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彤
英国志奋领学者,Stirling大学传媒管理硕士,长期致力于电视传媒的发展研究和咨询顾问工作。
用“彩码”直接识别台标,让台标就是二维码。这个想法确实不错。不过现在仍然没有什么人会让观众扫屏幕左上方的台标,而是更多鼓励你“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
无论是春晚还是大型赛事直播,各家省级卫视在转播时,经常会将自身台标移动到不遮挡中央台台标的边上。但是也有一些卫视还是老套路,直接将台标盖在央视台标上方,非常不美观。看到这一幕,不由让我想起十多年前就在操的这门子闲心——到底台标应该怎么挂?
国内,香港凤凰卫视的广告画面不挂台标,台湾的电视节目画面却经常挂满了不同标志,搞不清楚哪个是台标。以前在英国看电视时发现他们竟然没有挂台标,不过人家的包装系统做得很完善,你不会搞不清楚在看哪个电视台。在美国看有线电视节目时,发现很多台标挂在下方,而非像我们一样挂在左上方。
显然台标并没有国际标准,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喜好、审美,决定台标怎么挂——可以一直挂,可以挂上,可以挂下,可以挂左,可以挂右,也可以不挂,也可以时不时地挂一下。
当然,在这个追求个性化以及品牌化的时代,台标还是必不可少的。许多观众还借由台标表白忠诚,比如湖南卫视台标被粉丝们引申命名为芒果臺,这个芒果也得到官方认可,后来湖南广电系下许多机构就以芒果来命名。因为芒果台圈粉,还引发了一阵儿卫视台标水果命名热潮,台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想当年LCD平板电视刚刚兴起之际,由于显示器长时间挂台标处会烧坏形成印记,于是有许多观众组织团体抗议电视台挂台标,这个运动持续了十多年。好在现在的电视机相当便宜,技术上似乎也不存在会烧坏屏幕某个角落的可能。这样的声音消退下去,但是很多电视台倒不希望挂台标了,因为会破坏大屏幕电视的完整画面。
这和服装业相似。有一阵子,衣服上流行绣商标,尽管有的商标设计得很丑,或者山寨得厉害,也一定要绣上去。可是后来有人提倡无logo,比如无印良品。它就强调不用商标(无印),所以他们的衣服上没有扎眼的logo,但是卖得非常之好。毕竟消费者要的是品质,要的是功能,而不是所谓的品牌。
看电视也一样,观众需要的是画面好看,而不是屏幕上到处是标志,到处有台标遮挡。但是当各频道节目个性化不明显时,也需要用些手段以示区分。英国《金融时报》一眼看去就和其他报纸很不一样,因为它用的是特殊颜色的新闻纸,能够在报摊上“脱颖而出”。当下有的电视频道就颇有“心机”,把播出画面的颜色稍做调整,例如调得稍稍红一点,让自己的画面特色突出,观众易于识别。在手机的营销上,很多厂家也注意到这一点,他们出品的手机亮度会和其他手机有所区别。从这个角度看,电视台没必要疯狂地关注台标,想要品牌出众,其实方法很多。
二十年前我在卫视工作时,曾经就台标的事情和播出技术部门协调过。原来台标固定的原因和技术手段有关系。在那个年代,台标是烧结的,就是一次性固定好的。如果想要调整,就会有一定的损失。技术部门极其不愿意经常变动台标,包括根据节目、节日需求去变更台标。但是后来证明技术并非问题,关键是是否有人愿意配合你。在国外就有圣诞节给台标戴上圣诞老人帽子的先例,今天更有很多表现形式能让台标动起来;而如何让台标成为新媒体的入口,也成为许多人思考的方向。
我在做社交电视的初期,就尝试让电视台把台标设计成二维码形式,方便观众扫码进入手机端,把传统观众引流到新媒体客户端。后来碰到一些技术达人。他们说没必要把台标改成二维码,可以用“彩码”直接识别台标,让台标就是二维码。这个想法确实不错。不过现在仍然没有什么人会让观众扫屏幕左上方的台标,而是更多鼓励你“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
做电视频道这么多年,小小的一个台标,其实隐藏很大的学问。只是我们有没有站在观众的立场,真正用“用户思维”思考问题、研究新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