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华,陈晓惠,储文娟
(合肥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合肥 23060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包含“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这一重要战略内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工作的目标,也是党和国家的承诺。教育满意度就是检验这一目标是否达到、承诺是否兑现的重要指标。[1]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借鉴顾客满意度理论,构建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模型。60年代,斯蒂芬妮(Stephanie L Juillerat)提出了学生满意度(Student Satisfaction Inventory,SSI)量表,进行高等教育满意度测评工作。[2]国内高等教育满意度实证研究代表性的有刘武以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为研究基础,建立了中国大学生满意度指数模型。[3]王国强、沙嘉祥等人构建了高校大学生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课程讲授、能力训练、学校管理、师资和学科建设及其他服务等方面。[4]陈萍针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设计了满意度指标体系,包括自我发展、业余生活、后勤保障、教师队伍、教学状况、教学条件等6个指标。[5]
上述国内学者主要对普通本科高校及职业院校的教育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而关于应用型高校教育满意度的专题调研尚很少见。本研究从受众视角衡量应用型高校教育改革的效益,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及推动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从东中西部3所应用型高校中抽取8个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3 504份,有效问卷2 876份(82.05%)。其中,男生1 236人(42.98%),女生1 640人(57.02%);一年级600人(20.86%),二年级 768人(26.70%),三年级656人(22.81%),四年级856(29.76%);文科1 430人(49.72%),理科934人(32.48%),艺术类512人(17.80%),涉及汉语言文学、英语、人力资源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音乐表演、美术学8个专业。
问卷采用的是自编《应用型高校教育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的形成是在理论推演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问卷》(普通本科版)等,针对高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先编制出初始问卷进行试测,再形成正式问卷。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发现,删除负荷值过低的项目。该问卷主要涵盖教育期望、质量感知、环境感知、公平感知及总体满意度5个维度57个条目,可以解释方差总变异量的42.74%。问卷采用李克特式(Likert)五点量表,1“从不”到5“总是”。
经检验,该问卷内部一致性较好,5个维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829、0.954、0.841、0.864、0.788,问卷总信度为0.916。运用专家评定法,两名心理学专家和两名教育学专家一致认为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由研究者进行问卷调查的集体施测。问卷所得数据采用 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
基于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从教育期望、总体满意度、质量感知、公平感知及环境感知等五个维度对应用型高校教育满意度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在入学前学生教育期望上得分为3.56,最接近于5点计分中“经常”;在总体满意度上得分为3.34,最接近于5点计分中间值;且总体满意度的得分低于学生教育期望。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教育期望较高,总体满意度一般,获得感有待提高。
从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及产教研融合等方面对质量感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教学质量上得分为3.00,位于5点计分的中间值。这一结果表明,应用型高校教育质量得到认可。
2.1.1 学生中心的人才培养得到认可,但人才培养融入地方经济社会不够
(1)学生自我发展得到认可。具体表现在学生全面发展与学习能力较满意,学生创新精神得到认可,而开阔学生国际视野较不满意。调查结果发现,在学生自我发展上得分为3.28,最接近于5点计分中间值。其中,学生全面发展与学习能力得分为3.58、3.65,最接近于5点计分中“比较满意”;学生创新精神得分为3.42,高于5点计分中间值;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得分为2.46,最接近于5点计分中“较少满意”。
(2)人才培养融入地方经济社会不够满意。调查结果发现,在人才培养适应、融入、引领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得分分别为2.87、2.83、2.79,均低于5点计分中间值。
2.1.2 学科与应用并重的课程教学体系得到认可,但应用性不够突显
(1)学科与应用并重的课程体系得到认可。调查结果发现,在课程门类、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公选课开设、课程内容上得分分别为3.11、3.35、3.01、3.32,高于5点计分的中间值。
(2)学科与应用并重的教学体系得到认可,但应用性不够突显。具体表现在实践课程教学和学科理论课程教学都得到认可,而学科理论课程教学得到更多认可,实践课程认可度相对较低。调查结果发现,在专业技能实训教学、见实习上得分为3.19、3.42,高于5点计分的中间值;在学科理论课程教学上得分为3.57,最接近于5点计分中“比较满意”。
(3)课堂教学应用能力导向不力。具体表现在较适用于理论课程教学的课堂讲授方法较为满意,而较适用于应用能力教学的案例教学、教学研讨、项目实践等教学方法不够满意。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讲授上得分为3.75,最接近于5点计分中“比较满意”;在合作教学上得分为3.34,高于5点计分的中间值;案例教学、教学研讨、项目实践得分分别为2.87、2.96、2.45,低于5点计分的中间值。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学科与应用并重的课程教学体系得到认可,但应用性不够突显,高校办学在学术主导与应用取向之间摇摆。
2.1.3 教师学术素养得到高度认可,但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不够,师生教学交往不足
(1)教师学术素养得到高度认可,但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师学术素质上得分为4.11,介于5点计分“比较满意”与“完全满意”之间;在双师型教师建设上得分为2.60,低于5点计分中间值。
(2)师生教学交往不够满意,课外交流尤显不足。在课堂互动、课外交流和及时反馈上得分为2.87、2.58、2.83,都低于5点计分的中间值,且课外交流得分最低。
2.1.4 产教研融合不够满意
(1)产教融合不够满意。具体表现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较不满意,实训基地建设基本认可。调查结果发现,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得分为2.43、2.49,最接近于5点计分中“较少满意”;实训基地建设得分为2.88,接近于5点计分的中间值。
(2)教研融合不够满意。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的课题研究、学术讲座、科技创新及创业支持上得分为2.62、2.63、2.63、2.98,都低于5点计分的中间值。
从学校文化、社团和实践活动、教学条件和后勤服务三个方面对环境感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教育环境满意度上得分为2.93,低于5点计分的中间值。这一结果表明,教育环境满意度有待提升。
2.3.1 学校文化蕴含正能量
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校风、班风、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上得分为3.72、3.66、3.71、4.02,最接近于5点计分中“比较满意”。
2.3.2 学生社团及社会实践不够满意
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上的得分为2.75、2.92,低于5点计分的中间值。
2.3.3 教学条件与后勤服务不够满意
调查结果显示,在食堂和宿舍上得分分别为2.78、2.97,在图书馆、实验室、信息化资源及运动场地设施上得分为2.45、2.50、2.54、2.34,都低于5点计分的中间值。
从高校管理规则公平和学生权益平等两方面对公平感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教育公平上得分为3.50,最接近于5点计分中“比较满意”。这一结果表明,应用型高校教育公平较为满意。
2.4.1 高校管理规则公平较为满意,贫困生资助得到高度认可
调查结果显示,在贫困生资助标准上得分为4.01,介于5点计分中“比较满意”与“完全满意”之间。在处理不诚信行为的规则、在转专业与选课规则、考试评分标准、奖学金评定标准上得分为3.90、3.75、3.55、3.90,均最接近于5点计分中“比较满意”。
2.4.2 学生权益平等得到认可,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权益的尊重和各类活动一视同仁上得分分别为3.40、3.47,高于5点计分的中间值。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上得分为2.71,低于5点计分的中间值。
在对应用型高校教育满意度总体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不同性别、年级及学科的学生群体教育满意度进行分析。
表1 应用型高校教育满意度性别差异
表2 应用型高校教育满意度的年级差异
表3 应用型高校教育满意度学科差异
依据上述调查分析,对照国家相关政策、战略和标准,结合应用型高校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应用型高校学生教育期望较高,总体满意度一般,获得感有待提高。其中,女生、高年级学生、文科生的教育期望较高,教育满意度较低。
首先,建立适当的教育期望是提升满意度的基础。教育期望较高时,学生对高校工作愿意给予更多的配合和支持,产生良性互动;教育期望过低时,易产生负面心理暗示,去评价高校工作。因此,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教育期望,奠定其和高校良性互动的信任基础,这是提高满意度的基础。教育期望是建立在个体经验和他人宣传的基础上,应加强学校信息公开,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增进学生对应用型高校转型建设的了解,从而引导学生建立适当的教育期望。[6]其次,高校应针对不同性别、年级及学科的学生群体多样化、差异化的教育需要,不断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学生的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办学生满意的教育。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学科与应用并重的课程教学体系得到认可,但应用性不够突显,高校办学在学术主导与应用取向之间摇摆。[6]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学术性是大学的根本属性。然而,高深学问在随着人们对实践活动认识的加深而改变着形态,即由一开始的纯粹自然的精神的或形而上学领域,向着技术的产业的实用领域转移。欧内斯特·博耶考察人类知识的发展历程,认为存在着四种不同类型的学术:一是探究的学术,以发现新事实、新现象及新规律为目的;二是整合的学术,将发现的知识建立起联系,形成系统化的学术体系;三是应用的学术,通过知识的应用服务于人类生产生活和改善福祉需要;四是教学的学术,通过教学来传授和传播知识的学问。[7]
因此,应用型高校没有必要选择传统学术道路,应用的学术无疑应该成为应用型高校活动的目的和主要选择,在应用的学术上完全可以展现自身特色。应用型高校应重新审视打破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内容、结构和过程,突出应用导向的理念,重构学科与应用并重的课程教学体系,采取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探究作业及项目实践等教学方式,提高实践课程教学质量。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应用型高校在产教研融合方面不够满意,具体表现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等方面不够满意。《意见》指出,高校把办学思路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因此,高校应与产业协同创新,探索“产教研用”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学院为载体,与行业企业共建平台和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将行业企业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教育资源优化和模式创新,将产业链与教育链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业学院在产教深度融合中的地位和作用,共建“创新工厂”,将人才培养环节置于创新工厂中,以行业内顶尖企业真实的前沿问题和关键技术为课程开展项目式教学,学生以高挑战性学习参与产教合作,真正成长为创新创业型人才。[8]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育环境满意度不够,其中,学生社团与社会实践,图书馆、实验室、信息化资源、运动场地设施等教学条件,以及后勤服务不够满意。首先,高校应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改善教学条件。如,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建设,拓展体育场地设施,优化信息化资源。其次,改善学校餐饮质量和住宿条件及其性价比等,全面提升后勤保障能力。针对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加强后勤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智慧后勤建设,切实提高学生生活舒适度和满意度。最后,针对学生兴趣与特长大力发展各类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情感交流和能力锻炼的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