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创新

2020-10-26 02:28赵萌萌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教材阅读教学

赵萌萌

新课改的理念把教师的角色从课程的传播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这种角色转变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活用教材,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学习挖掘并利用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文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中,根据与学生交流所生成的教材上没有的,教师预先也没有设计到的新的教学内容,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这些语文课程资源体现了每个学生在思维能力、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等多个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有着极高的开发价值。想要得到这些价值,就要求教师营造一个创新式课堂。创新式课堂,教师不是告诉,而是启发、激趣、组织;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灵活运用。

閱读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语文课堂的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阅读教学。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首先要在阅读教学上下功夫。一堂好的语文课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内容深一些的课文,能提弦撮要,深入浅出; 平白一点的,能浅文深研,厚实而有味道,学生思维括跃,学习效率高就是一堂好的语文课。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这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和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学观念,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要找出相应的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新手段和新途径。

一、读前

(一)明确目标,提高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把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评价签赏能力和阅读技能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训练目标要明确。学生每一节课的阅读教学都有具体目标和任务,训练目标要明确。

(二)培养习惯,激发兴趣

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好习惯能造就人,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读中

(一)教给方法,训练技巧

在学生阅读时教给阅读方法,训练他们的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应该适时地分类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指导。

(二)学生为主,教师引领

在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 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 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民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参与式教学呢?

一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参与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让他们从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使他们认知和情感协调发展。

二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教师走进文本,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有组织和引导的“底气”。要做到一读二想。读,就是要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在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留给学生宝贵的阅读时间; 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有关文体阅读的基本知识等。

三是抓“生成性”教学。传统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预定性”,问题及问题的结论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参与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生成性”,问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靠学生参与过程中生成。因此在参与式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考,提高参与式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读后

(一)揣摩文章,提高阅读

提高性阅读,鉴赏文章特色。指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目的着眼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揣摩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亮点、美点,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品读感悟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二)沟通内外,拓展延伸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本走向生活。

在这里我们尝试“读”“品”“悟”的教学框架,它有助于我们在教学的准备阶段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从繁琐的教案书写中解放出来,更多的时间开发利用生活资源,实现从课上到课下的高效突出。实际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依据模式,一方面还要依据实情,根据文章特点,发挥个人长处有创意地设计教学流程,在课上善于抓住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个性发挥,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语言魅力和人文魅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教材阅读教学
教材精读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