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欣
[摘 要] 教育扶贫是顺利完成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关键一环,也是彻底根除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教育扶贫是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义务教育、针对贫困人口加强职业教育以及高校重点加强贫困大学生教育等方式使贫困人口增强脱贫的志气和能力。高校贫困大学生是教育扶贫的重点对象之一,对高校贫困大学生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和路径将能够有效推动我国脱贫任务的彻底完成,从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储备人才资源。新时代高校教育扶贫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需要;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是立德树人与立志成才有效契合的需要。新时代高校教育扶贫创新路径包括充分利用革命文化资源的思想教育功能;充分做好高校與基层社区的教育扶贫协同工作;充分发挥“三全育人”机制作用。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教育扶贫;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15. 095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0)15- 0229- 03
0 前 言
教育扶贫是顺利完成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一环,也是彻底根除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教育扶贫是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义务教育、针对贫困人口加强职业教育以及高校重点加强贫困大学生教育等方式使贫困人口增强脱贫的志气和能力。其中,高校贫困大学生是贫困家庭改变贫困面貌的希望,是贫困人群中的佼佼者,他们具备带动贫困家庭乃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潜力,对这一群体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和路径将能够有效推动我国脱贫任务的彻底完成,从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储备人才资源。
1 新时代高校教育扶贫创新的价值意蕴
1.1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需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在人民方面,不仅应使人民满意于物质生活层面,还要有效提高人民素质和文明程度。要使小康社会全面获得人民认可,并且经得起历史检验,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必不可少。精准脱贫的低层次目标是使人民在物质层面脱贫,而高层次目标则是使人民在精神层面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难度大,一定要精准施策,从细处着手,落实好责任。精准扶贫的对象选择范围较广,以往重点放在贫困农村居民中,但除此之外,还有城市贫困人口,尤其需要格外重视在城市高校就读的贫困学生。从国家到地方,针对高校贫困学生均已设置种类繁多的助学金发放体系,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多数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但是在精神层面,并没有形成专门针对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扶持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更应通过创新教育扶贫路径,使其增强摆脱家庭贫困的志气,增强展现自我价值的勇气,从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合格成员。通过创新高校教育扶贫路径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精准施教,扶其智的同时更注重扶其志,从而达到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目的,这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1.2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在城乡社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则在于人,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有爱的社会心态靠的也是人。因此,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使人民群众树立共建者才能共享的理念。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建共享需要重视并发挥高校大学生的作用,高校大学生是当前乃至未来基层社会治理的先进群体,是未来基层党组织的生力军,高校应做好对大学生在社会治理意识与理论方面的教育引导;基层社区则应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和平台。高校贫困大学生又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特殊的一类,他们是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的核心受众群体,由于家庭经济贫困需要得到物质上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得到精神上的帮扶,充分发挥贫困大学生在共建社会治理格局中的核心作用。社会治理的落脚点就在于解决人民群众的贫困问题,使基层群众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但如何实现基层群众共建?一个关键抓手是从高校大学生开始抓起,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治理意识,尤其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充分发挥其在城乡社区的组织宣传作用,辅助基层党员干部做好基层治理工作,既能有效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效率,为城乡基层贫困户提高“造血”能力,又能为高校贫困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育平台,加强高校与基层群众之间的联系。因此,创新高校教育扶贫路径方式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
1.3 立德树人与立志成才有效契合的需要
新时代创新高校教育扶贫路径也是高校教师立德树人与高校贫困大学生立志成才有效契合的需要。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教师的立业之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应具备立德树人的根本职业道德标准,以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来要求自己。其中,育人水平高超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因材施教,对不同学情背景、家庭背景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策略,达到受教育者立志成才的目的。高校大学生中的贫困学生群体,因其经济与精神层面相对薄弱的特点,要求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给予有针对性的关怀和教育,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贫困大学生立志成才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政课教育,这也是高校教育扶贫的关键课程。高校一方面应通过思政课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贫困大学生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还应通过其他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形成摆脱贫困的资本和能力。因此,创新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实现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与能力教育,也是创新高校教育扶贫路径的过程,这是促进立德树人与立志成才之间有效契合的需要。
2 新时代高校教育扶贫创新的路径
新时代高校教育扶贫创新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需要,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也是立德树人与立志成才有效契合的需要。如何创新高校教育扶贫?其路径可以包括:充分利用革命文化资源的思想教育功能;充分做好高校与基层社区的教育扶贫协同工作;充分发挥“三全育人”机制作用。
2.1 充分利用革命文化资源的思想教育功能
革命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具有较强的革命精神教育作用,在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中也具有良好的思想教育功能。但目前各类高校普遍没有充分利用革命文化资源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高校教育扶贫创新应从挖掘革命文化资源的思想教育功能抓起,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在实践教学中全面融入革命物质文化资源、革命制度文化资源以及革命精神文化资源。一方面,可以采取调研、提取贫困大学生所在家乡的革命文化资源为途径,由思政课教师和贫困大学生协作完成,贫困大学生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以及展示资料的过程中能够深受革命精神的感染,从而鼓励贫困大学生树立战胜贫困的勇气和信心,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贫困大学生又以通过PPT和演讲相结合的形式进述革命故事,宣传革命精神,将这种勇气和信心传递给其他同学,起到对他人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
另一方面,可以采取高校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方式,运用零零后大学生所喜爱的微视频制作或舞台剧表演的方式宣传革命事迹与革命精神。贫困大学生因其家庭条件的限制往往有明显的自卑感并且不能很好地融入班级群体,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将班级贫困大学生与组织协调能力相对较强的同学分为一组,既能够尊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敞开心扉,融入班集体。在各组同学筹划微视频或舞台剧主题的过程中,需要组员共同搜集革命文化资料,就选题进行协商,这就能够很好地锻炼贫困大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制作微视频或排练舞台剧的过程中,需要组员共同分配角色,揣摩人物特点,这需要继续深入研究革命历史,挖掘人物精神,也能够很好地锻炼贫困大学生的表现力,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受到革命精神的感染,同时也能够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角色互动提高默契,增强协作能力。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使贫困大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受革命精神鼓舞,树立战胜贫困、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志气。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贫困人群,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利用革命文化资源对贫困大学生做好思想教育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最关键一环,这将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出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答卷。
2.2 充分做好高校与社区的教育扶贫协同工作
高校教育扶贫创新还需充分做好高校与社区的教育扶贫协同工作。城乡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载体,社会治理的落脚点就是使人民群众实现脱贫。高校应充分利用好城乡社区这个教育扶贫基地,与城乡社区合作,为高校贫困大学生搭建平台,使高校贫困大学生在基层社区受教育的同时也能教育基层社区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具体路径可以包括:第一,高校与城市社区或农村村民委员会建立人才培养定点合作单位,优先推荐贫困大学生到定点单位进行调研,学习基层社会治理流程及经验,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贫困大学生配合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人员完成相应工作,培养贫困大学生处理基层事务、解决基层群众问题的能力,并撰写调研报告或实习心得,在班级进行展示。第二,高校与基层社会治理单位合作,优先推荐贫困大学生为基层社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学习辅导,既能够解决贫困家庭子女辅导教育难题,又能够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平台。贫困大学生在辅导贫困家庭子女学业的同时,对贫困家庭子女进行思想激励,传递爱心与改变贫困现状的决心,使贫困大学生在“他助”的同时实现“助他”。第三,充分发挥高校贫困大学生在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中的作用。鼓励引导贫困大学生竞聘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由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高校贫困大学生理论宣讲团队。高校为其提供理论宣讲渠道,在本校大学生群体中或定点合作的基层社会治理单位进行理论宣讲,使贫困大学生自觉学习吸收党的创新理论,并且有针对性地设计宣讲形式和内容。这既能够提高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意识,有利于培养贫困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重要的是使贫困大学生在理论宣讲过程中,探索使用群众语言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教育群众,增强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从而激发调动贫困群众形成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决心,从而彻底摆脱贫困。充分做好高校与社区的教育扶贫协同工作,既能够有效达到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扶贫目标,也能够达到完善社会治理的目的。
2.3 充分发挥“三全育人”机制作用
“三全育人”机制坚持育人导向和问题导向,目的是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提高育人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2018年5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新时代高校教育扶贫创新工作应以此为契机,在学校层面充分利用各学院、各部门教职工等育人资源,形成高校针对贫困大学生的一体化育人体系。一方面,高校可建立思政课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机制。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职业道德标准需要深入学生,对新时代大学生有全方位了解,但实际情况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下与学生基本没有交流,这就造成思政课教师在课上无法使用新时代大学生的语言方式授课,无法获取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与社会关注点,无法设计真正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过程,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使部分思政课难以达到“金课”标准。因此,高校采取由思政课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的方式既可以方便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做好思想与理论辅导,同时,又能够方便思政课教师及时发现新时代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与理论困惑,从而使思政课教师有针对性地進行教学研究,创新理论与实践教学思路,使思政课能够在新时代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中入脑入心。而思政课教师在各个学院担任兼职辅导员过程中,与各学院专职辅导员协作,对各学院各专业贫困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话式心理辅导,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进行思想和理论引导,从而使贫困大学生在同专兼职辅导员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立志成才的目标。
另一方面,高校各学院教师可针对本专业贫困大学生提供科研助手岗位,培养锻炼贫困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在辅助指导教师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由指导教师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专业科研理论与科研道德教育,在贫困大学生中选拔挖掘科研领域人才,既可以提高贫困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投身科研领域的兴趣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使贫困大学生探索思考如何使家庭脱贫、家乡致富的专业路径。此外,还可以由高校管理部门在校内组织成立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或岗位,既可以为本校贫困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途径,又能够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并优先选拔贫困大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及相应比赛。以上一系列措施立足高校本身,从各个层面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实现高校立德树人与贫困大学生立志成才的有效契合。
主要参考文献
[1]龙涌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扶贫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7).
[2]殷巧.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的根本之策[J].人民论坛,2017(5).
[3]时昌桂.教育扶贫视域下高校如何精准发力[J].人民论坛,2019(9).
[4]李义波.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
[5]张瑞.教育扶贫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J].人民论坛,2018(2).
[6]冉光仙.教育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生的德性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