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引入背景资料的误区及对策

2020-10-26 06:58刘英
教师·中 2020年8期
关键词:误区阅读教学对策

刘英

摘 要:引入背景资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有效阅读行为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的引入仍然存在流于形式、环节固化、形式单调、指向不明、脱离文本、忽视学情等误区。因此,教师在引入背景资料时要做到取舍有度、适时引入、形式多样、目标明确、紧扣文本、学情至上,让阅读教学更有实效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背景资料;误区;对策

背景资料指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时代环境以及文本的传播过程。阅读教学不能止步于对文本的解读,还要适时、适当地引入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领会作者情感,体会文章主旨。

一、阅读教学中引入背景资料的误区

(一)引入背景资料流于形式

有些教师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经常会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作业,如查找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时代环境等。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令人遗憾的是,教师布置了作业就以为完成了任务,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指导。于是,很多学生便从参考书或网上直接抄写现成的资料,而没有有效地进行背景资料的搜集,致使相关背景资料的引入流于形式。

(二)引入背景资料环节固化

有些教师将引入背景资料作为阅读教学的固化环节,忽略了文本题材、体裁和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师常在导入新课后,直接以僵化的模式简单地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过早地将文本的答案透露给学生,使学生失去了探索文本的积极性;或者在课堂结尾处草草地引入背景资料,致使背景资料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成为“添足”之笔。

(三)引入背景资料形式单调

大部分教师都已经普遍意识到引入背景资料的重要性,然而,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是以“文字+图片”的形式,简单、机械地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很少关注引入背景资料的方式是否符合文本的特点,也很少关注学生对这些背景资料的含义是否已经理解、领会。引入背景资料的形式极其单调,致使背景资料难以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运用。

(四)引入背景资料指向不明

有些教师在引入背景资料时,没有根据教学目标适时、适当地引入,不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只是为引入而引入,指向不明。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授《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花费大量时间介绍了这篇选自《永恒的纪念——周总理的文物》的原文,然而,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并不了解,难以体会周恩来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也就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五)引入背景资料脱离文本

有些教师经常在学生初读古诗文后,就利用课件向他们灌输大量的背景资料,以分析背景资料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其实,此时学生还未真正理解古诗文的内涵,他们对文本的理解都是来自教师提供的补充资料,而并没有真正理解文本。这样的教学,颠倒了古诗文与背景资料的位置,致使课堂出现华而不实的现象。

(六)引入背景资料忽视学情

有些教师在引入背景资料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将自己从参考书或网上搜集的背景资料按部就班地推送给学生,致使背景资料失去原有的作用。如此,教授古诗文时,很多教师都习惯花大量的时间来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历史背景,让古诗文赏析课变成了历史讲座,课堂看起来热闹非凡,教师也讲得神采飞扬,但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没有任何作用。

二、阅读教学中引入背景资料的策略

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引入背景资料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根据不同文本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引入背景资料要取舍有度

学生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体,也是查阅背景资料的主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背景资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统编教材中编排的课文大多具有开放性,参考书或网络上与这些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浩如烟海,这就需要教师做到取舍有度、精选材料。同时,教师还要把取舍的方法与学生分享,让学生高效地搜集、查阅背景资料。

例如,在教授《朱德的扁担》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分组查阅背景资料,如作者的资料、朱德的事迹、井冈山的资料等。然后,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原文、参考书、相关信息等。接着,教师在课上检查验收,要求学生以简练的语言分享自己查阅到的资料。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关键词的形式精选背景资料,从而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还能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要适时引入背景资料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断深化,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入背景资料,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为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基”。

例如,教授《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探究问题:“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学生经过交流,不仅了解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和成画年代,还能从整体上感受这幅画的价值和地位。接着,教师让学生再次走进课文深入解读文本,并通过文字的描述逐渐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然而,《清明上河图》的成画年代离学生比较远,单凭文字补充,可能还不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于是,教师还可以补充北宋时期民风民俗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边研读文本边了解资料。这样,学生就会通过文字与图像加深对《清明上河图》内容的理解,还能更好地体会这幅画的艺术魅力,进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三)引入背景资料要形式多样

常见的背景资料有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名人的评价以及相关的知识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文字介绍、音乐欣赏、图画赏析、视频观看等方式,来提高引入背景资料的实效性。例如,教授《火烧云》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网上查找火烧云形成的时间、原因,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让学生从网上查找火烧云的图片或者自己拍摄火烧云的图片,让学生跟随文本的介绍观察图片中的火烧云,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可以让學生观看视频《火烧云》,感受火烧云的神奇变化;也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火烧云的其他资料,从另一个角度感受火烧云的自然美;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了解萧红的成长背景和创作经历,体会作者童年的美好……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查阅资料、分享资料,实现了背景资料与文本内容的转化融合,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四)引入背景资料要目标清晰

引入背景资料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的恰当引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因此,教师引入背景资料时要根据文本的人文情感目标和语文要素,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更好地落实人文情感目标。

例如,《一块奶酪》一课的教学难点是“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在分析童话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适时引入背景资料。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故事的主人公,即“蚂蚁队长”。接着,引入有关童话故事拟人化写法的背景资料。然后,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童话故事,如《在牛肚子里旅行》《那一定会很好》《去年的树》《青蛙卖泥塘》等。并引入有关虚构童话故事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体会。最后,在学生感悟了《一块奶酪》中的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的品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读过的童话故事中受到过什么样的教育,从而补充童话故事一般都蕴含着教育意义的背景资料。这样不断地引入背景资料,自然就很容易突破教学难点。

(五)引入背景资料要紧扣文本

不管是参考书上还是网上的背景资料,都与文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不具有独立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查阅背景资料时,要先关注文本内容,查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这样可以更好地补充文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例如,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如果教师课前只是让学生自主完成查阅背景资料的作业,学生可能就会不加区分地查阅大量有关海底世界的资料。这不但让他们更加难以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还难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因此,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结合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查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西沙群岛的位置、西沙群岛的海底岩石、西沙群岛的鱼类、西沙群岛的鸟类等,通过查阅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进一步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教学时,教师还要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出示背景资料,才能真正起到突破重难点的作用。当然,背景资料只是对文本的补充,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无限延伸。

(六)引入背景资料要学情至上

在课堂上引入背景资料除了要选择时机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要“备学生”,要结合学生的疑惑点和兴趣点适时地引入背景资料。这样,教学难点就会迎刃而解,课堂的效率就会更高。

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学生难以突破体会“中华不振”这一难点。今天的学生都是生活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在他们的认知中,中国的土地本来就应该让中国人来居住,外国人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胡作非为,很难理解外国人为什么可以占据中国的土地,为什么中国人不能随便出入租界地。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入时代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落后的旧中国“处处挨打”的时代背景,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中华不振”。也正因为“中华不振”,中国的土地任由外国人霸占,中国人敢怒不敢言,任由帝国主义列强欺负。这样,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引入背景资料是阅读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有效阅读行为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还需继续探究引入背景资料的策略,让阅读教学更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 建.统编教材阅读策略单元的编排特点与教学建议[J].小学语文,2019(Z2):123-127.

猜你喜欢
误区阅读教学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冬季洗澡的误区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