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行为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2020-10-26 06:58于宝国唐亮张淑敏吉立宾
卷宗 2020年19期
关键词:大学生

于宝国 唐亮 张淑敏 吉立宾

摘 要: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是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任务,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作为手段之一,营造客观的健康上网环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以及和谐校园建设均有积极影响。本文尝试分析大学生网络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方式,以期推动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良性转变。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校园网络文化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为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便利,新的网络平台给了我们世界范围内沟通和交流大环境,大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开始在这种环境下发生转变,互联网促进了人类精神文化活动向互联网的延伸,孕育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文明。良好的网络行为是我们挖掘互联网优势的前提与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动力。高校学生树立文明上网意识,有效抵制不良思想入侵,是我们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目标。

1 大学生网络心理和行为特征

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的特殊时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可塑性和矛盾性比较强,在网络心理上大学生普遍体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欲望,但是缺乏客观判断能力。大学生阶段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自发性要求比较高,学生掌握了更多主动权,知识学习和价值观养成容易受到课堂教学以外的因素影响。学生借助互联网就可以获得学习指导和资源支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信息复杂,包括多元文化潮流,一些低俗文化和消极观念容易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在学生价值观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些负面信息和不良思潮容易使学生陷入迷茫和怀疑中[1];第二,渴望释放内心情感但是有冷比较冷漠。大学生情感丰富、思想活跃但是心理比较脆弱,存在比较强的情感交流需求,网络交流存在隐匿性和平等性的一般特点,学生可以在网络世界里寻求精神伙伴,但是有的学生过于沉溺网络交流,在实际生活中缺乏人际交往,导致这部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冷漠[2];第三,想要实现人生价值,但又容易消极避世。网络世界的虚拟性比较利于学生塑造自身满意的形象,实现自我价值需求,但是当面对现实世界的巨大落差之后这部分学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逐渐和现实世界脱轨,变得孤僻和消极避世。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征:第一,需求多样化,以消遣娱乐为主。大学生在参与网络活动的过程中,在情感交流和认知发展、信息获取以及压力缓解方面均有需求,但是结合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以娱乐消遣为主,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游戏是学生需求最多的娱乐活动;第二,张扬个性,但存在低俗化倾向。现代互联网发展,大学生在文化活动中追求个性化发展,比如通过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媒体平台建立个人账号,展示自我,发表自己独特看法,这种行为体现了大学生对新奇事物的追求,但是也容易将学生引向庸俗化道路上去,比如一些学生为了哗众取宠、吸引流量,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

2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2.1 加强大學生道德自律构筑网络行为道德边界

大学生作为现代网络环境中可塑性比较强的群体,建设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的网络行为引导有积极意义[3]。首先,举办校园文明上网活动,各大高校教师在指导教学和参与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参与网络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成为文明上网的示范;其次,提升学生在上网行为中的自律意识,养成其文明上网的道德观念,学生操作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非常关键。同时家庭和学校要建立合作引导意识,渗透人格养成目标,提高学生对网络负面信息的自主抵制意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最后,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如学工部、宣传部、团委等,要组织学校内部开展网络文明活动,以演讲形式、征文活动还有主题班会等方式,全面营造文明上网的客观环境,建设和谐校园,支持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2 把握教育方向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内容

校园网络建设工作目标已经基本得到落实,大学生享受校园网络的高效性、及时性和便捷性,同时学校要发挥引导教育作用,对校园网范围内的网络内容展开有效筛选[4],建立校园文化宣传阵地,成为校园网络的引导者,建设特色网站吸引学生注意力,弘扬传统文化、关注心理咨询、开设马克思主义专题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教育、文化教育融入到网络文明建设活动中来。高校需要吸引和培训高素质新型信息技术人才,给信息技术人才参与继续教育活动的机会,促进人才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可持续提升,关注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提升,发挥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工作中的积极性。

2.3 综合治理引导形成健康的校园网环境

大学生的文明上网习惯养成需要优良的客观环境熏陶。首先,强化信息技术方面的建设工作,积极应用网络防火墙,过滤不良信息、阻止外部攻击,在网站上建立虚拟警察,维护网络秩序,避免发生违规甚至是违法的网络活动[5]。同时,重视校园网的技术改造,强化病毒防御和加密认证技术应用;其次,加强校园网运行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学校和社会各阶层都应该关注网络法制工作,依法监管学生的上网行为,引导大学生网民形成自律意识,突出文明上网的重要性;最后,完善网上监督举报机制,对违规网络问题及时处理,全员参与网络环境治理活动,树立文明上网的正确观念。

2.4 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从虚拟走向现实

校园网络普及应用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行为有一定干扰,由于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完善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应该给大学生提供充足的社会实践机会,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当前针对部分上网成瘾、消极避世大学生应该展开合理引导,使他们逐步走出虚拟的网络世界,减少对互联网的依赖。比如学校或者院系组织社会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参与围棋比赛、计算机技术竞赛等等活动,发挥学生的熟悉计算机操作的优势,使其逐步找到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平衡点,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互联网观念。

3 结束语

互联网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有应用,对人们的实践生活和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也需要逐步树立互联网思维。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互联网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产生的冲击不可忽视,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使学生接受多元信息,在助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同时,一些不良信息也会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开始着力建设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旨在给学生正面的网络行为引导,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化人才,但是完成这一目标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构建完全校园网络文化体系。本文尝试分析大学生网络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方式,旨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洪鑫,肖家铭,王彦,吴美娇.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的问卷调查[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07(20):154-155.

[2]刘和平,谢开贤.微博微信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萍乡学院学报,2017,20(04):105-106.

[3]沈宁,孙军慈.试论大学生网络文明的缺失与重构[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2(02):174-175.

[4]汪贤斌.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5,32(02):105-109.

[5]王忠伟.大学数学教学改革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7,4(03):47-48.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