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英
爱因斯坦指出:“相对于问题的解决,提出问题是更加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一观点十分準确地点明了提出问题在知识探索活动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科学学科中,合理提出问题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门探究性、实践性的学科,科学对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质疑、释疑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为了使学生合理提出问题,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简单来说,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它主要是指在探究某种事物或者现象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探求和疑问的心理状态。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问题意识的产生,可以使学生进入比较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对科学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现状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并以此为基础调整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此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 初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现状
审视科学学科教学,在长期以来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习惯于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教师通常会直接将相关知识以结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然后再通过对应的练习让学生找到正确答案。不难发现,这种教学流程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单向性,而这种特点无疑十分不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通过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大量观察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并非没有问题,只是由于自卑和紧张心理的影响,害怕不能提出“好问题”而被教师和同学嘲笑,所以就不敢提问,不愿意提问。同时,还有些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或者缺乏良好的思维能力,在产生疑问时无法归纳为具体的问题,所以提不出有新意、有深度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并通过针对性的引导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进而激发其学习潜能,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能力与科学精神。
2 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2.1 优化课堂氛围,消除问题意识障碍
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课堂氛围通常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意识产生直接影响。从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学生存在问题意识障碍。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对课堂氛围进行优化,使学生在更加和谐有序的活动中进行思考,从而逐步消除学生的问题意识障碍。
一般来说,为了对课堂氛围进行优化,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第一,充分尊重学生。为了消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胆怯心理,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尤其是学习基础暂时比较落后的学生,更是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当学生产生疑问时,即便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也要耐心进行回答;第二,构建民主平台。为了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疑问,应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教师应该巩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搭建融洽、和谐、合作的民主化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知识探索,以此来消除学生的焦虑感、压抑感与紧张感;第三,注重成功教学。教师要更加善于使用激励的手段,并为学生的成功创造良好的条件。当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深入的思考之后,应该对其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此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总之,利用恰当的方式优化课堂氛围,是消除学生问题意识障碍的重要方式。
2.2 引发认知冲突,激发问题意识形成
简单来说,认知冲突主要是指新的学习任务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之间产生一定的矛盾。认知冲突的产生,可以造成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状态,从而使其产生解决知识矛盾,实现学习心理平衡的意愿,进而使其产生比较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毋庸置疑,这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为此,教师可以尝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以此来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
以《大气的压强》为例,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利用“覆杯实验”进行了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这个实验中,我将一个水杯灌满水,并用一张硬纸片盖在杯口上。然后我问学生:“如果这时将杯子倒过来,而且手不扶住硬纸片,那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硬纸片会掉下来,水会洒在地上。然后,我进行了实验演示,但是学生惊奇地发现,杯子倒过来之后,硬纸片仍然牢牢地贴在杯口上,水也没有洒出来。对于这个实验,学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疑问,比如: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如果被子里的水不灌满,硬纸片会不会掉下来呢?如果把硬纸片换成比较重的薄片,会不会掉下来呢?最终,在问题情境的诱导下,使学生产生了深入探究知识内容的意愿。由此可见,在问题意识的培养中,利用恰当的方式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是十分必要的。
2.3 活化思维方法,维护问题意识发展
从本质上来讲,问题意识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思维状态。所以为了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应该利用恰当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此来使学生产生一种更加积极的思维。为此,教师需要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学生所需思维能力,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调整教学策略,以此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在科学学习中,学生所需的思维能力是多个方面的,尤其是以下两种思维能力,更是需要教师着重进行培养:第一,培养发散思维。如:在《物质的溶解》的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配制溶液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将100克5%的食盐(NaCl)溶液变为10%的食盐溶液?对于这个比较开放性的问题,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比如添加一些食盐、将食盐溶液中的水蒸发一部分等。然后,学生按照不同的思路进一步展开了探究。这不但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而且使学生对溶液的相关知识有了更为熟练的掌握。第二,培养求异思维。求异思维需要学生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并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求异思维的培养,既可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又有利于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设计一些比较新颖的问题,并让学生在新问题的思考中提出自己的质疑,以此来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本质规律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2.4 创新练习方式,促进问题意识强化
课后练习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明白,及时有效的课后练习活动是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的重要方式。在问题意识的培养活动中,教师应尽量避免单一的书面练习方式,而是应该组织学生进行更加开放的练习。为此,教师可以结合课内所学知识布置实践性的课后练习任务。这样一来,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面对真实的练习情境,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灵活的思考,并在思考中产生新的疑问。
以《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为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当前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初步掌握了应对不同水资源问题的对策。从教学内容来看,教材中涉及的是一些比较常规的水资源问题,而应对措施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由于这部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所以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外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学生需要对本地的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并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本地的实际特点,设计一些恰当的水资源保护措施。最终,通过这种形式的练习活动,使学生产生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总之,在当前的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逐渐成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应该对问题意识的内涵与特点有准确的把握,并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从而不断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新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