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青 杜杰
摘 要:根据川南乌蒙山区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土壤成分多样等特点,发展中药材基地建设可助推乌蒙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建议通过当地多品种野生中药材引种驯化,以保护种源、优势品种规模化发展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基地规模和效益稳步、协调发展,有效防范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为扶贫开发探索出有效途径。
关键词:乌蒙山;中药材基地;扶贫产业;农村经济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7-009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川南乌蒙山区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土壤成分多样,孕育了丰富的优质中药材资源,但当地中药材产业一直未形成支柱产业。近年来,急功近利的商业收购导致灭绝性采挖,使当地中药材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亟待保护。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绝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脱离传统农业,大量耕地闲置、荒芜,农业产业大幅萎缩,农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几乎被摧毁。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收入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致使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且稳定性较差、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农业、农村、农民等方面的问题愈发凸显。
因此,将扶贫开发与中药材基地建设有机结合,探索中药材种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乌蒙山区推广中药材人工栽培及产业化,对促进当地经济转型和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试验园和示范基地建设
1.1 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建设多品种的药材种源保护和生产基地
探索多种野生药材栽培技术,将经济开发和中医药资源保护相结合,合理利用山地、林地及撂荒土地,引导农民将中药材开发与种植作为重要经济来源,让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
针对乌蒙山区阴雨天气较多、湿度较高的特点,对中药种植区进行了合理规划。考察该地区多个野生种资源,分析其生物学特征、生态环境因素、化学成分,按照药物生长习性和土地环境,对数百个野生品种进行了移栽试种,并从中筛选适合种植、市场紧缺或畅销,且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白芨、重楼、黄精、栀子、石斛等优良品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建设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扩种规模,避免自然发展的盲目性,促进规模和效益协调发展。对市场需求减少、效益普通、质量一般的品种进行留种,降低单一品种种植带来的风险,提高产业链的完整性,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1.2 构建良好的经营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中药材产业,以中医药文化指导企业建设和发展,以企业发展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采取“高校+企业+农户”经营模式,打造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产业链,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构建政府引领、高校主持、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格局。突出比较优势,创新实施路径,以电子商务为依托,同时创新互联网经营模式,迅速占领市场,快速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社会认知度,从而实现品牌经营,为进一步在乌蒙山区推广中药材人工栽培及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1.3 科研服务与人才培养结合,促进产学研协调发展
依托高校技术力量,按照GAP要求开展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包括病虫害防治、有效成分含量动态积累、不同生理生态因子和栽培措施等条件对其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等。以科研服务带动企业建设和发展,有针对性地提高环境检测、育种、栽培、加工、贮藏等药材生产各环节的关键技术,强化质量标准控制,确保中药材质量稳定可控。通过优良种源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成果转化,带动中医药学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推动“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药专业人才创造条件。对中药鉴定及栽培、中药质量检测、中药饮片生产、中药购销等开展实景教学,最大限度地真实再现药厂、中药材种植基地工作场景和岗位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取得的成效
2.1 建成一定规模的中药材试验园区和种源基地
对20余种野生品种实行了野生变家种的驯化种植,较为成功的有石斛、白芨、香桂、桔梗、半夏、黄精、重楼、川佛手等,带动了合江县等4个片区种植石斛约2 000 hm2、白芨6.6 hm2、香桂133.3 hm2、桔梗153.3 hm2、川佛手66.6 hm2、百合133.3 hm2。其中石斛、川佛手是较有影响的道地药材,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且分布较为合理的种植基地。
2.2 为中医药教学、科研创造了良好的实训条件
将科学研究、扶贫开发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经过合理规划、移栽中草药资源,为中草药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集教学、科研、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药材种质资源保存等多方面的功能[1],实现了科技成果在应用中产生,在实践中直接转化,为“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一定基础,在中医药学科建设与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2.3 为乌蒙山区乡村振兴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设中药材基地,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的耕作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中草药种植,带动数百户农民种植中药材,实现种植户收入稳定增加,为地区中医药规模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推进乌蒙山城乡一体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等问题的有益探索,为健全川南药材科技产业体系和促进道地药材保护与开发创造了条件。
3 应用前景分析
3.1 有助于促進乌蒙山区经济转型,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充分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发挥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推进种植基地产业园、生态观光博览园、中药材加工产业园、教学实训基地等多位一体的中医药企业园区建设,辐射带动川南山区广泛开展中草药种植。逐步建立健全中草药现代化和产业化体系,促进川南乌蒙山区农村经济转型,增加农民收入,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
3.2 有助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有效化解道地药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探索开发了多种野生药材栽培技术,收集、发现、移栽和保护中药材,可有效缓解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弱化等问题,为道地药材开发创造条件,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3.3 有助于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提升偏远山区农民的文化素养
建立药材科技示范基地,以厚重中医药文化助力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建設,可有效提升中医药文化内涵。示范基地集中展示中药材和地域特色文化,有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维护和发展,有利于引导农民树立合理利用自然优势资源进行开发的商品意识,并自觉投入到产业开发的行列[2]。
4 中药材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中医药文化严重淡化,不利于中医药产业的研究和发展
受西医文化冲击,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撑作用显著弱化,进而造成中医药文化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和推广。即便在治未病、免疫调节、抗病毒治疗等优势领域,也缺乏对中医药的应用。比如面对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使用率不及30%,直接或间接导致抗疫效果明显受限。
可靠的中医药人才不断减少,加上中药质量不达标导致的“病准、方对、药不灵”之类的问题[3],使中医临床疗效受到质疑人们对中医药认可度降低,中医药文化严重淡化。中医药研究偏离方向,与分子生物学等现代医学较难结合,或者过度强调对标治疗的片段研究而忽视中医药治疗的整体观,导致中医药研究成果影响力不足,不能很好地转化应用,难以高效指导中医药产业发展。
4.2 弱化统筹的市场经济,制约乌蒙山中药材基地的建设和中医药产业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宏观调控不断弱化,中药材生产、收购几乎完全由市场调节,虽有网络平台展示需求、生产信息,但统计不够全面细化。主管部门缺乏综合统筹和有效协调,对基础数据认识不清,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划布局,不能引导中药材生产发展。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导致中药材生产经营与基地建设处于自发无序状态。一些地方的基地建设,重展示、轻效益,重规模、轻质量,追求“短、平、快”的“业绩示范”效应。
缺乏有效的市场调控,过剩与不足的循环交替,药价大起大落。药商为追求高额利润,以劣充优造成优质药材生产一线很难保证利润,严重挫伤了生产积极性,制约中药材基地建设以及产业规范、稳定和长远发展。
4.3 中药材育种缺乏系统支持,生产一线缺乏强大技术支撑
药材的新品种选育工作严重滞后,无明确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和销售质量标准。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和销售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导致中药材种源混乱,种子的净度、发芽率等质量问题突出[4],在生产中使用的品种也存在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中药材生产一线科技含量较低,药农在选种、栽培、采收及初加工等环节缺乏技术指导,很难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名贵药材生产失败或质量不达标的现象时有发生。药农心里没底,不敢广泛调动人力、财力等资源投入生产,对中药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5 发展建议
5.1 政府统筹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扶持中药材基地和产业健康发展
在“回归自然”“文化自信”的号召下,现代中医药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历史机遇。政策支持为中药研究与生产注入了强大推动力和引导力。
政府应积极统筹中医药文化发展,进一步加强中药材市场管理与整顿,引导中药走向优质化、标准化、现代化与国际化[5]。将生产基地建设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大力扶持中医药产业。
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配套各种鼓励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优惠政策,打造中药材优质品牌,鼓励和扶持中药材生产与GAP基地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开展资源现状调查,深度开发中医药市场,科学规划和调控中药材种植,发展中药材循环经济,提高中药材的综合利用效率。
5.2 大力开展中医药开发研究和技能教育,为中药材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积极开展中药材基地建设技能培训和科学教育,推进中医药院校与农林院校交流和合作。本科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产学结合的培训。明确各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向、培养目标,为中药材基地田间规范管理储备人才,促进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在生产上有效应用,保证药农按规范技术栽培优质中药材。
5.3 强化中医药文化保护及中医药技术开发与研究,拓展中医药产业潜在市场
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研究,增强传统医药软实力。强力推进中医药产业科技攻关,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合理调配人才资源,积极拓展中医药生产科研的深度和广度。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体系,对中药对细胞内外环境改变与基因表达的影响等开展实证或效应研究,探索中医药宏观与微观调控机体的机制。深度挖掘中医药在预防保健、疑难杂症治疗潜力,消除对中医药的误解,增强人们对中医药科学的认识,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范围,进而开发和带动新兴中医药市场。深度挖掘、多向拓展区域性中药材基地开发潜力,对药材的适宜生态环境进行科学调查和论证。结合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引进和培育区域适生的中药材优良品种,实现优良种子、种苗的产业化。加强中药材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及转化,推广生态农药和有机肥料应用,着力解决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从源头上提高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材基地建设和中医药产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云贵,肖海英,刘卫平,等.药用植物园建设的现状、必要性与可行性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2):224-226.
[2]孙焕弟.西柏坡油用牡丹产业可行性与必要性浅析[J].现代农村科技,2015(17):12-13.
[3]袁国卿.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若干问题探析[J].国医论坛,2008(2):39-40.
[4]黄爱星,吴信兴.蕉城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1(3):103-105.
[5]冉懋雄.我国中药材种植的发展现状与建议[J].中国现代中药,2008(3):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