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封建女性形象的塑造

2020-10-26 02:21殷天容
戏剧之家 2020年27期
关键词:卓文君女性形象

殷天容

【摘 要】《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是由曾未之执导,由邬倩倩、孙金宏等主演的电影,该片于1984年上映。电影讲述了卓文君冲破封建桎梏勇敢追寻真爱的故事,她身上体现出的女性主义光辉让无数观众动容。本文将从卓文君对婚姻、爱情和社会制度的态度出发,探讨该电影是如何塑造卓文君反封建主義女性形象的。

【关键词】卓文君;女性形象;反封建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7-0176-02

一、面对“女子守寡”的礼法,她为爱勇敢跨越

中国是封建主义制度传承千年的文化古国,人们自觉地遵守封建礼法,社会秩序才得以维系。卓文君所处的年代是西汉初年,儒家思想盛行,当时的女子深受“寡妇不得改嫁”礼法的约束,大家普遍认为寡妇再嫁是种“非礼”的行为。《礼记·郊特牲》中提道:“信,妇德也。壹与之齐, 终生不改。故夫死不嫁。……妇人, 从人者也。幼从父兄, 嫁从夫, 夫死从子。”[1]

电影《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讲述了丧夫后的卓文君,从起初的墨守陈规,到认识司马相如后冲破了礼法的“牢笼”,追寻真爱,充当了汉代反封建女性的先锋的故事。在影片的开头,交代了卓文君年轻守寡的背景,她在丫鬟阿依的陪同下坐着马车回卓府,马车里的文君双目怅然,既有对亡夫的思念,也有对自己悲惨命运的哀叹,耳边还回荡着临行前婆婆的告诫之声:“平儿夭折后,你必须终身守节,孀居之人三从四德,从一而终,这是古理,这是古理!”回府后的文君每天靠抚琴排解忧伤,闲暇时,她倚着窗栏看着外面妙龄姑娘嬉戏打闹,不由心生向往,但念及自己“孀居之人”的身份,不禁又黯然神伤。文君时刻提醒自己要恪守礼法,久而久之就将自己封锁在死气沉沉的生活里,压抑真实的内心。她形容自己“哀莫大于心死”,认为自己没有了思想、失去了自由,比死还要悲哀。

电影前期将卓文君塑造成一个伤心度日的寡妇形象,此时的她虽然也表现出对封建礼法禁锢女性自由的不满,但还是在默默遵守,将一切的苦闷忧愁深藏心底。即便后来的文君与司马相如情投意合,面对司马相如的求爱也没有让她产生逾越古礼的念头,她果断地拒绝了司马相如送来的信物:“请还给司马先生,我十分敬佩司马先生,可是父命难违,古礼难越啊!”后来,丫鬟阿依告诉她,父亲要将她重新嫁人:“嗨,什么古礼啊,老爷听说窦家失宠于朝廷,要把你许配给程家的大公子。”文君的内心极其愤怒,便开始对封建礼法产生了质疑:“果真?古礼……守节……”也是从这一刻开始,文君决心不“拘”于礼法,反封建的念头在她的心中萌芽。

二、面对“买卖奴隶”的现象,她勇于指出封建制度的弊病

在封建主义制度产生以前,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奴隶制社会,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的正式形成。奴隶是被奴隶者所拥有并且没有人生自由的,他们的劳动也没有报酬。虽然奴隶制于春秋时期结束了,但秦朝还有小部分的奴隶制残余,擅杀奴仆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到了汉朝,虽说对奴隶的保护政策要严于秦朝,但虐杀奴仆的事例仍在发生,如王褒在《僮约》中提道:“奴不听教,当笞一百。”王充在《论衡·程材》中提道:“人奴之道,得不笞骂,足矣。”在地主的压迫下农民起义频频发生,如历史上有名的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等,底层的许多百姓深受奴隶制的迫害,有苦难言。

汉代的高祖皇帝虽然提出了商贾不得买卖饥民的子女为奴婢的规定,但在西汉初期,也就是卓文君所处的时期,社会上还是存在着富商买卖奴隶的现象。电影里对这种现象也有描写,文君的贴身婢女阿依与奴隶木果真心相爱,寡居后的文君拿出自己的首饰让阿依为木果赎身:“阿依,去看看木果,你们早日成亲吧。”“奴婢不敢。”“把这些首饰拿去,替木果赎身。”这段情节描写一方面体现了文君的心地善良,爱护侍女;另一方面,表现了文君不嫌木果的身份,有心促成两人的婚事,从侧面烘托出她对真爱的向往,认为纯洁的爱情是不分贵贱的。

在文君与阿依一同为木果赎身时,看见商贾在街边对木果肆意凌辱,感到愤怒与惊讶:“难道人还不如一罐盐、十只羊吗?请你禀明我的父亲,我愿拿出自己的金银首饰替木果赎身。”面对商贾的不依不饶,司马相如这时挺身而出,搬出刑法律令谴责无良商贾买卖奴隶的行为,言词掷地有声,最终与文君一起帮助木果重获自由。

文君从起初偶得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感叹其才华,到如今看见商贾任意打骂、买卖奴隶,司马相如与她同仇敌忾,更让她对相如的人品大加赞赏,从而加深了对司马相如的爱慕之情。

卓文君自小锦衣玉食,与琴棋书画为伴,成长于深闺之中的她,接触到的大多是美好的事物,造就了其单纯的性格,如此优越的生活环境并没有让她骄矜。身为富商之女,却能指出以富商为代表的地主阶层的弊病,其正直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这次的发声其实可以算作卓文君反抗封建势力的一个举动,是文君对封建礼法不合理性的控诉。此时的文君被塑造成一个充满正义的女性形象,她替奴隶呐喊争取自由,何尝不是在抒发心中积压已久的对自由的渴望!

文君虽为一介女流,却勇于直言,面对封建社会的丑恶势力毫不退缩,其身上所散发出的女性主义光辉吸引了司马相如,她“叛逆”的性格也为影片后期打破封建礼教、追寻真爱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三、面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她勇敢主宰自己的幸福

我国传统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宗法制的作用下,婚姻大事必须由父母主持,再加上媒人的撮合,才算循礼、合法,被宗族和社会所承认。封建包办婚姻是古代婚姻的基本特征之一,由长辈掌握子女的婚姻是法律明文规定的[2]。因为婚姻被父母掌控,因此古代的男女失去了对婚姻的自主权,他们的结合是以传宗接代为目的,而将个人的感情置于末位,造成了古代多数人婚姻幸福感的缺失。在这种不合理制度的压迫下,酿出了不少婚姻的悲剧。

卓文君为爱争取婚姻自由的行为具有鲜明的反时代特性,郭沫若先生对卓文君冲破封建藩篱、勇于主宰自己命运的抗争精神进行了赞扬:“卓文君的私奔相如,这在古时候是视为不道德的,……我完全是在做翻案文章。‘从一而终的不合理的教条,我觉得完全被她勇敢地打破了!”文君寡妇再嫁的形象,尤其是与司马相如为爱私奔的行为,被郭沫若先生作为反封建的主题写进剧本,更被改编为话剧在浙江绍兴女子师范学校演出 [3]。在电影《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中,对文君的反封建形象也给予了不少情节的塑造。例如,文君恳求父亲卓王孙成全自己与相如的婚事,其父却因嫌弃司马相如“一无官禄,二无家财,徒有虚名次”而严词拒绝:“此种文士只可结交,不可结亲。”文君极力辩解:“司马有才有志,女儿矢志助他立功立业,爹爹,儿志已决,万难更改!”可父亲认为女儿与司马相如的婚姻门不当户不对,故而极力反对。得不到父亲的支持,文君选择与司马相如私奔。卓文君对抗父亲的行为表达了她对传统婚姻制度的不满,其为爱私奔的大胆举动更是被刻上了反封建的烙印。

私奔后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开了家酒肆,过着平淡朴实的日子。贫苦的生活并没有埋没司马相如的才华,在文君的鼓励与帮助下,他最终受到汉武帝的赏识,被封为中郎将。就在相如远走长安的这段时日,文君被父亲掳回卓府,逼其嫁给程郑之子。在卓父看来,程家地位显赫,程卓两家联姻,不仅能为卓家的生意带来好处,文君也不会过苦日子,门当户对的婚姻在卓父看来再合适不过:“与程公子喜结良缘,幸福无穷,幸福无穷啊!”文君却宁死不从:“儿誓守长卿,白头不渝!”“儿志已决,黄天可鉴!”“布衣素食,卖酒终身!”“粉身碎骨,矢志弥坚!”可见,文君将至死不渝的爱情视若珍宝,她认可的婚姻是以爱情为纽带而非其他,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更是视为不屑。

卓文君的“自主婚姻观”无疑是被当时的社会所不容的,但她仍然努力捍卫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文君与父亲间的冲突可视为她向封建权威的挑战,电影将此处作为故事的高潮部分,是為了突出卓文君敢于对抗封建世俗的坚韧性格,更为了造就一个美丽聪慧、个性叛逆、对爱忠贞的女性形象。

四、结语

历代的爱情故事浩若繁星,电影《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让我感动的不仅是两人矢志不渝的感情,文君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更加打动人心,面对爱情,她勇敢执着;面对婚姻,她努力争取;面对封建势力,她顽强抵抗。卓文君正是凭借着这份执着和毅力最终收获了爱情,她也被当作新时代女性的典范。

参考文献:

[1]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之檀弓[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2]何川.关于古代婚姻制度的反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4):296.

[3]魏朗.漫谈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传奇故事的戏剧[J].文史杂志,2017,(06):36.

猜你喜欢
卓文君女性形象
家徒四壁,当垆卖酒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
白头凰豢爱牧情
一封特殊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