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华
摘 要:高职院校思政课堂的顺利开展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下的一项重要工作,市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融合,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这对于高职院校向外输送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文章就对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展开探討。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度不断地提高,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的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工具,对思想政治课程进行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使得思政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并且将各类课程知识与思政知识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形成真正的“大思政”格局,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也更加有利于高校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
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学是学生从象牙塔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学生从初高中的应试教育向对个人自律意识要求更高的课程与素质教育进阶。因此,教学重点不仅仅是落在书本的知识点上,更应对其精神、思想、道德等方面加以引导。思政教育致力于以教师自身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理念、道德看法根本指引,对学生进行目标明确、计划合理、组织完备的教育活动,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敦促学生们形成自身过硬的政治素质,将家国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有效传递给每一位同学。这样才能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在推动我国的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出不可估量的能量。
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联系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通过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实现育人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1]。一方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同向而行,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同样将怎样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什么样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的主要问题,致力于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通过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目的,将思想政治等有关内容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全方面,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促进学生实现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等,从而促进学生正确意识形态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显性与隐性的关系。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显性教育;在思政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能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讲解,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形成;课程思政则更多地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思政课程进行探讨,在对知识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达到教书育人效果属于隐性教育。思政课程作为显性教育,教师应当给予思想上的重视,并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进行强化,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更好掌握。课程思政为隐性教程,教师要不断地对专业知识进行细化、具体化,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知识的交互融合,不断地提高专业知识在思想政治中的作用,促使思路课程效果的强化,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
3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3.1 突出课堂教育
高职院校需要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完善教育机制,切实考虑学校自身的情况,抓住学生需要,提升教育效率。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需要将学生党员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党员多数是学生本身,和其他学生接触比较多,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特征了解透彻,但是在行为和思想方面往往要比学生更加深刻。所以,实际思政教育中可以组织学生和党员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完成党建工作,利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顺利开展[2]。
3.2 创优三大要素课堂
守住“教学课堂”第一课堂,实施课程思政。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努力破解思政课堂“单打独斗”的局面,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打造“校园文化”第二课堂,实施文化思政。积极发挥班级、课堂、寝室、社团等环境育人的文化力量,通过校园宣传、组织活动等校园文化建设,将各类思政元素穿插其中,构建无时不在的思政教育模式,激发师生爱党爱国热情,增强师生家国情怀和制度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开展“职业实训”第三课堂,实施社会思政。构建以校内实践教学、校外顶岗实习、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等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思政体系,建立职业岗位与专业课程衔接的考核评价机制,实现管理制度化、形式常态化的社会实践大思政。
3.3 课程改革
促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应当对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促使二者和谐发展。首先对思政课程的教材进行统一规定,严格落实教师备课制度,促使教学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思政课程方案进行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促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进行熟练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进行应用。教师是教学课程的主要传播者,对课程进行改革,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能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利用“课程思政”引领课程价值功能,促使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之间新课程开发,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3]。
3.4 深化专业课思政供给侧改革,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课堂思政绝不是专业课堂上为了融入而融入,而是为了将高职教育原有的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借思政教育之东风,将传统的思想和文化传承都糅合到专业课堂中。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并不单纯地意味着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思政,毕竟思政的内容也并不全适合于每一个知识点和每一堂课。思政元素之所以在专业课中能够发挥出其特有的教育和提升视角作用,其必要的前提就是在既定教学情境和教学设计之下,因此专业教师必须要积极思考思政内容和专业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所有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代代学者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每一项科学技术发明都彰显了不同时代科学家们的创新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深挖的属于专业课程的思政材料,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传授给学生,在保证专业课程的含金量和吸引力的基础上做一个把思想素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去的积极实践者。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熟练掌握思想政治知识,并以此为基础促使自身正确人生观念与道德观念的形成,在提高思政课堂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向社会企业输送更有价值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婧.新时期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省为例[J].法制博览,2020(2):52-53.
[2]赵鹤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08-110.
[3]郭文蓉.“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课课堂实践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观察,2019(23):104-10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