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广波
摘要:我国地域宽广,不同地区人民通过长期的生活形成了差异化的风俗特征与习惯,建构了具有当地文化气息的地域文化,故而在群众文化创作时需进行地域性文化资源的融合,通过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来弘扬地方文化进而实现地域性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利于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承与振兴。而本文则针对地域文化在群众文化渗透中的策略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群众文化;地域文化;渗透
前言
群众文化即人们职业外的,自我娱乐、参与和开发的一类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应把民众活动视作主体,本着自娱自乐原则,使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是把文化娱乐活动视作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1]。地域性文化为我国各个地区民众在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历程里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各民族具备不同的文化背景,故而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时应用好传统文化元素,注重和区域文化元素融合,增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可感,促人文素养提升,实现经济发展带动文化,文化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各地区经济同步发展。那么如何做到地域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有效渗透呢?这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一、依靠当地特色文化风俗,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开展
地域文化具备浓厚的地域特色,若得到合理科学的使用对群众文化而言是难得的素材,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高效开展。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有个特色传统风俗习惯即天葬,还有让人为之震撼的佛学以及眼前为之一亮的数千间红色木屋,给去过该地的人们留下来了感慨,故而在群众文化活動开展中则可大力宣传当地特色文化风俗,塑造特色鲜明的色达文化名片,营造一提到天葬就想起一个嵌在川西高原深处的红色佛国,一提到西湖就想到杭州,一提到“刘三姐”就想到壮族及其故乡的情结,如此可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也利于传统特色文化的的传承,使个体的文化交流与汲取需求得到满足。
二、整合宗教文化资源,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宗教文化有好的也有坏的,对于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需大方进行承认,将宗教文化里的优秀成果进行汲取,呼吁宗教界努力为宗教教义展开满足社会进步要求的诠释,促其在保障社会稳定,实现和谐社会建构发挥作用[2],故而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应正视优秀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如此利于民族团结。具体做法包括:
第一、凸显宗教文化遗产内涵。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可通过展览会、研讨会、影视剧作品、媒体报道、音乐等一系列形式,注重宗教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将其独特文化景观和风采进行展示;
第二、注重宗教文化品牌提升,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支持多样化宗教文化活动开展,使社会对宗教历史文化有正确认识,实现宗教文化品牌的提升,全面推进地区旅游业发展,达到带动本地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之效;
第三、注重宗教道德规范功能的发挥。以各种形式对宗教中推崇的勤俭节约、扬善抑恶等良好道德思想规范进行宣扬;
第四、注重宗教文化交流作用的发挥。宗教文化不仅能够丰富旅游文化内涵,还能发挥连接民间文化纽带的作用,实现境内外、海内外的友好往来,宗教间交流为宗教文化交流的关键形式,所以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中需依靠交流互动的形式将我国宗教发展、自由政策等给予展示,利于融洽和谐社会的建构。
三、借助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作为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人类的创造能力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可谓是凝结了人类智慧的精华。但是近年来高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通讯媒体的便捷,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原有的精髓甚至是慢慢的消失[3],基于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2003年审核通过,国务院也于2005年3月正式出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重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给予了新的诠释:即涵盖了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以及日常生产、生活中积累并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空间,如民歌、各族民俗和传统知识技能有关的手工制品、器具等,故而地方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均开始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群众文化保护创设平台,且相继借助多样化方式进行地域性文化渗透。在本文中认为可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研修培训和“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采取由民间艺人授课传技的形式,现场展示活态手工技艺如苗族银饰、蜡染、刺绣和水族剪纸等少数民族文化,在实现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培养各类群众(如学生以及其它群体)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打下稳固的基础,达到非遗保护与致富地方百姓的双赢互利。
四、依靠地域重大节日活动,增强群众文化素养
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类型基本都是以歌舞、特色戏曲、画展参观等为主,这些文化形式虽也存在着不少优点,不过一成不变必然会为公众带来视觉疲劳,使人们感觉活动的开展枯燥无味。所以需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类型,拓宽群众文化活动涉及面,并注重照顾到生活在当地的每一位群众的风俗文化需求。在强化群众文化活动中,紧抓重点,结合当地文化底蕴与文化特色,千方百计的丰富群众文化,保证文化活动的开展更热闹,故而应尽可能的把文化活动与重大节日相结合,包括我们国家的传统重大节日(如端午、春节、重阳、清明等),典型的即春节则可开展充满地方文化气息的有吸引力与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如春节里傣族的“甩糠包的游戏”、藏族除夕夜开展的“跳神会”、彝族跳“阿细跳月”等来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性,不但寓教于乐,还可让群众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文化活动找到“精神寄托”,可全面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管理发展与创新,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目标得以实现。
五、小结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带动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可见地域文化直接影响群众文化,故而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应积极调查多方助力元素,加强独特文化宝藏挖掘,对现有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地方性群众文化活动并注重文化消费习惯的培养,大力推进地方文化品牌打造,促人们业余生活更丰富,使人们受地域特色文化气息熏陶逐渐提高文化素养,增强个人幸福感,并不断将整个社会引入“文化时尚”的社会大环境。
参考文献:
[1]章桐菱.岭南文化中的图案符号在群众文化中的衍生[J].大众文艺,2019(04):11.
[2]林姗.群众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新探[J].大众文艺,2014(19):7-8.
[3]张秋玉.群众文化创作与地域性文化研究[J].大众文艺,2018(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