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烨
摘 要:午睡是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承上启下的环节,良好的午睡质量可以缓解幼儿上午在园活动的疲劳,为幼儿参与下午的在园活动提供体力和精力,是优化下午半日活动的基础。文章以幼儿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午睡环节的价值进行了挖掘和组织实施研究,以期促进幼儿整体发展。
关键词:幼儿;午睡;组织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5-25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2-0127-02
一、调查午睡现状,了解幼儿午睡环节的差异
午睡时间到了,小二班的幼儿陆续走进了午睡室,午睡室里也随之热闹嘈杂了起来,教师安抚道:“宝贝们,我们要准备睡觉啰!”较独立的幼儿已经早早地脱完衣服躺了下来,还有部分幼儿在自己的小床上不停地呼唤着教师。
笑笑(眼泪汪汪地说):老师,我要妈妈......
添添(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老师,我不想睡觉......
不同的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由于家庭教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幼儿在入园前养成的午休习惯也是各不相同。入园后,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午休环境、午休方式、午休规则的变化,让其产生了哭闹不入睡、睡眠时间少、入睡慢、不正确的睡姿等实际问题。
新入园的幼儿对午睡的需求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在以往的午睡环节中,由于班内幼儿人数较多,教师往往无暇顾及幼儿上午活动量的差异、不同幼儿对睡眠需求的差异等实际需求,会出现“集体”式统一午睡、起床忙乱等现象,进而忽略对午睡环节教育价值的挖掘和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同时,午睡环节的安全性也不容忽视。
二、对话幼儿主体,关注幼儿午睡环节的需要
幼儿是活动主人、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教师要把午睡这个环节的主动权还给幼儿,关注幼儿午睡环节的需要,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在园午睡。那么,在了解幼儿午睡习惯差异的基础上,教师如何正视这些差异并从差异中找到午睡环节的价值挖掘和组织实施策略呢?
议题一:午睡前幼儿可以做什么?
教师:宝贝们,在幼儿园里睡觉前你们想做什么呢?
甜甜:我想在走廊里听小雨的声音。
青青:我想听老师讲故事。
琪琪:我想要先去小便。
晨晨:我想老师抱抱我。
从幼儿稚嫩的话语中,教师可以看出他们在午睡前有着各自的小心事:
(1)散步活动:幼儿想去看看幼儿园里的动植物,感受幼儿园里的变化。
(2)睡前故事:幼儿想听教师讲故事或者一些轻柔、安静的钢琴曲。教师可以拉好窗帘,调好室温、光线,帮助幼儿保持情绪的稳定,营造安静、温馨的氛围。
(3)盥洗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幼儿园生活,有的幼儿已经渐渐养成了午睡前先小便的习惯。
(4)教师关心:有的幼儿想在午睡前寻求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想让教师像妈妈一样抱他们或者帮助他们穿脱衣服。
在午睡前,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幼儿的睡前活动,制定一周的睡前活动安排,帮助小班幼儿建立良好的安全感,使之在情绪上愉悦、放松。教师还可以指导幼儿学习脱上衣、裤子的正确方法,并叠放整齐放在固定位置。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幼儿在午睡环节的安全。上床前,检查幼儿口腔内有无食物残留,是否将发卡等小物件集中统一放置在篮子里,避免幼儿因在午睡时玩弄小物件而发生安全事故。
议题二:起床后幼儿可以做什么?
教师:宝贝们,起床了你们可以做什么事情呢?
青青:起床了要穿衣服。
牛牛:要去小便。
教师与幼儿一起小结了起床几件事:穿衣、如厕、洗手、喝水、梳头、桌面游戏等,并进行了环境上的表征。
议题三:哪些事适合先做,哪些事可以后做?
对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每个幼儿都有着自己的理由。例如,有的幼儿认为要先小便,因为“尿尿会憋在身上的”。有的幼儿认为可以先喝水,因为“卫生间人很多,而喝水的地方人很少。”
三、梳理关键经验,明确幼儿午睡环节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挖掘午睡环节的教育價值,基于对午睡活动、师幼对话的观察与分析,笔者根据观察的情况,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五大领域分别提炼出了午睡环节小班幼儿的关键经验。
(一)健康领域关键经验
(1)能适应新环境,在提醒下按时午睡和起床,并坚持午睡,午睡时学会盖好被子。
(2)双脚交替,灵活地从扶梯上、下床,动作协调。
(3)在教师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袜子。
(二)语言领域关键经验
(1)愿意表达自己的需求,必要时配以手势动作。
(2)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请、谢谢、好吗”等礼貌用语。
(3)能用儿歌辅助自己练习穿、脱衣裤的技能。
(三)社会领域关键经验
(1)遇到困难不哭鼻子,能主动寻求同伴或教师的帮助。
(2)自己能做的事情愿意自己做。
(3)在教师提醒下,午睡时保持安静,不打扰他人。
(四)科学领域关键经验
(1)感知床的空间位置和方位,理解“上下、前后、里外”等方位词,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的标记。
(2)了解正确的睡姿(侧睡、仰睡),不趴睡、不蒙头睡。
(3)知道午休能让身体得到休息,有益健康。
(4)感知和体验天气对午睡的影响。
(五)艺术领域关键经验
(1)喜欢听好听的音乐,为入睡做好准备。
(2)欣赏摇篮曲,丰富对摇篮曲的体验。
(3)能听音乐信号起床。
根据这些关键经验,教师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引导幼儿不断练习,帮助幼儿习得午睡的相关经验,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让幼儿度过快乐、温馨的午睡时光。
四、优化教育方法,开展幼儿午睡环节的组织
(一)教师关爱浸润
在午睡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关爱的体态、表情、语言等与幼儿进行多维度的互动,让幼儿的心情处于愉悦的状态。特别是对一些入睡较困难或有午睡特殊需要的幼儿,教师可通过个别教育、环节优化等形式进行引导,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
(二)环境氛围浸润
为幼儿创设温馨、整洁、安静的环境,如在午睡室中放置一些云朵、星星、月亮等图案,入睡前拉上窗帘,选择适宜幼儿入睡的光线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午睡室放置穿脱衣服、裤子的步骤图,以增强幼儿的自理能力。
(三)音乐渲染浸润
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的音乐可以为幼儿营造轻松温馨的睡前氛围,教师可通过播放经典的古典音乐、钢琴曲等帮助幼儿养成安静入睡的习惯。
(四)文学作品浸润
结合幼儿午休的现状,教师可选择语言优美、情景丰富、情感细腻的绘本,如《睡觉吧,宝贝!》《该睡觉了,小宝贝》《第一次自己睡觉》等,丰富幼儿独立入睡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幼儿在午休的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中指出:“通过教给儿童放松技能以及示范如何营造放松的氛围,我们为儿童和成人提供了愉悦的睡前过渡;同时,也教会了他们一生的技能和习惯。”良好的师幼互动与多维度浸润,使幼儿在午休环节中感受到尊重、关爱,教师应不断挖掘午休环节中的价值,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午休习惯。
五、聚焦组织策略,提升幼儿午睡环节的能力
(一)锻炼幼儿自理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教师更要处处做个有心人,在午睡环节通过鼓励、表扬等方式,帮助幼儿树立“我能行”的信心,通过儿歌、视频等方法帮助幼儿掌握穿脱衣物、盖被子的正确方法,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
(二)培养幼儿服务能力
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午睡环节中观察哪些幼儿的自理能力比较强,培养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的服务意识,明确规划幼儿的服务内容,引导幼儿与同伴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不断提升幼儿的服务能力。
(三)注重幼儿习惯培养
教师要把握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的习惯培养,及时捕捉幼儿教育的契机,多给幼儿操作、体验、互动的机会。同时,教师也可以与家长进行合作,让家长引导、鼓励、陪伴幼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幼儿在家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针对幼儿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策略,通过家园共同努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四)关注幼儿个别教育
由于幼儿能力的差异,每个幼儿的午睡情况都不同。有的幼儿在家园共同配合下养成了较好的午睡习惯,自理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也有的幼儿动作不熟练、速度比较慢,需要教师、同伴的帮助;还有的幼儿午睡时间较短,容易出汗、多尿等,教师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关注好这些个别幼儿的需要。
幼儿午睡环节需要教师的细心、爱心与耐心,教师要在了解不同幼儿的午睡需要后,对话幼儿主体、梳理关键经验、优化教育方法、聚焦组织策略、探究生成课程,组织实施幼儿午睡环节,让幼儿舒适、轻松地在园入睡。
参考文献:
[1]王占霞.幼儿在园午睡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1(9):82-83.
[2]姚佳丽.创设音乐环境改善小班幼儿午睡状况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