需加强保护

街道现存的历史遗产(如图4)包括:下马碑、四座牌楼、火神庙、国子监孔庙与街道空间融合较好,体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文化气息。但街道的历史遗产除国子监和孔庙维护状况较好,其他遗产情况不尽人意,亟需加强保护。

三、历史性街道设计原则

(一)多方参与原则

我国的街道改造,大多数为以政府主导开发商建设的模式,忽略了使用主体的利益,从而导致了街道建设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街道更新与改造中,政府应该从中起到决策作用。负责深入调研街道情况、制定法案及条例、审批控制及监督组织各方工作;企业提供经济支持、负责方案实施;市民主导改善街道环境、提出改造需求和目标,实现多方共同协作实现历史性街道的兴盛不衰(如图5)。

(二)过渡性更新保护原则

历史性街道是一个整体的区域,不能只关注到单体的历史建筑,还应该对区域内部的人文生活、街巷古树、典型风貌加以重视。在街道改善物质基础的同时,对街道传统生活交往方式尽可能多地保留。更新改造要强调循序渐进地开展,要在此过程中时刻保证使用者的基本需求。例如在北京旧城的街道治理工作前期,有居民曾提出便民设施的大量拆除,导致了生活的极大不便。但于改造后期,添加了一些便民菜站、生活超市,就此问题得到解决。由此可以看出,在政策实施过程时要及时修改调整,实现街道环境的动态平衡。需要综合空间和时间的过渡性原则,做到保护历史的真实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

四、历史性街道设计策略

根据前文对国子监街道活力营造的问题总结,从而归纳出历史性街道活力营造策略。

(一)策划不同时段的街道活动

北京旧城区的历史性街道随着时间推移,现存历史肌理完整的街道数量正在逐渐减少。因此,历史性街道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大,在以居住空间和商业旅游空间混合的街道,需要避免旅游业的过度开发对原住民日常生活的消极影响。

1 针对不同人群的街道活动

根据前文对于旧城区历史性街道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出街道居民的出行活动的高峰时间在早晨和傍晚时分,游客活动的高峰时间在中午到下午时段,两类主要使用人群的活动时间并不冲突。

因此街道设计可以充分考虑,不同时间段的活动人群需求,就此以时间段划分塑造不同类型的活动。考虑到街道某一时段的街道活跃度低下,街道设计可以在早晨和傍晚的街道活动针对居民生活,中午和下午时段的街道活动针对游客活动。

2.延长街道的活动总时间

历史性街道设计在全天候时间中,考虑到使用者在不同时段的活动需求,从而增加活动总时长。在晚饭后,街道几乎无人使用,可以在空闲地带设计吸引人群的设施和活动。

例如关闭的店铺门前,放映供居民观看的露天电影(如图6)。在街道空地位置,在傍晚成为吸引孩子的游戏设施。延长文化设施的开放时间,改变部分功能在营业后成为可供居民读书、学习的开放空间(如图7)。同时需要增加夜间照明率,提高夜间出行安全,进而促进街道夜晚的活力度。

从全年活动时间考虑,街道全年候的客流量不同。在秋季、冬两季客流量少,街道可以在不同时段举办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前往进而增加街道的经济和文化活力。

(二)满足不同使用者需求

街道更新保护方式,应依据当地使用人群不同需求,设计出满足不同人群的行为种类和活动类型的空间环境,进而增加街道活力。

1 不同人群结合的活动空间

依据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居民使用频率高、时间短。能够发现居民的活动需求存在,但因为便民设施及服务不足,导致街道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所需。在街道更新改造中,早晨设置可移动的临时早餐店和果蔬摊位,白天作为游客的服务站。

游客在街道的使用时间较为集中、使用频率低。街道設计可以考虑在游客出行的高峰期,在景点周边设施居民临时的休憩点和娱乐设施,同时能够满足居民下班、下学后使用(如图8)。

2.特殊人群的活动空间

街道设计需要全面考虑,特别关注特殊群体的活动需求,做到人性化设计。老年人和儿童对街道活动的需求大,设计应重点考虑他们对空间环境的特别要求。

目前的历史性街道内,没有单独设置属于儿童的活动区域。考虑到儿童活动安全和儿童设施的特殊要求,街道应该提供一个单独的儿童活动区域。该区域应该避免车辆通行,利用植被或设施,形成一个半围合的儿童活动空间(如图9)。

老年人大多为静态活动,对空间面积需求小,但对活动设施和地点要求大。应在住宅区域附近,阳光充足且遮阴避雨的地方为老年人提供休憩娱乐设施(如图10)。在院墙外或大树下,设计休憩座椅和小型健身器材。

注重弱势群体的活动需求,街道需要提供清晰的指引标识和安全标识,同时注意设置盲文。街道底面要平缓,避免凸起,增加盲道。在街道与建筑有高差的地方,设置栏杆和坡道。

3.保障活动安全

旧城区的历史性街道,大多数比较狭窄,而车流量较大。因此对车辆的行驶速度需要控制,做到以步行优先为基础的人车共享空间。将街道进行分段治理,对于车流量需要有所限制,不在街道内居住人群的车辆应避免驶入。同时在街道主入口处增加公共停车场,考虑到街道空间不足和建筑高度要求,可以设计半地下的立体停车场,减少街道违规停车现象。

(三)合理布局街道功能

1.增加积极业态

根据街道在城市中的定位与发展,来进行街道业态的布局,为街道提供多样的活动。例如国子监街道是以历史文化和国学儒教为定位的街道,要以文学礼仪、国学文化为主要业态;大栅栏的北京坊,以文化创意为定位,街道布局就以文创店铺为主。

2.增加功能混合度

认识街道在区域及城市内的定位,深度发掘内部的特色。在确定街道发展方向时,也要避免街道功能的单一化,充分利用沿街空间,对街道进行合理化组织。可以使街道作为居住、商业、公共服务业混合的空间,尽可能做到让使用者在街道有更多样化的生活。

3.利用空间优势与周边联动发展

历史性街道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历史及文化资源丰富,对街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街道建设要时刻关注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在保证肌理完整的前提下打造街道特色。在国子监街道可以利用文物保护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国学教育、历史文化传承的相关业态。街道定位要与周边相符合,不能街道单独展开某一业态。关于文化旅游可以规划旅游路线,如国子监街道可以开展以宗教、国学文化、民居为主的线路,具体路线:五道营胡同——国子监——方家胡同——雍和宫线路。

(四)发掘传统历史文化

在城市的更新改建过程中,传统文化记忆逐渐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外来文化、新兴文化。旧城只是保留原有的形式,而真正核心的记忆已经消失不见。发掘城市的历史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能够真正加强街道的文化活力。

1.保护延续历史文脉

历史性街道文脉保护及延续,可以从物质与非物质形态两方面来看。物质形态主要体现在,街道肌理及空间格局、传统风貌的完整度和历史建筑等方面。在街道更新改造时,可以根据街道特点,制定不同的保护机制,切勿推倒式重建的方法。发展其主要特色和风貌景观,例如古法建筑、工匠技艺、民俗纹样的传承,注重街道细节在整体统—下延续其独特性。非物质形态主要体现在街道内部生活交往方式、文化活动等方面。对于非物质形态的保护,可以在街道内建造民俗博物馆,通过照片、书籍、文化庆典等方式表达出来。街道内部的交往活动也是历史延续的另一种方式,在历史性街道的旅游开发,可以与居住区相对隔离,避免旅游业对日常生活的烦扰。

2.增加传统文化庆典

文化习俗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历史性街道举办的文化庆典,需要深入发掘街道的底蕴,开展符合街道定位的活动。

例如国子监街道举办的文化活动,可以以国学教育或传统节日节气为主题。举办活动可以在一年中,四季都有不同的活动。活动的举办地点避免局限,活动舞台设立到街道中来。同时加强相关配套设施,与新媒体合作,完善旅游路线,从而通过全体居民的共同努力,塑造有活力的历史街道氛围。

结语

历史性街道作为城市记忆的物质载体,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根基。本文通过对国子监历史文化街道的活力表征和构成要素分析,明确营造活力需要通过多方面问题综合解决,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改造设计,从而促进街道活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丹麦)扬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5

[2]文庆,李宗昉.钦定国子监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161

[3]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161

[4]黄秋实南京老城社区型共享街道空间建构与括力营造[D]南京:东南大学2017: 40_42

[5]方可著.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19.

[6]吴宇斐,王计平.历史古镇旅游公共设施设计研究——以山西青龙古镇为例[J]设计2019 (05):50-52

[7]黄淇麟,祝遵凌.文化要素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运用研究[J]设计,2019 (07):54-55

[8]杨依婷.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9 (04):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