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摘 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用藏书票有利于培养学生感知、理解和创造美的意识,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想象力,激励学生创作藏书票或根据藏书票开展延伸创作,并且对学生的美术思维和实践能力发展也有明显帮助。对此,文章着重探讨了藏书票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基本途径,进一步分析了藏书票开发的可行性及实际开发策略,以期为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藏书票;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想象力;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27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2-0111-02
藏书票属于微型版画,但相比版画,其尺寸较小,同时会标注藏书者,国际通行书票写上“EX—LIBRIS”(拉丁文),表示属于私人藏书。因藏书票富有设计感且易保存,有利于艺术与文化传承,所以它已成为美术教育的重要素材。
一、藏书票在美术教育中的特色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与一般绘画形式相比,藏书票更突出线条和黑白对比在勾勒形象、组织画面结构方面的作用,所以藏书票在学生们的心中不仅仅是一张图片、一个故事,也是探索美术技巧和能力的渠道。同时藏书票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更容易促使学生主动地了解、学习和掌握藏书票的绘制方法与技巧。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藏书票与儿童图章玩具等有着类似的“微缩”特性,许多儿童对观察和学习绘制“微缩”图像也有着较强的兴趣。小学生对新奇事物有较强的探索欲,在美术学习中,藏书票相较于其他绘画作品对他们更具吸引力。因此,基于藏书票的美术学习会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首先,观察和欣赏藏书票能够引导学生对藏书票绘画内容进行联想,为学生的自主创作提供契机。藏书票适用于标记个人藏书的绘画,所以藏书票具有显著的象征性,这也使创作者更强调藏书票内容的象征性,一方面展现藏书者的身份、性格等特点,另一方面展现文学作品的主题、内容等特点,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想象与再创作。
其次,藏书票的制作过程更具趣味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索和创作意识。藏书票的制版区别于传统纸笔绘画,需要学生使用剪切、剪贴、刀刻等技法,这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制版方法时的乐趣,也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创作自己喜欢的图案,使学生的想象和创作能力同步提升。
再次,藏书票的制作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更容易出现个性化作品,学生在实践和分享成果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强的创作意识。藏书票在制版时刀刻力度的变化、印制时使用的涂料变化、印制载体的材质与背景色变化等都有可能导致藏书票的最终成品的视觉效果发生变化。而这会增强学生的探索和实践兴趣,让其在这一过程中对绘画中线条、色彩的特征形成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创造意识与创作能力。
(三)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藏书票艺术起源于15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在20世纪发展到繁荣阶段,发展过程中藏书票成了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收藏品。藏书票在中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其在20世纪前期(20年代前后)传入中国,但其文化承载价值在一开始就得到了普遍重视,所以我国藏书票作品大多涵盖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要素。而且由于藏书票易于保存,基于藏书票保存下来的传统文化避免了战争、动乱的侵害,让当代儿童也有机会从绘画艺术的角度了解传统文化。而文化是艺术创作的根基和源泉,所以美术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服务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本土化创作意识与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基于藏书票的美术教育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二、藏书票在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可行性
(一)满足现代教学形式创新的需要
义务教育阶段的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绘画作品赏析、书面绘画训练展开的,这种教育形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既不符合学生美术素养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利于学生审美与创作能力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新课标强调了美术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对欣赏和创作教学进行细分,其中将创作教学进一步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等多个方面,以此为基础来丰富教学形式,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时的个性需要。
基于藏书票的校本课程本身就是对标准课程的延伸,其所使用的教学素材较为新颖,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形式较为特殊,所以有利于消解传统教学形式对学生兴趣发展的抑制问题。因此,基于藏书票的美术校本课程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具有良好的实施环境。
(二)素材易得且与课程对接简单
美术教育需要利用许多名家作品作为教学素材,传统绘画作品留存率、公示度都相对较低,有限的电子扫描复制品很難呈现作品原貌。而藏书票易于保存,所以存世作品较多,同时这类作品的复制本与原本的差距较小,也能较为完整地展现作品原貌,在现代印刷技术、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藏书票也更容易获取,可以通过信息化媒介进行详细、全面的展示。这种易得性使得藏书票作为美术教学素材的可行性得到了一定保障。制作藏书票能使学生感受到创作的愉悦、制作的趣味。与一般绘画作品相比,藏书票更适用于儿童美术教育,同时藏书票的艺术内涵、技法多样性等都比一般的儿童绘画更高,能够基于藏书票开发多样化的美术知识和技法教学方案,所以藏书票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素材时更容易与该阶段美术课程对接。
(三)符合新时代艺术与文化教育的需要
在新时代国家软实力教育、民族认同感教育等要求下,艺术教育需要涵盖传统文化,并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思想,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在学科学习、生活实践中应用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我国近当代藏书票作品大多融合了传统文化要素或思想,因此,基于藏书票的校本课程开发符合当前我国艺术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发展的需要。
三、藏书票在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和应用中的策略
(一)藏书票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藏书票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在开发时必须先确保其与国家课程的有效对接,首先要强调其知识教学和技能培养功能。建议结合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相对简单且趣味性较强的藏书票,在此基础上着重开发藏书票作品赏析、藏书票画面创作和有趣的制作实践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手工能力,其中赏析课作为引导、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应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上。
校本课程的一般定位是通过拓展学习材料来丰富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途径,以这类个性化、本土化的课程来强化国家课程教学效果,而藏书票教学最具特色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建议在藏书票的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提供较高比重的学生自主想象和创作训练,通过此类课程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作能力。
最后,在藏书票素材选择时要注意其文化性,尽量选择学生更感兴趣的、有较强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题材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二)藏书票在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应用中的基本理念
教师在进行基于藏书票开发的校本课程教学时,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基本理念:
首先,从课内转向课外,提高学生的自主想象与创作意识。基于藏书票的小学美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想象创造意识,让学生深入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观察经验,结合观察经验来思考作品思想和内涵,并基于观察经验自主创作,真正实现从“模仿”到“创作”的意识转变。
其次,从理论向实践转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结合藏书票极具趣味性的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作意识,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所学知识、技能;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藏书票制作的乐趣,使学生在尝试、改进个人作品的过程中对绘画方法和技术形成更深刻的理解,真正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创作能力。
(三)基于藏书票开发的校本课程的教学流程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基于藏书票开发的校本课程教学的完整流程一般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赏析、识读与想象。藏书票美术课程的重点是通过制作藏书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与实践能力,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藏书票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一般教师应当选择兼具抽象和形象特点的作品来让学生感知藏书票的审美特点,通过对不同风格藏书票的赏析、想象和训练,使学生发现藏书票的形式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学习兴趣,如将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形状设计在藏书票里:一个音符、一间房子、一扇窗户……学生的天真、烂漫、童心都闪耀在这些形态各异、可爱有趣的藏书票中,为藏书票创作积累素材。
第二步,自主设计。在学生了解藏书票的特定形式并对其产生兴趣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使用硬纸板、胶板等材料,以简单的剪切、刻制等方法制作自己喜欢的或想象中的图案,通过调整画板材质、印制对象、印制色彩等增加学生自主创作的可能性。这种创作使学生有机会尝试不同的方案,如刻制的小花版面,可以用不同色彩重复印制,构建出花束的观感,这既能让学生感受与实践,也能让学生收获成功创作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制作方法、制作技巧的积极性。此时学生的兴致高涨,教师可加强对学生创作过程的介入指导,引导学生思考线条运用、构图方式、明暗对比、颜色搭配等方法,或回顾赏析过的藏书票作品的创作特点,从而在对比、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美术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三步,分享与交流。个体创作能够保障创作的个性化水平,小学生的个性也足以催生多样的创作风格和结果。因此,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主创作的藏书票作品,或集體装订复印后在学生中传阅,使学生接触他人对某个意象的想象、某类方法的运用,同时发现他人作品的闪光点,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及美术综合探索能力,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藏书票作品质量普遍较高,其画面构图不拘一格,题材极为广泛,易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和实践欲望,所以其比较适合作为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素材。针对藏书票的课程开发要充分利用其形式、审美和文化特点,应用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想象和创新创造能力,使其对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发展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北大荒美术家协会.方寸之间天地宽——漫谈藏书票创作[J]. 农场经济管理,2019(3):76-77.
[2]刘祥武.图书馆馆藏与藏书票艺术[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