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玉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心和难点,它涉及到塑造学生的阅读技能、阅读思维、生活情感等方面,是名副其实的学科中轴。具有一定教学经历的语文教师常说“得阅读者得天下”正应证了这个道理。当前所提倡的开放式阅读正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与生活脱节、教学方法与学生心理特征矛盾的问题,可以讲开放式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氛围,一种教学意识,一种教学习惯。它以课堂―生活双向互动为教学通道,尊重学生的阅读年龄特征,重视学生场外经验和生活感知,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情感的自我解剖与构建,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弹性提升。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这一切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深层联系。因此,以生活为课堂,走开放阅读之路,是一条科学之路,轻松之路,有效之路。
一、家庭生活,阅读的温床
一个学生除了每天六个小时在校学习、生活,更多的时间是在家庭生活中度过。母女、父子之间的对话交流,无不是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家庭生活中有意识的阅读教育成效,在小学阶段表现出尤为明显。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轻松愉悦的家庭生活中,一家人约定一个读书时间,每天20~30分钟,出声朗读佳作美文,读读背背成语、俗语,轻松笑谈歇后语等,孩子在这浓浓的读书氛围中,在这温馨的家庭生活中,会对阅讀产生浓厚的兴趣。是的,正是因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阅读能力,学会了做人。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向每位家长提出每天朗读20分钟课外书的建议,一年多来,我班学生都有一本日期完整的朗读记录本,记载篇目、时间、家长签名等,学生阅读兴趣浓厚,知识面广。
二、校园生活,阅读的乐园
1.室内班级活动
学生白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学习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老师如果能够做有心人,精心打造班级环境,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就可以为孩子们学习成长服务,让班集体成为阅读的乐园。班级开辟的“图书角”、“佳作欣赏栏”、“信息交流台”,一本本图书,一篇篇充满童心的美文,一份份网上查找的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看一看,读一读,找一找;“大阅读课”推学生阅读名人佳作,活动课中举办“成语擂台赛”“好书交流会”等,这一个个小小活动的开展,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扩大了阅读量。另外,班级后墙的黑板报开辟“每周一诗”“每天一句”等专栏,引导学生参与,也收到了好的效果。
2.室外校园环境
校园美丽的环境也是很好的教材,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阅读乐园。宣传标语、校风、校训、画廊、板报廊、通知栏、校史室、队室、各班教室等,这些都是课程资源,经教师适当的点拨,学生在美丽、多彩的环境中阅读,挖掘校园文化中内在的底蕴,让学生尽情享受,也激发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
三、社会生活,阅读的天地
1.在日常社会生活中阅读
只要肯留心,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一块块普通的街头装饰牌、广告语,如:公路两边的宣传箱上公益广告,在有些人眼里不过是一种装饰而已。如果你是有心人,把它当成阅读的课本,也许孩子们会学得更起劲。同样是带孩子逛超市,有的却把它当成绝好的课堂,每种产品的说明书,超市的海报……,都是孩子接触阅读的机会。此外,社区的文化、体卫等栏目宣传,也是孩子阅读的好资源。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孩子们往往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内化,更乐于运用实践。
2.在社会交往中阅读
社会是广阔的天地,孩子每天要接触人,接触社会,接触各种各样新鲜的事物。他们交往中学会交流沟通,同时也发现其中识字的乐趣。节假日随父母走亲访友,一声称呼、一句问候,你会认识很多亲戚朋友;旅游途中,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让孩子们感到惊讶与欣喜的同时,又了解了许多,积累了许多。
3.在新闻中阅读
社会在发展,每天的新闻报道,各种突发的重大事件,人们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同样是孩子们阅读的主题。“新冠”战疫的英雄楷模事迹,“天问一号”升天……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事件,家家户户都关心,孩子们也在其中,而以此为契机阅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他们同学之间热烈地交流电视里、报纸上的新闻、纪实时,他们的阅读欲望会空前高涨。
生活里有最丰富、最生动的教学资源。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可以学语文,处处需要用语文。这里的阅读,不要求精读,可以只明大概、甚至“允许遗忘”,更多的是激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开拓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