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脆弱性视角下保险防治返贫的作用机理 与实现路径

2020-10-26 02:25李腊梅李靖
海南金融 2020年9期
关键词:作用机理保险实现路径

李腊梅 李靖

摘   要:中国减贫事业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效,但各类风险冲击产生的返贫隐患依然客观存在,脱贫攻坚成果尚不稳固。实践证明,低成本高杠杆的保险机制能降低贫困脆弱性进而降低返贫概率,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本文通过归纳和剖析农村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因素,阐述农业保险、健康保险、民生保险、产业保险及教育保险防治返贫的作用机理,从降低保险资产侵蚀效应和提高保险损失补偿效应的逻辑出发,对政府部门、保险公司、脱贫人口提出防治返贫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保险;农村脱贫人口;返贫;贫困脆弱性;作用机理;实现路径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0.09.007

中图分类号:F842.6;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20)09-0057-10

一、引言

2020年是我国决战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村贫困监测数据显示,2012—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超过9000万人,现仅存551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0.6%,减贫成效十分显著。但剩下的贫困人口脱贫难度更大,减贫成本更高,且部分脱贫人口仍存在返贫隐患。国家通过制定贫困标准线并以农户人均纯收入是否低于贫困线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来识别贫困人口与贫困程度,进而为脱贫攻坚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有学者表示,此类贫困测量方式及由此制定的脱贫攻坚政策属于事后干预,无法于贫困发生前阻击贫困。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事前贫困状况,即通过引入贫困脆弱性指标提前识别贫困群体,将风险冲击引入贫困分析并度量农户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进而针对脆弱性群体采取事前政策干预。

在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的实践应用中,保险给出了最合适的答案。保险不仅是市场经济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还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更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强大助力。根据面临的风险类别及风险程度,提前定位现在不贫困但未来可能陷入贫困的群体,通过农业保险、健康保险、民生保险、产业保险以及教育保险对不同种类的风险负向冲击做出事前干预,分散转移各类风险,给付保险赔偿金,提高脱贫人口风险应对能力,以此达到防治脱贫人口返贫目的。因此,将贫困脆弱性引入防贫政策研究,从贫困脆弱性视角分析保险防治农村脱贫人口返贫的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对巩固我国扶贫开发成果、保障脱贫攻坚质量、确保全民稳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对贫困脆弱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学者们普遍使用贫困的事后估计来衡量减贫效果时,有学者开始将贫困与脆弱性联系起来考察事前贫困状况。传统的贫困测量和减贫政策主要是事后干预,只能在事后缓解贫困带来的后果但不能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事前状况,即贫困的脆弱性。“贫困脆弱性”一词由世界银行在其2000—2001年度报告中首次提出,用于“度量负向冲击导致家庭未来福利下降的可能性”,突显了当前是否贫困与将来是否贫困之间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脆弱性的内涵也得到了不断丰富,现在脆弱性的定义可分为3类并对应3种测量方法:一是预期贫困脆弱性(VEP),即在未来会陷入贫困的概率;二是低期望效用脆弱性(VEU),表示确定性的等价消费水平和农户消费预期的效用之差;三是风险暴露脆弱性(VER),即农户在遭受风险冲击后消费水平的下降程度。

关于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已有学者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高丽晴(2018)认为贫困脆弱性受风险种类、抵御风险能力及社会服务体系影响;方迎风、邹薇(2013)指出健康冲击会提高贫困脆弱性;李齐云、席华(2015)提出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会显著降低贫困脆弱性。此外在多数研究中,贫困脆弱性大多将资产贫困作为判断标准,因为收入或消费作为短期的流动性资源,仅能反映个人或家庭当前一段时期的社会福利状况,将其作为个人或家庭是否陷入贫困的判断标准,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如2018年的贫困线为人均收入3200元,2019年的贫困线提升为3747元,脱贫标准随贫困线的变动而变动,导致脱贫效果的稳定性受到较大影响,而资产作为长期的稳定性财富,不仅能反映家庭未来的福利状况,还能体现家庭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

简而言之,贫困脆弱性将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冲击和家庭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等因素考虑在内,并以此预测未来的贫困。贫困脆弱性概念不是事后的、确定性的统计分析,而是一种事前的预判和测量,政府可以预先针对发生贫困概率较高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防患于未然。贫困发生概率越高即面临的风险冲击越大,体现为贫困脆弱性越高。根据脱贫人口的贫困脆弱性高低,政府部门对脱贫程度不同的个人或家庭给予适度的政策帮扶,由此降低贫困脆弱性,进而加强个人或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以此助推脱贫人口持续稳定脱贫,预防脱贫人口再次返贫。

三、农村脱贫人口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部分贫困人口在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帮扶及自身努力下得以摆脱贫困,但在现实生活中返贫风险仍然存在,并成为农村脱贫人口稳定脱贫的障碍,而返贫人口的数量增加也極大影响了我国扶贫开发成果与脱贫攻坚质量。各类返贫风险增大了脱贫人口发生贫困的概率,即提升了贫困脆弱性,因此对农村脱贫人口贫困脆弱性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因素为现实中存在的各类返贫风险,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疾病与意外事故

家庭成员患有疾病是影响贫困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家庭贫困脆弱性随着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的恶化而上升,此类家庭陷入贫困的概率比普通家庭更高。有学者调查发现,农村贫困家庭患有疾病的比例高达60%以上,原因在于高额手术治疗费用及持续药物疗养费用。此外,患有突发重大疾病或意外事故的成员无法劳动,家庭中其他成员需对其进行细心照顾造成无法开展正常社会工作,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支出大于收入,维持家庭生活的经济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家庭陷入贫困。因此,脱贫家庭中一旦有人患有重大疾病或发生意外事故,沉重的经济负担易使其重返贫困行列,即疾病与意外事故导致家庭的贫困脆弱性提高。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云南省有因病致贫返贫20.5万户、79.3万人,因病致贫返贫率23.88%,因病返贫是贫困户脱贫后再返贫的主要诱因之一。

(二)重大自然灾害

脱贫人口的生活与生产会因重大自然灾害而面临再度返贫的风险,严重影响脱贫人口的生存与发展状况。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会让受灾人群家庭财产蒙受巨大损失,甚至可能面临生命威胁,还会对当地的经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造成严重破坏,使得该区域在帮扶时期所得到的经济投入与支持瞬间化为泡影,且灾后重建还需花费大量财政资金。此外,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的气候突变问题对从事农业生产的脱贫人口而言,也能成为致其返贫的重大风险因素,这是因为气候突变所带来的降水量及气温异常易引发旱涝灾害,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农产品产量下降导致脱贫人口经济受到损失,进而使得脱贫人口陷入返贫困境。据我国应急管理部通报数据显示,2020年5月份自然灾害共造成1331.2万人次受灾,53人死亡失踪,1608.1千公顷的农作物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45.8亿元。面对自然灾害频发的社会现实,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加大,脱贫人口返贫概率提高。

(三)市场风险

市场具有波动性,无法保障长期稳定,同时供给与需求无法做到完全匹配,因此市场风险始终客观存在。脱贫人口受自身综合素质的限制,对市场风险缺乏敏感性与规避能力,被市场淘汰的机率较高。尽管在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帮助下,贫困人口在脱贫前期借助政府产业扶贫手段进入市场,获得参与或组织产业活动的机会,但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市场风险的存在还是会为脱贫人口返贫埋下隐患,如农产品市场价格过低或产量不佳都会对农民群体造成影响,如2020年6月河南省大蒜严重滞销,收购价格从2.5元跌至0.65元一斤,农户称每亩地要亏几百块①。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给种植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及种养殖失败带来的经济债务,导致贫困人口更加贫困、边缘贫困人口陷入贫困、脱贫人口再度返贫等现象发生,同时种植户还会在付出全部努力后无法获得预期收益而导致积极性受到打击,进而减弱自主脱贫动力。

(四)生育、升学、养老

一是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劳动力的增加,家庭成员长大成年并拥有工作将为家庭带来多一份收入,但在前期养育阶段,家庭将为此付出大量金钱、时间与精力。受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的鼓励,很多家庭将生育二胎提上日程,但随着物价上涨及生活水平提高,生育所产生的高昂费用会让刚刚脱贫的群众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二是家中子女升学也需大量金钱支持,尽管国家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为学生免除学杂费,但对于边缘脱贫家庭而言,学生在校所需生活费及升入高中、大学的费用依然成为家庭较大的、必不可少的生活支出。三是随着年龄较大的家庭成员逐渐年迈体衰,丧失一定劳动力的同时疾病缠身,家庭经济状况将陷入困境,特别是现有家庭中50至60岁的人群返贫风险较高,此外由于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体系建设还未完善,农村老人“因老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五)思想观念僵化

目前政府及社会力量对贫困群体的帮扶主要为物质投入方面,针对思想观念提升方面的帮扶措施较少。受长期以来的生活环境与经济条件的制约,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較低,因此想要短期内改变其原有的贪图享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错误行为准则较为困难,同时个别地方政府追求脱贫效率、急于求成、以物质投入换来“数字脱贫”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部分贫困人群“等、靠、要”的思维惯性,淡化了奋发图强、穷则思变的意志和能力。政府及社会的经济帮扶比重过大,使得脱贫攻坚的验收存在巨大隐患,贫困人口受到帮扶后虽然步入脱贫行列,但只要落后错误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一旦政府投入减少或不能持续投入导致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且在农村脱贫人口自身综合能力又不足的情况下极易发生返贫事件。

四、保险防治脱贫人口返贫的作用机理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而保险金融作为一种有效的避险工具,能够帮助人们规避自然灾害、疾病与意外事故、市场波动及生育养老等风险,有效化解因灾因病致贫返贫的困境,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脱贫人口通过选择低成本高杠杆的保险机制,可最大程度转移并分散生产生活及经营风险,进而达到降低返贫概率、有效防治返贫的目的。当脱贫人口遭遇风险冲击,可通过领取保险赔偿金增加家庭资产,以此提高风险应对能力,降低贫困脆弱性,从而降低返贫概率,其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一)农业保险通过转移生产经营风险,降低农户经济损失

生产经营过程中农业风险主要来源于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和人为技术三方面,因此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家庭脆弱性较高。为确保农业生产正常、农村健康发展、农民收入兜底,转移和化解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各类农业保险应运而生。针对农产品遭遇的自然灾害风险,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能有力推动并保障地区特色农业发展,降低生产经营者经济损失,安徽省毫州市在2012—2019年间,农户通过特色农产品保险累计获得赔款4763万元①。针对气候突变引致的气温、降水、风速变化造成农产品产量下降的风险,天气指数保险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根据损害程度明确农产品产量损益,确保及时有效地对受损农户进行保险赔付,如2018年福建省宁德市农户利用天气指数保险获得69.44万元茶叶低温指数保险理赔款及3160万元水产养殖台风指数保险理赔款②。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则对应市场波动风险,在农产品价格遭遇市场低谷时,由保险公司承担价格损失,给予农户生产经营信心,调动农户种养植积极性,如2018年山东省因蒜薹价格异常偏低,导致种植户连生产成本都无法收回,但通过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投保农户总获赔1.84亿元,大大增强了农户市场风险抵御能力③。农业保险通过转移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农户生产生活并稳定地区产业发展,提高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的能力,进而达到有效防治脱贫人口返贫的战略目的。

(二)健康保险通过转移疾病意外风险,保障人民生活水平

劳动力人口通过生产活动为家庭带来经济收入,平衡经济支出,维持家庭生活,因此一切生产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且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与生活水平及质量密切相关。当人们遭受意外伤害、疾病侵扰和生育事宜时,不仅要付出高额医疗费用,还会因劳动力缺失造成家庭收入损失,进而导致家庭陷入贫困,而健康保险通过提供经济补偿或给付保险金的方式避免家庭因病致贫返贫。医疗费用险及重大疾病险通过医疗费用报销或确诊即赔,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们医疗负担;对于因意外或疾病导致劳动能力丧失,收入因此失去或减少,收入保障险要求保险公司对收入损失做出一定补偿;针对老年人或部分特殊人群因疾病或意外丧失日常生活能力,需请专人看护产生的经济费用,长期护理险可对护理服务提供费用补偿。

(三)民生保险通过转移意外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活安定

解决民生问题是脱贫攻坚战略的基本任务,为保障贫困人群生活平稳,民生保险必不可少。针对交通意外、农业生产及其他经济活动过程中发生的风险事故,利用扶贫小额人身保险可及时得到补偿资金用于生活自救和再生产;针对留守儿童及妇女、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生活风险,少儿保险及养老保险可以为其保障基本生活;针对自然灾害、火灾或爆炸等意外事故造成的房屋倒塌和损坏风险,农村住房保险可让受灾群众获得经济赔偿,帮助受灾居民及时重建住房;针对农村治安环境较差产生的偷盗、抢劫等事件造成人民生命安全及财产损失风险,农村治安保险提供经济赔付,为贫困家庭最大限度挽回损失。民生保險通过转移意外灾害风险,解决人民后顾之忧,大力保障人民生活安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四)产业保险通过分散转移经营风险,增强人民脱贫信心

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为响应脱贫攻坚战略号召,积极对接贫困地区并为其精心打造适合本地区自身发展的产业项目,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及生产指导,有效增加当地群众财产性收入,提高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积极性。但产业项目开发及建设过程中,产业项目不可避免会遭遇各类生产风险,使得参与产业发展的贫困群众经济受到严重损失,因此选择合适的产业脱贫保险十分必要。除了上文提到的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等农业产业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与市场价格风险,特色农产品保险及天气指数保险等可为其提供经济损失保障。此外,在农村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也同样面临意外灾害、安全事故、政策改变、国际环境带来的综合风险,利用乡村旅游政策性保险可以有效分散并转移经营风险及预期利润损失风险,如2019年京郊旅游政策性保险体系为北京市4300余家中小微旅游企业和民俗村户提供保险服务,累计承担风险金额约28.99亿元①。针对产业发展存在的信贷风险,扶贫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保证保险等为贫困人群提供了必要且亟需的风险保障。产业脱贫保险在贫困地区的落实,可大力激发贫困地区人民创新创业,增强自主脱贫信心信念,有效预防精神返贫。

(五)教育保险通过承接贷款违约风险,解决学生就学困难

思想观念决定行为方式,贫困地区的人民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育资源在地区间不均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比例较少,而受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就业竞争力,低收入的工作带来低水平的生活质量,最终对下一代的教育理念产生不利影响,产生贫者越贫的“马太效应”。因此,扶贫先扶志,提高贫困地区人民教育水平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个人教育程度越高意味着家庭为此付出的经济支出越大。另外,教育费用一年一缴,数额较大,想通过银行贷款获得教育资金,但银行顾忌到学生无经济收入,还款能力差而不愿向贫困学生贷款。针对这一现象,保险公司为贫困学生担保,由其转移和承接贷款违约风险,推行助学贷款信用保证保险,可以帮助贫困学生顺利从银行获得贷款用于支付教育费用,有效解决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困难问题。

综上所述,作为有效的金融风险保障工具和手段,保险机制能有效防治脱贫人口返贫,但同时也存在一个现实问题,即脱贫人口购买保险时需要自己负担全部或大部分保险费。一方面,保险费的支出意味着家庭资产减少,当家庭遭受负向冲击而家庭资产存量不足以抵御风险时,脱贫人口的贫困脆弱性将会提高,购买保险对于脱贫人口而言具有资产侵蚀效应。另一方面,购买保险意味着家庭在遭受风险冲击后可以获得经济补偿,保险赔偿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资产,提高了家庭风险应对能力,进而降低了脱贫人口的贫困脆弱性,购买保险对于脱贫人口而言还具有损失补偿效应。可以说,脱贫人口是否会再次返贫取决于资产侵蚀效应与损失补偿效应二者的强弱情况,即当资产侵蚀效应大于损失补偿效应,说明脱贫人口再次返贫,反之说明脱贫人口处于稳定脱贫地位。为充分发挥保险防治返贫的作用,需将保险的资产侵蚀效应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凸显保险对脱贫人口的损失补偿效应,即脱贫人口购买保险不会使得家庭资产大幅度减少而影响生活质量,但又能通过保险保障功能在遭受负向冲击后获得尽可能多的损失补偿,增加家庭资产,降低贫困脆弱性,减小返贫概率。因此,保险防治返贫的实现路径应从降低保险资产侵蚀效应、增强保险损失补偿效应的逻辑出发,确保提出的政策建议更具针对性与可行性。

五、保险防治脱贫人口返贫的实现路径

保险的资产侵蚀效应来源于保费支出带来的返贫风险,而保险的损失补偿效应来源于保险公司给付的赔偿金带来的风险抵消(对冲)。其中,影响保险费支出的主体是政府部门与保险公司,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提高贫困识别精准度,对不同脱贫程度的脱贫人口实施梯度保险费补贴政策,而保险公司可以通过降低运营风险及成本,进而减少脱贫人口保费支出。两种路径让脱贫人口或家庭支付较少的保险费用,降低家庭资产减少对生活水平的影响,从而减弱保险的资产侵蚀效应。脱贫人口作为保险费用的承担者及保险赔偿的受益者,则可以根据实际经济状况,通过合理购置保险产品组合,确保在遭受风险冲击后获得与保险费用匹配程度最高的保险补偿,以此增强保险的损失补偿效应,最大限度发挥保险保障功能,由此实现稳定脱贫。因此,如果想要充分发挥保险机制防治返贫的作用,应遵循正确的逻辑并对不同主体提出有针对性及可行性的建议,其遵循的逻辑与选择路径如图2所示。

(一)政府部门精准划分脱贫人口等级,实行梯度保费补贴政策

国家各项扶贫优惠政策向贫困人群集中倾斜的方向十分正确,应坚持贯彻落实,但在帮扶贫困人口脱贫过程中也应该对已脱贫人口给予一定关注,确保这类刚刚脱贫的人群稳定脱贫且不再返贫。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和家庭,在其购买保险产品时,一般由政府对保险费用进行全额补贴,而对于已摆脱贫困的脱贫人口,政府部门应该提高贫困识别精准度,根据家庭资产存量将脱贫人口准确划分为红色边缘脱贫、黄色边缘脱贫与黄色稳定脱贫及绿色稳定脱贫四个等级,进而对不同程度脱贫家庭给予保费补贴(见表1)。其中,红色边缘脱贫人口刚好符合脱贫标准,但家庭资产存量无力承担全部或大部分保险费用,如果全额支付保费则极容易造成家庭返贫;黄色边缘脱贫人口的家庭资产存量比前者稍多,遭遇负向冲击时风险应对能力稍强,但家庭对支付全额或大额保费比较敏感,家庭资产的减少会大幅降低家庭生活质量,家庭返贫风险仍然存在;黄色稳定脱贫人口的家庭资产存量较多,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较强,家庭对支付全额或大额保费敏感度较低,家庭资产减少会小幅度影响家庭生活水平,家庭返贫风险存在但概率较小;绿色稳定脱贫人口已有应对负向冲击的风险抵御能力,完全有能力全额支付保费且保障生活质量与水平不下降。已有研究成果显示,保险降低脱贫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惠及范围随着政府保费补贴比例的增加而扩大,政府部门应根据家庭资产存量对脱贫人口进行精准划分,对不同经济水平的家庭实施梯度保险费补贴政策,让脱贫人口支付较少的保费,降低保险资产侵蚀效应对脱贫人口的影响,扩大购买保险的脱贫人口范围,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此外,政府部门还应根据脱贫人口等级建立返贫风险预警机制,对自然灾害高发地区的脱贫人口、家庭中患有大病重疾或慢性疾病的脱贫人口、从事高危行业导致意外事故风险概率较高的脱贫人口、极易遭受市场风险影响的农业种养殖脱贫人口、家庭收入略高于贫困线的脱贫人口以及长期获得社会兜底保障收入的脱贫人口等应保持密切关注,根据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治措施,确保稳定脱贫。

(二)保险企业降低运营风险及成本,减少脱贫人口保费支出

人们缴纳的保险费用与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紧密相连,贫困地区遭遇风险冲击的概率影响保险赔付率,保险赔付过程中的实地勘察与评估环节增加保险公司运营成本,而保险公司运营风险及成本增大势必会提高保险收费标准,最终增加的保险费用将转嫁给消费者,要降低人们购买保险所需的保费支出,可以从降低保险公司的运营风险及成本入手。首先,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政策宣传活动,根据养殖业、畜牧业、纺织业等不同行业属性,组织保险宣传队伍下基层,用实际鲜活案例向群众普及风险冲击种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进而降低保险赔付率,减少保险公司运营成本。其次,保险公司应加强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建设,运用大数据对申请保险理赔的对象进行核查,详细了解农户受灾程度或意外伤害与疾病情况,以此进行合理赔付。再次,保险公司还应加强与政府扶贫部门的沟通协作,作为当地群众家庭贫困信息的收集与汇总单位,根据实时更新的贫困家庭信息,对风险系数较高的农户进行适度监测,避免该农户遭受重大经济损失。最后,保险公司应高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保险科技手段,倡导客户线上投保与理赔,简化保险理赔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降低保险公司运营风险与成本,减少脱贫人口保费支出,进而达到弱化保险资产侵蚀效应的目的。

(三)脱贫人口合理购置保险产品组合,增加风险冲击保险赔偿

邊缘脱贫人口与稳定脱贫人口因为家庭资产存量的不同,进而参与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动力及能力会有所不同,如稳定脱贫家庭积累了较多的资产存量,一般会选择将剩余资产投入到更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意图获得高额回报。高投资对应高收益,但同时也存在着高风险,因此家庭需要支付高额保费购买高保障型保险产品为其保驾护航。而边缘脱贫家庭在满足基本生活所需后,家庭剩余资产限制其无法进行高额投资活动,此类家庭需要考虑并承担的风险主要来自于疾病、意外或小规模产业经济损失等。因此,不同程度的脱贫家庭生产经营规模与投资选择不同,且保险产品的购买能力及续保能力存在差距,进而导致不同程度脱贫家庭需要不同风险保障水平的保险产品。为达到防治返贫的目的,脱贫人口首先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现阶段虽已摆脱贫困,但各类致贫返贫风险仍然存在,脱贫人口应合理利用保险机制,转移和分散生产经营及生活风险,提高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确保脱贫之后不返贫,边缘脱贫向稳定脱贫转变。此外,根据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水平,在保障基本生活水平及质量不会大幅下降的前提下,契合生产经营及生活中必要的风险保障需求,积极购买当前阶段所需要的保险产品,形成最优保险保障组合,确保个人和家庭在遭受负向冲击后获得与前期缴纳的保险费用匹配程度最高的保险补偿,增强保险的损失补偿效应。因此,脱贫人口应利用不同保险产品组合形成风险防护网,助力个人和家庭向更高水平及质量的幸福生活大步迈进。

(责任编辑:孟洁)

参考文献:

[1]黄薇.保险政策与中国式减贫:经验、困局与路径优化[J].管理世界,2019(1):135-150.

[2]谢玉梅,丁凤霞.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下的就业扶贫影响效应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9(3):18-32.

[3]杨龙,汪三贵.贫困地区农户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0):150-156.

[4]万广华,刘飞,章元. 资产视角下的贫困脆弱性分解:基于中国农户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4(4):4-19.

[5]黄承伟,王小林,徐丽萍. 贫困脆弱性:概念框架和测量方法[J].农业技术经济,2010(8):4-11.

[6]杨文,孙蚌珠,王学龙. 中国农村家庭脆弱性的测量与分解[J].经济研究,2012(4):40-51.

[7]高丽晴.贫困脆弱性视角下新农合减贫效果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8.

[8]方迎风,邹薇. 能力投资、健康冲击与贫困脆弱性[J].经济学动态,2013(7):36-50.

[9]李齐云,席华.新农保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5(7):46-54.

[10]游士兵,张颖莉.资产贫困测量问题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7(10):145-158.

[11]高翔,王三秀.农村居民家庭资产贫困的多维测度与致因[J].当代经济管理,2018(10):37-45.

[12]冯娇,周立华,陈勇. 贫困脆弱性研究进展[J].中国沙漠,2017(6):1261-1270.

[13]蒋丽丽.贫困脆弱性理论与政策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7(6):96-108.

[14]刘雨露,郑涛.“三农”保险促进农村长效脱贫的作用机制及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9(9):63-72.

[15]郑瑞强,曹国庆.脱贫人口返贫: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与风险控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6):619-624.

[16]保险扶贫的理论与实践:以中国为例[J].上海保险,2018(5):22-32.

[17]景鹏,郑伟,贾若,刘子宁.保险机制能否助推脱贫并守住脱贫成果?——基于资产积累模型的分析[J].经济科学,2019(2):104-116.

猜你喜欢
作用机理保险实现路径
媒体关注影响企业债务融资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甲状腺内注射奥曲肽治疗Graves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