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育德
摘要:中学选编教材中的文言文是中华古代文学的经典著作,内容博大精深、文采飞扬。但对初中生来说却是拗口难懂,举步维艰。综观近年来考查要求,选文已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偏重于学生文言文阅读和分析能力的考查。如何指导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成为教学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从读、译、品三个方面介绍文言文教学经验供大家參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健词:文言文教学 诵 译 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结合我多年的语文工作经验觉得不妨从读、译、品入手。
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文言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古人读书重诵、重熟记 ,因此教文言文应让学生多诵读。有表情、有节奏地诵读可以感染人,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读的训练,传授读的方法。
(一)读准节奏
有节奏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悟文章的语言魅力。学生掌握了句中停顿,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语言感染力强,激发了学习气氛,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体悟到文章的语言魅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读准语气
古人写文章常用虚词,因为虚词能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学习文言文更应该读准语气词,注意语气词间的停顿,正确领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醉翁亭记》一文共用了21个“也”,大致表达陈述、肯定、感叹三种语气。强调读到“也”字时应有较大停顿,根据表意不同语气也不尽相同,才能深刻领悟全文平和、愉悦的情调及作者纵情山水,决非隐逸之士的思想情态。这样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读法,迈入学习古文的第一步。
二、译
译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每一篇文言文的教学教师都需要逐字讲解、疏通文义后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内涵,时间花费长教学效果不明显。许多年来语文教师都试图寻找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文言文的字词句、编章结构、主题思想的讲解相融合,使之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在语文教学中我通常采用两种做法读带译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译重点词
1.凡是课本上注释有的或学生自学能解决的就让学生相互讨论、探究来解决。2.关键词语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去理解。如《曹刿论战》要求释①词类活用词: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孚(被动用法,为人所信服);②一词多义词:从(听从或跟随),故(所以或缘故,原因);③古今异义词:间(古义:参与;今义:间接,间或);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猜、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指关押犯人的地方);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更加)。从而让学生懂得理解词语不能脱离句子,理解句子不能脱离上下文。文言文应从具体的语境去串解词、句的含义。
(二)译重点句
学生掌握了文中重点词的后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重点句。如《曹刿论战》一文中让学生找出: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③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④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等关键语句让学生自译,老师检查自译情况并加以点品指正。学生掌握《曹刿论战》一文的词义、句意,进而理解文意,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在感知、初读、研读课文时解决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进而理解文意。教学中每篇课文学生都能这样去“译”文章的词意、句意、文意,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将大幅提高。理解词语更准确文言词语的掌握更牢固,学习古文更得心应手。
三、品
品就是教师训练、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进而品析其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感情,以及文中的美点妙句、人物形象等。适用于内涵较深、理性较强的文言文,如《曹刿论战》一文可通过品析或品论的教学板块进行。
(一)品析《曹刿论战》文中句子的作用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此句的“远谋”为全文定了一个基调,文中的战前准备、战争过程、战后论述都是围绕“远谋”进行的。曹刿的“远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注重战前的准备,强调的是取信于民,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战略思想;②战中采用了“敌疲我打” “敌退我追”的战术,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③战后通过他的论述,既交代了他指挥若定、判断正确的原因,又进一步表现了他的“远谋”。
(二)品人物形象
教师提示:分析人物可从外貌、语言、行为、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说。
1.品《曹刿论战》文中的鲁庄公
笔者认为庄公未必“鄙”。理由有二:其一:庄公能接纳贤才,有明主之风范。在战前决策中,庄公没有一意孤行,能同贵族军官(文中主要指曹刿)一起达成战略思想上的共识——取信于民。在作战过程中,“公与之乘”,共同指挥作战虽然庄公有“将鼓”“将驰”的急躁冒进之意,但他能听取曹刿的理由,没有独断专行,直到战争胜利。其二,庄公也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之理,不然庄公为何要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条建议?至于他所提出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条建议也未尝不可,大军在开赴战场作战之际予以“衣食”之犒劳,以此来鼓舞斗志。基于以上两点,笔者以为“肉食者鄙” 中的“肉食者”不包含鲁庄公?
以上三点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三步曲。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和学生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环作为突破口,展开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