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和实施路径

2020-10-26 06:58郝亚静孙兵
卷宗 2020年19期
关键词:育人价值劳动教育职业院校

郝亚静 孙兵

摘 要: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加强劳动教育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深入挖掘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对于推动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总体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而长远的意义。本文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概念谈起,深入研究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关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中目前存在的问题,致力于探索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一体化育人体系、“一基地、一平台”建设和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育人价值;實施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他多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同时指出,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举措。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将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深入挖掘新时代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内涵和育人价值,探索具有职业特色的劳动教育育人模式,对于推动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总体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和长远的意义。

1 劳动和劳动教育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劳动,从原始社会到现在都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和文化结晶,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向我们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劳动关系[1]。教育需要从劳动开始,也需要在劳动中认识自然、认知社会,进而认知人类自身。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是指遵循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形成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生活习惯,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涵也会不断发生变化。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也应结合现代社会的不同劳动形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载体更加多元。

2 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2.1 劳动育德

劳动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承载着社会生活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塑造着人的勤奋、责任心、诚实、正义、纪律、严谨、自信、向善、创新等品性和德性[2]。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意志力,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也会带给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不仅是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的培养,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人格的健全和发展。

2.2 劳动培智

劳动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劳动启迪着人的智慧,丰富着人的知识,增长着人的才干。劳动教育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劳动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课外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帮助他们增强对书本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促进他们学会对知识的有效运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职业院校更多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挥和智力的碰撞,培育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并培养科学态度,为学生奠定比较完全的知识基础。

2.3 劳动强体

人为了寻求生存和发展必须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劳动,将劳动作为谋生的基本手段。同时,劳动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强健着人们的体魄。劳动促使更多的学生走向户外,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在劳动过程中,让学生的手脚动起来,学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身心得到充分的锻炼和舒展,促进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职业院校不仅通过实习实训课程等技术技能操作开展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同时,更多关注学生生活劳动能力和服务社会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会做家务,学会服务他人和社会,并在劳动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2.4 劳动悟美

马克思曾说:“劳动创造了美”。美是人类追求的最好价值[3]。美是人类在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劳动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美必须从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探求和寻找。劳动不仅能创造出新的事物,还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通过劳动,我们不仅能获得收获劳动成果的单纯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更能感受到深层次的美的教育和熏陶,感受到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劳动人民情感的培养和建立,促使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自然和人生。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不仅包括技术技能的生产劳动,更应包括真善美的浸润和滋养。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涵养学生的职业情怀,培养劳动美的创造者和审美者。

3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

职业院校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只停留在体力劳动教育层面,而忽视脑力劳动教育层面;只关注技术技能提升方面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内容,而忽视对生活劳动教育方面的内容渗透;只关注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个体身心的锻炼和劳动美的培育和熏陶。因此,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对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理解不深入、不细致、不全面,不能真正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忽略其内在育人价值,导致劳动教育的效果未充分发挥出来,不能真正达到劳动综合全面育人的目的。

3.2 劳动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联动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更多的是端点式、片段式、零散式的,缺乏统一的设计和整体安排,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没有政策支撑和制度建设,没有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更没有形成自上而下、全方位、系统性的教育管理体系。因此,在劳动教育的实施方面,缺乏指导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能整合所有内外部资源形成教育联动,不能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推动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和树立,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和认识社会,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3 对劳动教育缺乏有效评价机制

职业院校对劳动教育的评价主体更多来自学校教师这一单一的评价主体,而忽视了家长、同辈群体和自我等评价主体;评价内容更多从学生在校实训成绩或实习就业等外部行为表现进行评价,而忽视对学生内在的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和劳动习惯的养成等内在的评价;评价方式更多是从宏观的、笼统的定性方面进行静态的概括,而忽视对学生实际参与的劳动次数及不断变化的劳动表现等进行量化分析和动态思考。因此,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未形成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评价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劳动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

4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4.1 构建一体化劳动育人体系

“一体化劳动育人体系”就是要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劳动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建构,打造一体化的劳动育人体系,通过挖掘各领域、各环节、各群体、各岗位的勞动育人元素,找出切合点、形成联结点,实现劳动育人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通过“一体化劳动育人体系”要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劳育联动,将学校的生产劳动教育、家庭的生活劳动教育和社会的服务劳动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劳动教育理念的深入、劳动观念的树立和劳动精神的培养。同时,要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有机融合,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日常课程体系中,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到网络文化空间中,充分发挥三个课堂的不同功能,强化劳动教育,打造劳动育人文化,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4.2 做好“一基地、一平台”建设

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集团化办学和校企合作的重要优势,依托行业背景和市场需求,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劳动育人基地,并开展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各种实践育人活动,如通过聘请企业名师担任劳动实践导师,加强课程建设双主体育人;通过“劳模进校园”、“大国工匠进校园”等,培育劳模精神,厚植工匠文化;通过输送学生到企业参与实习培训或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或志愿服务活动等,加强学生实践历练和职业体验,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理解劳动创造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志愿精神、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家庭是学生参加生活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劳动教育最好的启蒙场所。家庭劳动习惯的养成对于院校开展学生生活劳动教育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通过构建家校合作劳动育人平台,指导家长提升劳动意识,培养学生自觉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掌握自理的生活技能,学校通过特色劳动课程、社团建设、“第二课堂成绩单”等,进一步充实劳动教育的内容,并形成有效补充和教育延伸,家校共同举行劳动教育成果展,真正使学生爱上劳动、尊重劳动,以智慧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4.3 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职业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建立集实时记录、阶段总结、多元评价、分级达标等功能于一体的学生个人“劳动素养护照”,以学生成长为主线,以劳动精神培养和劳动行为养成为核心,采取劳动打卡和学分认定的方式,记录每位学生在思想品德、技术技能、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荣誉和资格资质,并将家庭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内容有机融入,全面清晰、动态准确地呈现学生在校期间在劳动精神和劳动行为方面的具体表现和发展变化。同时,通过采用自评、他评、教师评、家长评四方评价方式,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和有效。之后,学校将根据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对每位学生的劳动情况和劳动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和分析指导,并做到动态化监控和实时反馈,通过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断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劳动精神的培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元政,刘永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J].前沿,2015(10):23-27.

[2]李锭.树立“以劳育德”理念,发挥劳动技术课的德育功能[J].教育界,2015,000(021):34-35.

[3]赵必强.小学生日常劳动中的美育[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1994(10):8-9.

猜你喜欢
育人价值劳动教育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探寻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