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红
摘 要 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英语学习效率不高,甚至会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导致学困生出现。本文就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进行阐述,进一步探究针对学困生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顺利转化学困生,促进初中英语高效教学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 学困生;成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6-0139-01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英语的需求也明显加大,社会公众对于英语也更加重视。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普遍存在。尽管小学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热情较高,但进入到初中,两极分化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部分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这就导致学困生出现。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
(一)初中阶段学困生自身原因
在初中阶段,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英语学习目标,对于英语的重要性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习内在动力不足,导致英语学习效率不高。部分学生并未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自己存在想学的想法,但学习方式存在偏差,并且自身思想压力较大等,都会对英语学习成绩的提升造成影响,多次失败后学生对于英语失去了信心,逐渐厌学,最终弃学,成为了学困生。部分学生对于英语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高,但理解能力不足,对于英语知识的吸收内化相对较慢,上次所学知识还没有掌握,这次又学习新的知识,这就会导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长此以往陷入到恶性循环中。随着学习内容的丰富以及学习压力的增大,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背诵,部分学生渐渐地放弃了英语。还有的学困生存在着逆反心理,造成大面积掉队现象,导致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无法得到全面提升。
(二)中学教材教学容量大
就牛津版教材来看,其起点高、内容多,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任务较重。现在虽说采用人教版,但对于学困生来说是一样的。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将其当做副科,进入初中后学生对于英语学科依然有着极大的兴趣,但一下子接触较多的英语词汇,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极易导致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出现厌学情况。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部分初中英语教师盲目追求教学进度,导致学生很难准确理解并记忆英语知识,极易出现掉队情况,进而导致学困生出现。还有大部分学困生在小学已经成为学困生,到了中学就定义自己不会学好英语了,因此在大容量的课堂中继续掉队是必然的。此外各校普片存在班级学生数量较多的情况,教师教学任务太重,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顾及每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
二、针对学困生应采取的教学策略
(一)理解善待学困生
成功的英语教学与学生自身智力因素、学生情绪状态以及学习动力等都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控制,不可迁怒于学生,不侮辱和伤害学困生。因为这些学困生心里一旦产生压抑感、厌学情绪,就更难提高英语成绩了。对于一些自信心不強的学生,笔者主动采取各种形式去改变这种状况。
(二)树立学困生学好英语的信心
作为学生没有不希望自己成绩好的,教师要在每次考试之后特别表扬学困生。这样学困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另外,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以关心和呵护,深入学生群体中,与学生开展积极沟通,明确学习困难的原因,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采取赏识教育措施,对于学困生所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进行表扬并给予激励。
(三)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语是一门语言,重在说及实际应用。学生在学习时应大胆地说,时常与同学、教师用英语交流,确保优良英语学习习惯得到顺利养成。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从勤学好问、书写规范、正确朗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方面入手,对学困生英语学习习惯进行培养,促进其英语学习效率的改善。
(四)加强学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绩提高的关键,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时地传授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对于部分学生死学不出成绩的,教师应该多于其沟通找原因,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讲述有效的学习方法。
(五)重视学困生的语音教学
初中生是英语学习具有小学基础的学生,而那些学困生是英语学习基础十分薄弱的。他们对于之前学习中的英语词汇掌握得很差,再加上初中英语词汇量较大,这很难让他们重拾信心。要想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必须重视语音教学,特别是音标。在48个音标学习过程中,需把握好进度,确保每个学生读音正确,合理利用时间来辅导学困生,以巩固其英语基础,力争使每个学生做到见到音标就会读,见到单词就会拼。这对他们英语学习十分有帮助。
身为教师应当对学生认真负责,关心呵护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不掉队,尤其是学困生。学困生会在教师的帮助下走出学困,从而能够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国家有用人才。虽然教育道路任重而道远,但是每个教师都要积极乐观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