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中小学劳动课程开发路径探析

2020-10-26 06:42纪世元
现代教育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课程开发

纪世元

[摘 要]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为区域教育带来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完善的机制体制,为区域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保障。在新时代不断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都有着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和课程资源,但大部分学校在劳动课程开发中仍面临着课程开发制度不够健全、开发过程缺乏规范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通过对长三角区域内中小学校劳动课程开发现状进行深入探究,提出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中小学劳动课程的开发路径:一是成立区域课程研究联盟,完善中小学劳动课程开发机制;二是加强教师课程研训能力,保障中小学劳动课程科学开发;三是打造课程资源共建平台,促进中小学劳动课程资源共享。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中小学劳动课程;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5-0122-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5.022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目标之一。2019年11月,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将劳动教育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1]。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需要以实践活动和课程为载体,因此,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为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但各区域之间依然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存在明显差距的问题,影响着我国中小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因此,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如何课程化、体系化地开发劳动实践活动,共享高品质劳动教育资源,率先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成为其发展的关键任务。本文深入研究长三角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中小学校如何以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建设为抓手,合理统筹规划区域内劳动教育的发展路径,这对整体推进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具有新的时代意义和借鉴意义。

一、长三角地区劳动课程的开发背景

(一)政策推动:国家对劳动教育的不断重视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工程之一。2015年,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抓好劳动教育的关键是落实课程。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要切实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普通高中要严格开展通用技术课程,保证劳动课程的课时;各地各校更是要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展家政、手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意见》中还提出,要用3-5年的时间建立起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2]。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再次强调了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2019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这是有关回归生活本真的劳动教育政策,也是新时代赋予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新目标和新意义。

(二)资源保障:区域教育资源品质不断提升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两个部分。教师是劳动课程资源开发和运用过程中的关键主体。在教师资源方面,截至2019年8月,长三角地区初、高中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人数59 278人,超过全国初、高中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历总人数的1/5;小学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人数16 398人,超过全国小学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历总人数的1/5①。高学历的师资条件可以保障区域内教师具有良好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能力。长三角地区以建立教师协作发展联盟为依托,推动三省一市教师课程开发专业能力共同发展,将校本精品课程进行展示交流,在互相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开展课程研发、教师技能培训等活动;以教师培训课程为载体,搭建长三角教师培训资源平台,聚焦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课程。在劳动课程资源方面,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三省一市中小学在校内开设了多样化的劳动课程,充分保障了劳动教育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重视劳动教育与学生生活实践、职业体验教育的结合。在校外课程资源的建设上,三省一市地缘相近、文化相同、经济相連,拥有多样的劳动文化资源和劳动实践资源。如浙江省拥有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43家、江苏省拥有省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52家、安徽省拥有研学施行实践基地45家②。长三角教育一体化背景下,高品质劳动教育资源为打造品牌劳动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机制完善:区域教育交流合作不断丰富

自2003年起,江浙沪通过签订《关于加强沪苏浙教育合作的意见》,两省一市开始了在教育交流和工作组织方面的机制探索。2009年,两省一市建立起长三角协作发展会商机制,长三角教育合作由非正式、非常规状态不断转向制度化和常规化状态[3]。2012年,安徽省加盟长三角教育协作体,三省一市的区域教育合作机制正式建立。截至目前,国家层面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中明确提出,构建长三角教育协作发展新格局,不仅可以加大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开放程度,还可以搭建教育协作开发与创设平台,实现课程资源优势互补和有序流动。2019年,三省一市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签署了《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近期工作要点(2019—2020年)》,在基础教育领域将共同打造长三角基础教育年度峰会,建构联合教研、校外实践、研学旅行等一系列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对增强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综合实力方面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4]。在健全的教育机制下,长三角地区还成立了新时代劳动教育学校联盟,联盟成员校基本设立起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长三角教育交流机制的不断完善为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交流与合作、共建与共享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长三角地区劳动课程的开发现状

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4[5],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当前,三省一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开发体系化的劳动教育课程视为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自觉行动之一。如江苏省对中小学劳动教育教材进行了九年一贯制整体设计,构建了“主题—模块—项目”为主要框架的课程体系,确立了劳动、家政、技术、职业4个主题。其中,小学阶段的12册教材包括洗涤、纸艺、泥塑、结艺、布艺、烹饪、小木工、小金工、种植、电子小制作、家用电器、职业了解12个模块[6]。江苏省常州市在省内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实施意见》,并启动了2019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区域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课程群的研发与实施”,以课程群为统领,服务全市中小学。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在2018年制定并出台了《区域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富阳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联盟;2019年4月,富阳区教育局在《杭州市富阳区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导建议》中列出了小学阶段适合每个年级学生和其年龄特征的劳动内容。截至目前,富阳区110多所中小学校中已有30余所开设了多样化、常态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上海市将社会实践列入初中生的必修科目,包括社会考察、公益劳动、职业体验、安全实训,并在2019年又打造了初中学生社会实践电子平台,发布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将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7](见表1)。

三、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中小学劳动课程开发的现实困境(一)区域内劳动课程开发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三省一市的中小学校都拥有各具特色的劳动课程育人模式和开发经验,但是课程经验在所处省、市、县(区)中并不普及,尚未形成跨区域的交流机制,无法发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课程合力。目前,长三角地区中小学校在劳动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着共性问题:一是三省一市缺乏对劳动课程开发价值观的共同认识。现有的考试评价制度的关注点依然集中在升学考试上,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为考而教、为考而评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劳动教育不能仅依靠开展劳动活动,更需要通过实施劳动课程来保障其常态化、科学化和体系化。二是三省一市缺乏对劳动课程開发的制度保障与支持。通常区域劳动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课程科研机构、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区域校本课程的开发采用“由上到下”的模式,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确定课程开发方案,确定试点学校,再根据试点学校推广到整个区域[8]。长三角地区各中小学校现有的劳动课程往往以校本开发为主,拥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加之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区域教育领导机构,缺少对于劳动课程开发保障机制的建立与课程实施质量的评估,难以保证劳动课程实施的精准性。因此,区域教育行政部门需要联合家庭、社会和课程专家的力量进行顶层设计,建立起课程开发的有效支持系统,以推进区域劳动教育的发展。

(二)区域内劳动课程开发的规范性有待提高

关注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劳动意识”被放在了“社会参与”维度中“实践创新”的首位[9],加强劳动教育成为我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工程。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列入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但各地方中小学校大多是根据自身的认识和理解进行开发和实施, 难以保证其科学性、系统性和一贯性,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明显降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劳动课程资源缺乏整合,在中小学校实施过程中难以实现常态化[10]。一方面,学校缺乏对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的领导力和整合力。由于三级课程都需要在学校中加以实施,教育行政部门监管和课程专家指导的缺失导致一些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缺乏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正确认识,在处理劳动教育课程与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关系上,缺少科学、系统的规划和统筹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与校本开发的劳动课程、学科课程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复与交叉,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课业压力和工作时长,还导致了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和学校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学科教师缺乏对劳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自主开发劳动课程的权利和能力有限,他们习惯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开发和实施劳动课程的意识和专业知识较为薄弱,导致劳动课程目标的制定、实施以及评价方式不规范、不科学,无法实现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

(三)区域内劳动课程开发的均衡性有待解决

长三角地区中小学校劳动课程的开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从整体来看,三省一市的课程资源分布不平衡,不论是课程开发所需要的硬件物质资源还是软件教师资源,差距都相对明显。基于现实考察,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等实力较强的学校和区域往往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师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外劳动资源,结合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开发出类型多样、科学规范的劳动课程;相反,一些综合实力较弱的学校由于缺乏专业的课程指导和政策扶持,开发的劳动课程质量较低、层次性较差,无法满足当前的学校发展和学生的基本需求。由于三省一市各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不尽相同,每个学校集中力量开发本校劳动课程,校际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劳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各自为营,资源共享更是难以实现。从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共享的实践来看,处于统一地区和学区的合作学校共享或是跨地区、跨学区共享的情况较为罕见[11]。区域政策制度健全、教育资源优质的学校通常能在该区域内独自开发劳动课程,但这些学校的精品课程和开发模式却无法在区域内进行推广和共享,这样不仅造成了劳动教育资源的浪费,更进一步拉开了县域、市域和省域之间的差距,加重了区域间劳动课程资源发展的不均衡,影响了长三角地区中小学校劳动课程的建设和教育一体化的整体推进。

四、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中小学劳动课程开发的实践路径 (一)成立区域课程研究联盟,完善中小学劳动课程开发机制

长三角区域内劳动课程建设品质与特色的改造,需要依靠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开发机制进行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建立的劳动课程联盟,以互帮互助、共建共享为前提,凝聚區域各学校课程开发研究力量,分享各学校劳动课程建设的资源和经验,从而不断推动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劳动课程开发的研究共同体。劳动课程联盟的建立是为了深挖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课程化、体系化开发劳动实践活动,打造高质量的劳动课程,保障其得以科学、有效的实施,培育学生树立新时代劳动核心价值观。因此,成立长三角中小学劳动课程联盟是完善区域内教育机制体制、推动劳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保障。

一是注重中小学劳动课程联盟的机制建设。长三角地区涉及的范围广、学校数量多,要想保障课程联盟工作的有效推进,必须注重联盟内的制度建设。在劳动课程联盟建立之初,应制定“长三角中小学劳动课程联盟管理章程”。一方面,要明确劳动课程联盟的组织建构和运行机制,成立管理组和实践组。管理组负责定期开展劳动课程开发的研究;实践小组负责收集、整理精品劳动课程,打造课程资源平台。另一方面,要明确课程联盟中的组成部分、主要任务、工作目标、参与对象、研究问题与工作安排。通过制订章程、编写“联盟工作手册”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劳动课程联盟工作的保障机制,以此推进课程联盟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是提升中小学劳动课程联盟的研究意识。为了深入了解劳动课程联盟中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需求,应深入调查三省一市各中小学劳动课程的开发现状,在此基础上,课程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基于现实情况展开研究,根据各学校劳动课程的开发现状、特点和实施方式开展理论学习与探讨。以课题研究为载体,针对具体学校的情况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培训,把课题研讨作为保障劳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重要方式,在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引领下,不断完善劳动课程的实施方案。

三是丰富中小学劳动课程联盟的合作内容。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回归生活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课程专家应联合中小学校制订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率先创建出一批融合劳动教育的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将劳动实践活动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课程的开展情况作为区域学校的特色指标和教育督导的考核内容。除此之外,课程联盟应注重劳动课程教材的开发和使用,基于各学段开设的劳动课程,开发与学生年龄阶段和课程内容相匹配的教材。

(二)加强教师课程研训能力,保障中小学劳动课程科学开发

教师作为劳动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其课程意识与领导力决定了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效果。教师既是开发者,又是消费者,要立足于学生的立场和愿景,根据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现实生活的成长需求,自主设计与开发区域内劳动课程的类型、主题与内容,促使学生诉求在课程中得到充分的关照和体现,摆脱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中“局内人”的迷思[12]。区域劳动课程的价值、目标与内容来源于学校发展诉求、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长三角区域劳动课程的开发更能彰显课程的育人本色,增强课程的育人能力。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专业能力是保障科学规范开发与实施劳动课程的重要前提。

一是转变教师的劳动课程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学科教师对于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劳动教育的认识有所欠缺。许多学科教师将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割裂开来,认为劳动教育是劳动课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忽略了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和育人功能;还有一些教师将劳动课程开发简单地理解为劳动活动和实践,劳动教育课程在学校教学中被弱化,在课程研究中被虚化。要想将一般的劳动实践活动课程化、体系化,就必须转变教师的劳动课程观念。教师应认识到劳动课程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需要学校对劳动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教师应树立“五育并举”教育观,依据课程的基本要素,推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统筹建构,通过劳动课程的学习和劳动意识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和劳动能力,使其学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充分发挥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

二是提升教师的劳动课程领导力。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影响着教师的课程领导力。要想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不仅要唤醒教师的劳动课程领导意识,更要从顶层设计出发,正确规划教师课程领导力。长三角劳动课程联盟可以利用“U—G—S”运行机制,各区域中小学校以课题为导向,积极构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13]。在课程联盟中,将高校课程专家的科研资源、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资源与中小学校的实践资源结合起来,跨越理论者与实践者之间的鸿沟,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帮助教师科学开发劳动课程、确定劳动课程目标、制订课程纲要和实施方案、合理选择评价方式和实施场所,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专业能力和课程领导力,保障劳动课程得以有效实施。

(三)打造课程资源共建平台,促进中小学劳动课程资源共享

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与载体是劳动课程开发的有力支架。长三角劳动课程联盟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劳动课程的合作与共享。区域内劳动课程的开发不仅要在合作中展开,更要在共享中实现共赢;不仅要强调资源共享,更要把成果共享作为主要目的。通过共享课程纲要、实施方案和劳动实践基地来提高各个学校的劳动课程开发质量,缩小区域间、校际间的课程质量的差距,进一步解决劳动课程开发中的区域失衡性问题;不断扩大省域、市域和校际合作,深化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契机和起点,促进校际间的课程开发与管理、教育与科研协同化发展,从而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有序推进。

一是要着力打造劳动课程资源库,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目前,长三角区域内学校都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劳动育人模式,开发了一系列品牌劳动课程,除了显性的课程资源(包括精品课程案例、劳动实践基地)以外,还有隐性的课程资源(包括区域课程开发经验和劳动文化资源)。这里的区域课程资源不仅包含长三角地区的自然空间意义,更加强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意义和地区的同质性、内聚性[14]。在课程共享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把握区域内的劳动课程资源特征,强化课程资源的针对性和匹配性,深入挖掘省市域和校际间的资源优势,以区域活动化、项目化为载体,构建劳动课程开发系统运行模式,为区域劳动课程校本化开发建设可合作、可共享的平台与载体。

二是要合理配置劳动课程资源,构建劳动课程共享体系。中小学劳动课程的开发要积极整合课程资源,以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为主线。基础性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合理统筹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技术课程,将拓展性课程作为学科課程的补充,利用学科内劳动活动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供学生自由选择。把握第二课堂中的隐性资源,合理配置长三角区域内劳动实践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等校外劳动课程资源,将劳动课程与研学旅行相融合,将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劳动相结合。除此之外,还要注重运用“互联网+”模式解决地域性隔阂,突破物理条件限制,利用可视化虚拟技术和高速网络共享劳动教育课程[15]。三省一市各区域中小学校可以采用“一对一”帮扶、兄弟学校结对、劳动教育基地共建共享等模式来强化劳动课程的价值目标、实施过程、评价手段,构建科学、系统的课程共享体系。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教育部2018年教育统计数据。

②数据来源于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教育厅官方网站。

参考文献:

[1]卓晴君.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变迁与展望[J].基础教育课程,2019(5):34-45.

[2]共建“长三角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课题组,薛明扬,沈健,刘希平,袁雯,丁晓昌,丁天乐.推进长三角教育综合改革实现区域教育联动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2(5):27-45.

[3] [4]中国政府网.长三角协同推进教育一体化[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12/19/content_5462403.htm, 2019-12.

[5]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12/01/content_5457442.htm,2019-12.

[6]傅小芳,丁宇红.常态化系统推进:区域劳动教育的苏州探索[J].中小学管理,2019(5):11-13.

[7]江苏教育报.共话劳动教育为“新”之道[EB/OL].http://epaper.jsenews.com/mp1/pc/c/201912/04/c719110.html,2019-12.

[8]汤雪平,吕红日.区域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改革新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15(10):59-61.

[9]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2.

[10]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12-17.

[11]王可.论共享型校本课程开发[J].当代教育科学,2017(2):46-50.

[12]索桂芳.基于区域的校本课程开发推进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4):71-75.

[13]刘益春,李广,高夯.“U—G—S”教师教育模式实践探索——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为例[J].教育研究,2014(8):107-112.

[14]华京生,华国栋.区域教育研究的意义、特征和路径[J].教育研究,2009(2):62-65.

[15]康翠萍,龚洪.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旨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6):69-74.

(责任编辑:申寅子)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has brought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perfect mechanism and system for regional education, and provided guarantee for the region to take the lead in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ly promoting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three provinces and one c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have their own distinctive labor education modes and curriculum resources, but most schools are still fac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curriculum, such as imperfec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ystem, lack of standardiz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 among regions. Based on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curriculum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labor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First, establish regional curriculum research alliance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labor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econd, strengthen teachers' training ability to ensur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labor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ird, to build a plat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sharing of labor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ion; regional integration; labour courses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课程开发
区域一体化视角的机动车协同环境管理研究
论长三角地区的再城镇化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中国沿海地区区域政策研究与评价
上海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中国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长三角地区雾霾长效治理:建立面向绿色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发达国家或地区留学工作对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