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双梅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扩大阅读量势在必行。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多读课外书,而没有相应的督促和评价,那么提倡和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最终将成为空谈。所谓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而课外阅读评价就是指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采取各种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对课外阅读的价值作出判断并寻求改进其途径的一种活动。新课程最根本的理念是: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由此带来的对教与学评价的根本指向便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确立带来评价方式的根本变革:要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功能,因而过分依赖考试、量化等评价方式,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笔者根据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在课外阅读评价方面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用考级制度进行评价
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又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因此评价起来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学生也不明白自己进行课外阅读情况的好坏,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通过我的观察发现乐器的考级制度可以激发学生为了达到最高级十级而不断努力练习,我想这正是因为学生有了一个个明确的努力的小目标,才能够做到不断努力最终达到最后的大目标。正如著名心理学家DH.查尔迪尼曾做过的“登门槛效应”的心理实验告诉我们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一下子提出较高要求导致失败,给学生带来挫败感。应从低要求开始,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再逐步加大力度,让学生“拾级而上”最终达到“巅峰”。所以,我想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可以采用考级的制度,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为了激发学生阅读、背诵古诗的积极性,我就定出这样的一个古诗考级制度:课外进行阅读古诗的活动(古诗的内容可以是《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中的,也可以是其它書籍上的),然后到老师处背诵古诗,背出10首古诗为背诵一级,20首为背诵二级,以此类推,100首为背诵十级,110首为背诵特一级,以此类推,学生甚至可以背诵更难的古文。或者到老师处默写古诗,默出10首为默写一级,定级同背诵的定级法。而这些考级的分数还与期末的成绩挂钩。这样,学生背诵古诗的积极性就十分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古诗阅读量的提高。
二、用课堂练习进行评价
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对阅读文章时学过的语言材料,掌握程度基本停滞在“理解”这一学习水平上,很难自动上升为“运用”这一学习水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积累再丰富,如不能灵活运用,也不能转化为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我注重在学生学习课文或者读完一篇文章后适当做一些迁移性练习,把课外知识引用到课内,从而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做一定的评价并促进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我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之前,先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水浒传》,了解水浒故事情节和水浒人物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时,为检查学生阅读的质量和他们运用的能力。我让学生来说说林冲为何许人也?林冲为什么会被发配沧州?学生就将《水浒传》中的故事说了出来。这课学完后,我又进行了一个水浒故事会,让学生来讲讲水浒中其他人物的故事。很多同学将自己最喜爱的其他水浒人物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我还让学生来读一读故事中为表现人物特点而进行的精彩描写,很多同学将自己最欣赏的故事片段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且说出自己欣赏的原因。我也趁热打铁将一些写作的方法渗透了进去。最后,我与同学们一起对大家在课上的表现进行打分。这样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从而能强化进行课外阅读的效果。
三、用读书交流会进行评价
学生学习、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达到了什么样程度,结果如何,需要进行总结性评价。课外阅读一段时间也需要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单纯运用考试的方式是比较枯燥的,更何况课外阅读的开放性、广泛性的特殊性也不允许采用单一的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只要是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我采用的是在读书交流会中对学生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学生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科普类、动画类、文学类……,进行介绍书籍或谈自己阅读感受的交流活动。最后,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教师也可以作出一些评价。在评价中,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人”,存在着差异性,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个体发展的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对较差的学生,多从该学生身上挖掘一些优点,提出一些不是很高的建议;对较好的学生,则重点抓住优点予以肯定,提建议时要求高一些,促使各层次学生精益求精。这样评价时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又让学生互相了解了很多新书,为以后读书指明了方向,真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以上的这些方法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正确评价的目的,希望通过以上的一些评价方法能够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从而激励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