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丽香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用主动和积极的思维情感去与阅读文本接触,促使学生能带着问题与文本对话,并能在文本阅读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理解与感悟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文章理性地分析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并从“情境创设”“关系平等”“方法导引”“评价及时”四个角度提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17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4-0027-0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阅读是一个对文本的感知、记忆与情感参与的过程,是进行语言理解与积累的有效途径。然而,理性地审视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学,只是单向地逐字逐句剖析文本内容,而没有给学生自主分析文本的时间,更不会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充其量就是一个“等待被填充的容器”,这显然不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去与文本碰撞,深入文本的内核,从而深刻理解与感悟文本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进行事实性的知识复制,没有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感知、分析与质疑,势必会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理性地审视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依然采用这种“去问题”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现简要盘点如下:
(一)教师方面:不让“问”
新课程改革已深入推进,而教师、教材、课堂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一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未完全转变,以致教学氛围严肃、压抑;另一部分教师选择用自己的“问题”代替学生的“问题”,自问自答,按部就班地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步骤顺利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还有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高效,压缩课堂的时间,选择直接告知“标准答案”的教学方法,剥夺学生进行充分阅读与理解的时间……诸如此类的课堂阅读教学,显然处于一种“腾空”状态,没有给学生腾出“提问”“质疑”的时间,没有给学生“发问”的权利,以致学生学得被动,纵然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却依然不懂得如何“读书”。
(二)学生方面:不敢“问”
当前教师与学生还是很难在课堂上实现平等的,教师的权威依然是不置可否的,因而学生就算有问题,也不敢向教师发问,怕被教师否决。另外,长期以来一直备受推崇的“教材总是正确的”的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不敢质疑教材。同时,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因而提的问题也相对较浅,又因怕惹得其他同学的取笑,所以学生不敢“问”。
(三)家长方面:不过“问”
评价体制还是“一卷定高低”的当下,很多家长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成绩上,常常用成绩来评价孩子的阅读能力。同时大多数家长会购买大量的“阅读专项训练本”让孩子进行“题海战术”般的强化训练,且只注重标准答案的比对。这样的专项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程式化,间接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淡薄,这不利于其语文阅读素养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路径
“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只有学生带着思考去阅读,凭借“问题”这个支架阅读文本,才能真正深入文本的内核,从而促使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在质疑中探索求知。
(一)通过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应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思考火花。正所谓“思之始,学之端”,有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高涨,对文本进行质疑的积极性就会更高,这在加深学生对教学文本理解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在问题质疑与解决中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在《一夜的工作》的教学中,笔者先是根据文章的内容制作了课件,渲染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浓厚氛围。接着,让学生认真细致地再品读文章的第七自然段,并啟发:“读之后,有怎样的感悟?有什么想问的?”受到氛围的感染,学生或提出问题,或发表见解。有的学生感叹道:“当读到‘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句时,我感受到总理是多么伟大!”有的学生问道:“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有的学生提出问题:“简朴是什么意思?总理为什么要那么简朴?”有的学生问道:“很多事情可以让手下去做,总理为什么要那么劳苦?”……第七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笔者紧紧抓住这段的中心句子,搭建问题情境,从而诱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让学生在质疑与解疑中感悟总理的“劳苦”与“简朴”,从而逐步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
(二)建立平等的关系,渗透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在与学生建立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后,逐渐消除了部分学生不敢发言、提问的心理障碍,增强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促使学生敢于提出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例如,以《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装傻”式地这样进行启发:“看到这个题目时,你能想到哪些问题呢?”于是有的学生进行了大胆的提问:“文章的主人公的名字是不是叫雨来?”有的学生这样提问:“主人公是小英雄,一定做了一些了不起的事情吧?”有的学生这样问道:“这是一篇描写人物的文章吗?”当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融洽平等时,学生就会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带着这些有价值的问题阅读文章,边阅读边寻找问题的答案,使得阅读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促使课堂在智慧碰撞中得以升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通过方法的导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方法,及时地捕捉课堂上精彩的问题,并适时进行赞赏与评价,让学生逐渐掌握“怎样提问”与“提什么问题”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立足课题,提出具有关键性的问题。都说“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因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读文本之前,先根据课题尝试提出与课文内容、中心思想、感情色彩等相关的关键问题,从而促使学生产生想继续阅读文本并进行解疑的内驱力,进而使得文本阅读更有针对性与方向感。
聚焦重点,提出具有价值性的问题。每篇文章中都有一些关键词语、中心句、重点段落,突出了整篇文章的中心与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因而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遍遍的品读中,自主找出这些关键词语、中心句、重点段落,然后聚焦这些重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促进阅读目标的实现。例如,在阅读《小英雄雨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中心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慢慢品读,并揣摩作者的用意,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诸如“雨来是什么人”“是怎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他成为小英雄”“文章几处地方写到这一句话”“为什么文章多处出现了这一句话呢”等。在这些有价值的问题的导引下,学生深刻地感悟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升了阅读素养。
抓住矛盾,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对“矛盾”进行了重点描写,教师可以紧紧抓住文章中的“矛盾”之处适时地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作者的匠心所在,并發现文章的精髓。
突出特点,提出具有拓展性的问题。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课文大多是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动物、植物类的说明文。而写人记事的文章大多在突出人物外貌与事情经过时,会留下空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理解和感悟。描写动物、植物的文章中,也常常会留下了一些疑问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拓展延伸。而教师就要根据文章的特点,启发学生提出具有拓展性的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教授《画杨桃》一课时,文章的归宿点是想让学生明白“看问题或做事情不能凭空想象”,而教师应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实事求是。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到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时,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再阅读、再提出“从画出杨桃真面目这一角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启示?”这一拓展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把对文章的感性理解提升到理性的感悟上来,让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识人、看物、处事都不能片面,更不能凭空想象,而应实事求是。这样的拓展性问题的导引,促使学生对文章不但读得深入,而且理解得透彻,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四)通过及时的评价,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当下“只见师生活动,难觅语文踪迹”这种现象尤其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作答的具体内容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尤其是针对课堂上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们要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出彩,问到了文章的重点或关键处时,我们要适当地放大问题的价值,鼓励学生一起盘点精彩之笔,给予其大力的赞赏;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大价值时,我们不能直接否定,而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并给予学生继续思考与提出更有价值问题的勇气。我们要从过去过分关注终结性的评价中走出来,且评价角度要转向过程性、发展性。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与信心,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快速提取有用信息成了一项重要的能力。而正所谓“不愤不启”,所以问题意识也是学生能进行深度阅读的关键因素。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渗透质疑的方法,及时捕捉学生的问题闪光点,并能根据所提出问题的实质性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与引导,促使学生敢问、爱问与善问,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高 玉.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2015(26):47.
[2]史冬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分析[J].中外交流,2017(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