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
摘 要:整本书阅读与单篇阅读相比,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更加不可替代的作用。编辑“拿笔读经典”的千字文集子是践行整本书阅读的最后一公里。将千字文编辑成册在班上展出交流,是分享,也是提升。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对话;耕耘文字;古文观止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06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9-0045-01
点评完最后一篇读《古文观止》学生的千字文,意味着讲读《古文观止》集子的编辑只差最后一道程序——写序文,也意味着高2016级1班、2班这两个班在课堂上读整本书的活动将圆满落幕。整本书的研读实践贯穿了高中三年,一直在有序坚持,按部就班地前行。其最大特色是阅读过程符合学习本质规律——对话。自主研读是与文本的对话;写讲稿、课堂讲读交流是与教师和同伴的对话;假期拿笔写千字文、重温经典是与自我的对话。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红楼梦》,读书有恒,读书有痕;《三国演义》,以读为耕,以文为获;《古文观止》,耕耘文字,播种希望。总之,触摸语言,读进去,活出来,进一寸有一寸的歡喜。四本书,其中两本文学经典,一本文化经典,一本文章合集。《论语》阅读在高一的课前活动中完成。《红楼梦》《三国演义》在高二,分别用二十四课时完成。把《古文观止》放在高三,天天讲读。周一至周四每天用课前时间完成一篇的讲读,周五用一课时讲读四篇。提前准备,写好讲稿,课堂上,一生先读,再讲,三齐读,四教师扼要点评,一篇的品读才算告一段落。走过三季,从容充实地完成了《古文观止》222篇的讲读。
讲读《古文观止》,就是耕耘文字。师生共同走进文本,在讲读者的带领下,与文本对话,理解文本的言语形式,感悟文本的精神内涵,品味遣词造句的魅力,获得思想情感的滋养。拿笔写讲读《古文观止》的千字文,也是耕耘文字。阅读是感受、体验别人运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写作是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把读过文章的收获表达出来,必须再走进文章,精读、深读,一遍遍耕耘,梳理出个人的感受、独到的见解。
把《古文观止》放在高三来耕耘,应该是最佳安排。因为此时的学生心智相对成熟,文化的积淀也稍深厚,讲读一篇篇古文的收获会更大。学习传统文化有一个原则,不是为了复古,不是为了获得自豪感,而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促进学生解读古文,了解固有文化,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中国元素和品格。因此,观文字之义,通晓文意,以求真意;聆圣贤之音,耳濡目染,涵养气质;品经纶之事,比权量力,以正世风。事实证明,在讲读《古文观止》的日子里,大部分学生不随意、不懈怠,细读文本,感受文本的温度,丈量文本的宽度,触摸文本的深度,与先贤圣哲超时空对话,产生了共感、共情、共鸣。讲读中,有思维自由碰撞的火花,有情感自由流淌的水声,也有生命自在交汇的灵光……
点评一篇篇学生的千字文,学生讲读的精彩片段一一在脑海里回放。何其有幸,和学生共读一本经典!有情感的渲染、审美的感染;有讲读的荡气回肠、品味的出神入化;也有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观点。例如,钦XX的讲读依照倒序,从明的《五人墓碑记》开始,追溯至东周的《郑伯克段于鄢》;从阉党戕人的黑暗漫溯至礼乐之邦的尔虞我诈;从近代思想的惺忪萌动到远古社会的旷远呼唤;从已然纯熟乃至僵化的后世汉语言到古朴玄妙的先秦文字……这些历程,宛若一场寻根之旅——寻达汉语言之根,寻达汉民族之根。李××写道,“一路上,我们震撼于《五人墓碑记》中‘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洋洋,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的慷慨无畏,感慨于欧阳文忠公三声‘呜呼曼卿中饱含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悲叹于李陵‘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的无奈苍凉。”张××写道,“走进《古文观止》,佶屈聱牙的文言文字字品来,我仿佛跨越了千年的时空,与那些文臣武将骚人墨客同歌同哭,一抒胸中块垒……”
读整本书,可以拨正多做题、不读书的误区,具有极大的价值。阅读可把一个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命联通。读古文,古今打通,更能让我们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阅读永远在路上,人生也永远在路上。触摸语言,读进去,活出来,它能让我们伏心转念,超度人生的一切苦厄,时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参考文献:
[1]许 艳.“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实践探索与学理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9(7):18-22.
[2]朱自清.经典常谈[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