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时期私立高校的历史考察

2020-10-26 07:08:36李海玉李永芳
关键词:北洋政府办学大学

李海玉, 李永芳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私立学校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成为实施国民教育、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尤其是对该时期私立高等学校的研究成果更为欠缺,故本文试图弥补这一缺憾,就北洋政府时期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概况、主要原因及基本特点做一历史考察,以推动该专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一、 北洋政府时期私立高校的发展概况

我国私立高等学校发轫于清朝末年,尤其是在实行新政之后。根据现有资料统计,该时期由国人自办的私立高等学校主要有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由留日学生姚洪业、孙镜清等人在吴淞创办的中国公学;由著名爱国教育家马相伯、严复、熊季廉、袁希涛等人共同创办的复旦公学;1908年春由光华医社郑豪等人在广州五仙门关部前(今泰康路)创办的广州光华医学堂等。由外国人兴办的主要有1900年在苏州由中西书院改名而成的东吴大学(中西书院早在1881年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同年由日本东亚同文会派山田良政等人在南京创办的东亚同文书院、1907年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09年3月由英国福公司投资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1910年在南京建立的金陵大学(由1888年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传教士傅罗创办的汇文书院与1906年设立的宏育书院合并而成)等(1)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教育概况[M].台北:宗青出版社,1991:87-140.。但是,由于这一时期新式教育刚刚起步,除了教会高等学校因享有治外法权而得以发展之外,现代高等教育性质的私立学校屈指可数。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伊始,北洋政府即废除了原来清政府只许私人兴办中等以下学校,而高等学校全归官办的原则规定。10月22日,教育部颁布了《专门学校令》。两天之后,又颁布了《大学令》。《专门学校令》内容共计12条,其中明确规定:“凡私人或私法人筹集经费,依本令之规定设立专门学校,为私立专门学校”,“公立、私立专门学校之设立、变更、废止,均须呈报教育总长得其认可”。“公立私立专门学校教员之资格,别以规程定之”(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07-108.。《大学令》内容共计22条,其中强调:“私人或私法人亦得设立大学”。该令所限制的条款主要是有关大学院事项,规定私立大学除了不得设大学院(研究生院)外,其余与公立大学一视同仁(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07-108.。1913年1月16日,在教育部公布的《私立大学规程》14条中,详细规定了创设私立大学的有关政策,规定私人或私法人设立大学,除遵照《大学令》中有关规定外,应开具下列事项呈请教育总长认可: 目的;名称;位置;学则;学生定额;地基房舍之所有者及平面图;经费及维持方法;开校年月等(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41-143.,这是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的第一个成文法。上述北洋政府所颁布的管理法规,不仅表明其管理私立高等学校的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私立高校的创立和发展。

概括北洋政府时期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时期(1912—1916年)。

民国肇始,百废待兴,社会各行业急需一批较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加之随着清末兴学时期各省中等学校的学生相继毕业,希望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大增加。同时,由于民国元年制定的新学制取消了清末学制中的“高等学堂”,代之为大学预科,按照规定须附设于大学本科之下而不能独立,故清末各省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高等学堂大凡被降格而改为省立中学,全国公立高等教育机构骤然减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15年7月20日,教育部公布了私立专门以上学校认可条例,规定“私立专门以上学校,遵照私立大学规程及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呈请教育总长认可”(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63-164.即可设立。随后,各地私立高等学校陆续设立。据学者熊明安在其《中华民国教育史》一书中记载,到民国25年(1936年),全国“就有私立专科以上学校52所”(6)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357.。表1为1912—1916年全国新设私立高校概况。

表1 1912—1916年全国私立高等学校发展概况统计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民初国人喜谈政治,组政党,风尚所及,遂使私立学校多趋于法政”(7)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2编[G].台北:宗青出版社,1991:1119.,因此,该时期亦有为数众多的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曾创办。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仅在政府立案或备案的就有19所,此外“尚有许多未经政府立案的学校” 。但总的来看,该阶段私立高校自身的发展还很不成熟,不少学校名为大学,实则并未设置本科,正如当时教育部批文所云:“为各处具呈报部之私立大学,其附设专门部者甚多,核与部章原属不合”(8)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3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9.。

第二阶段:发展时期(1917—1928年)。

在1917年、1922年和1924年教育部先后颁布的《修正大学令》《新学制》以及《国立大学条例》中,均明确规定道:“凡设一科者,亦可称大学”(9)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2.。由此说明政府放宽了设置大学的标准,这对私立高校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其发展在1924年达到高潮。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1925年,全国有私立大学13所,私立专科学校16所,共计29所, 占公私立高校总数105所的27.6%(10)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2编[G].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124.。表2为1917—1926年全国新设私立高校概况。

表2 1917—1926年全国私立高等学校发展概况统计

续表

亦须指出的是,上表所列并非该阶段私立高校的完整数字,另有一些因史料记载创立者与时间等不详所限而未统计在内。譬如,据北洋政府教育部1926年7月公布的私立专门学校一览表中,亦有协和医科大学(校长胡恒德,校址北京东单帅府园)、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校长张謇,校址南通县城南门外)、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校长张謇,校址南通县唐关市)、江西预章法政专门学校(校长邱玺,校址南昌县城)、湖南群治法政专门学校(校长罗杰,校址长沙城内连升街)、湖南达材法政专门学校(校长马续常,校址长沙城内福星街)、江西法政专门学校(校长龙钦海,校址南昌城内高升巷)、福建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刘以分,校址省城福州白水井)、湖北法政专门学校(校长何奇阳,校址省城大贡院东首)、四川志成法政专门学校(校长董鸿诗,校址成都县城)等,且“凡只准试办及近年无案报部者均不列入表内”(1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02-203.。

二、 北洋政府时期私立高校发展的主要原因

北洋政府私立高校之所以能够较快发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近代以来蓬勃兴起的救亡图存运动,是国人创办私立高校的根本动因。救亡图存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中心主题,尤其是清末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彻底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之后,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倡导教育救国,于是私立学校即呈呼之欲出之势。史实表明,不少私立高校就是在反帝爱国的斗争中产生的。譬如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为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消清国留日学生规则”,全体归国并组建了中国第一所私立高等学校——中国公学(12)忻福良.上海高等学校的沿革[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105.;又如,也是在1905年,上海震旦大学的爱国学生为抗议法国天主教会操纵学校,愤而集体退学,在马相伯先生的主持下,创办了私立高校复旦公学(13)忻福良.上海高等学校的沿革[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76-77.;再如,1907年,在由外国人经营而往来于广东和香港的轮船上,发生了无故踢死中国人的命案,由于外国人拥有治外法权,该案件不了了之,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曾由国人组建的广州光华医社,创办了私立高校广州光华医学堂(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州近百年教育史料[G].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154-155.。

其次,清末“新政”的推行以及官方的资助,为私立高校的创办提供了政治保证。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面对空前的生存危机,为挽救垂危的统治秩序,被迫推行“新政”,在教育改革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废科举、兴新学、建学部、创办新式学堂、鼓励出国留学等。由此开始,中国的新式学校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其中一些新式私立高等学校亦随之出现。同时,私立大学的创办多获官方资助,譬如从1906年起,两江总督端方曾允“每年捐银12 000元又拨吴淞公地百余亩为校地,资助中国公学。次年,中国公学又获大清银行借助银10万两建筑校舍”(15)学府纪闻.私立中国公学[M].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2:1-2.。又如1905年复旦公学创办时,“南洋大臣周馥奏准拨发1万两银子为学校开办费,吴淞官地70亩为建校地址,并暂借吴淞提镇行辕为其临时校址”(16)复旦大学校史编写组.复旦大学志[G].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31.。再如1907年广东光华医学堂创办时,粤督张人骏“深嘉该校建设旨趣,因赐书匾额,并捐廉为之倡劵”(17)复旦大学校史编写组.复旦大学志[G].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32.。

其三,新的政体建立与军阀之间的混战,为私立高校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这一新政体的建立,不仅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而且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彻底放开了私人兴办教育的权利,为私立高校提供了发展机会。同时,民国成立后,政权很快被北洋军阀控制,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致使军费开支几乎耗尽了国库资源,教育界的欠薪问题普遍存在,正是这种公立大学陷入财政困境的状况,为私立高校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私人资本增加,为私立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民国建立之后,从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到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法律、法规,确立了私人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从而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特别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西方列强忙于互相厮杀,无暇东顾,因此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大为减少,这就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促使私人资本急剧增加。而在民族资本家中,便有不少人捐资于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私立高校的发展。

其五,风起云涌的各种教育思潮,为私立高校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清朝末年,随着西学东渐,我国出现了一批不同于传统士大夫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是该时期私立高校的积极创办者和热情支持者。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为言论思想的自由和各种思潮的输入提供了平台,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更是以空前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命给中国教育界的变革带来深刻的影响。加之民国早期西方各种教育思潮纷至沓来,其中尤以平民主义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两种思潮影响为甚。平民主义教育旨在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主张对广大的下层民众实施普及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崇尚教育是改造社会的根本手段。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诸多仁人志士投身于兴学事业,以实现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这种风起云涌的教育思潮无疑对私立高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六,西方教会高等学校的兴办,为私立高校的发展起到了榜样作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门户洞开,西方传教士深入中国腹地,以传教为宗旨开办了一批教会高等学校。据史料记载,自咸丰十年至光绪元年(1860—1875年),教会各种学校总数达800余所,学生人数超过2万人(18)史革新.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224.。20世纪初年以后,教会办学重点转向高等教育,其中,美国基督教会兴办的大学最多,如东关大学(1901年)、广州岭南大学(1904年)、广州夏葛医科大学(1905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1906年)、武昌文华大学(1909年)、成都华西协和大学(1910年)、上海三江大学以及南京金陵大学等。教会高校在性质上属于私立,这就为民国初期非教会私立高校的创办与发展提供了合理性以及仿照样本。

三、 北洋政府时期私立高校发展的基本特点

通观北洋政府时期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主要呈现出如下基本特点:

第一,办学类型的多元性。通观北洋政府时期的私立高校,办学类型主要有四种:一是以官助学,即中央与地方政府给予较多资助。这类私立高校较少,仅有南开大学等极少数,该类学校由于获得官方的经费资助,师资水平和生源素质都比较高。二是以学养学,即以学费为主要经费来源。如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广东国民大学、朝阳学院等。据统计,该时期上述学校的学费收入占全校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2%、77.2%、83.3%、71%、82%(19)李永芳.国民政府时期私立学校述论[J].民国档案,2006(1):105-111.。该类私立高校占绝大多数,由于主要是靠学费积累获得发展,因此势必扩大招生规模,导致生源质量相对较弱。三是以产养学,即以企业捐助款、租息为主要经费来源。如厦门大学、南通大学就属此类。其中厦门大学的企业捐助款、租息占全校总收入的68.23%(20)周楠,李永芳.民国时期私立高等学校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14-119.;南通大学的企业捐助款、租息占全校总收入的88%(21)李志前.民国时期私立学校的基本特点[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8):66-67.。该类学校具有一定代表性,由于企业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办学资金,教学条件相对优越,师资与生源质量相对较好。四是中外合作办学,即中国与外国联合办学,以外国资金为主要经费来源。如1920年创立的中法大学,即“主要由北京中法大学和中法大学海外部两个办学机构组成”,“两国公使分别担任协会董事部名誉部长”,其时法国捐助款占全校总收入的76.4%。又如1915年由原焦作路矿学堂而改名建立的焦作工学院,就是由河南中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与英国福公司合组为福中总公司而“共同负担筹集经费”等(22)宋秋蓉.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44.。

第二,经费筹措渠道的多样性。北洋政府时期私立高校除了学费之外,其他经费筹措渠道相当复杂,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资本家资助。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就曾经先后为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广东光华医学院等多所私立高校提供了大数额的经费捐赠。又如大同大学在早期扩建校舍时,上海民族资本家亦曾给予了经济支持。二是贷款。如广州大学在1927年创办时,经费阙如,学校以董事会名义向中央银行及远东银行贷得开办费。三是国外捐助。如南开大学在美国设有募捐委员会,长期得到国际文化组织太平洋国际学会、洛克菲勒财团等海外团体与个人的支持。又如广东国民大学常年在美洲设立负责筹款的校董,学校大量办学经费由海外校董募捐所得。四是校友资助。如在南开大学的私人捐款中,校友始终是占主流。在20世纪20年代末,南开校友还曾以“环球聚餐”形式发起大型募捐活动,即在同一时间内,国内外校友都在当地聚餐,并自此募款两周。五是华侨捐款。在这方面,东部沿海一带私立大学尤甚。如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广东民国大学等,在学校创办过程中,都曾得到海外华侨的大力资助。六是经营资金。譬如上海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创办人潘序伦将所建立的立信图书用品社、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和专科学校三者融为一体,图书用品社和会计师事务所除了为学校提供师资、实习基地以及教材等之外,还将其营业收入捐给学校补充办学经费。又如南开大学的办学经费除了由学生缴费之外,其余主要来自学校以资本和地产经营的自筹资金即公债利息、基金利息、房租地租、校田进款等诸项(23)宋秋蓉.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45.。

第三,办学精神与品格的奉献性。乐于奉献、清正廉洁、苦干实干、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与品格,是北洋政府时期私立高校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如大夏大学创立伊始,校长即确立了“三苦主义”,即教师要苦教,“要以教育为重,认真教学,不计较待遇之多寡”;职员要苦干,“要以校务为重,切实办理,不能因经费缺少即敷衍了事”;学生要苦读,“要以学问为重,认真求学,不能有缺课等情事之发生”(24)李永芳.国民政府时期私立学校述论[J].民国档案,2006(1):105-111.。又如南开大学在创办早期,大部分年度经费亏欠,面对物质困境,校长张伯苓从未灰心,他说:“教育是立在精神上的,而不是立在物质上的”,“缺乏经费,决不能阻止南开之发展”。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也说道:“物质之建设难而实易,而精神之贯彻易而实难。”(25)周楠,李永芳.民国时期私立高等学校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14-119.

第四,教学管理的严格性。北洋政府时期私立高校大凡在教学管理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一是紧抓日常课业。譬如南开大学对学生阅读教学参考书和习题作业均有严格规定,要求每次数学课必有习题;学生周一的课程习题务必于周三的课前上交,而教师则必须于周五上课时阅毕发还。二是严把考试关。例如复旦大学曾经规定,学生凡国文、英文、算学三种中有一科不及格者,不能升级,也不能毕业。三是严肃考试纪律。譬如光华大学在考试中规定,凡发现学生作弊,即行除名。四是实行淘汰制。例如大夏大学创办27年,共计录取新生12 000余名,但实际毕业的仅有5 770名(26)李永芳.国民政府时期私立学校述论[J].民国档案,2006(1):105-111.。

第五,政府鼓励与放任的两重性。诚然,北洋政府一改清廷关于高校全归官办之规定,颁布了一系列鼓励私人兴办高等学校的成文法规。但由于内战频仍、政局动荡,政府对全国的控制力相对较弱,故对私立高校的管理也相应地缺乏实效,并呈现出相对放任与松懈的状态,依照规定向政府注册立案的学校甚少。如1925年,全国私立高校中,经教育部批准立案的为13所、同意试办的为14所,但更多的是“未经批准而自办”(27)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2.。

第六,布局与专业结构的不平衡性。在地理布局方面,北洋政府时期的私立高校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等少数城市,其他地方则为数极少,尤其是内地诸多省份均为空白。在专业结构方面,绝大多数设置的是文法学科,理工学科甚为欠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私人办学囿于资金所限,而要开办理工科类专业则需要购置大量的实验仪器设备,故一般私立高校难以承受。

最后,办学能力的脆弱性以及水平的低下性。北洋政府时期私立高校的发展很不稳定,“不少学校旋生旋灭,也与私人办学缺乏稳定的财政来源有着密切的关系”(28)宋秋蓉.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35.。大部分私立高校由于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办学者的支撑,所以更容易受到“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影响,办学能力较差,往往因缺乏承受能力而停办。如1913年,江苏地区就有13所私立法政大学、专门学校被迫停办(29)吴霓,胡艳.中国古代私学与近代私立学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46.。同时,北洋政府时期私立高校大多办学水平低下。据时人记载,其“数量虽增,而内容则愈趋愈下,甚至借办学以敛钱,以开办大学为营业者有之”。结果是“流品之杂,程度之低,自不待言”(30)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教育概况[G].台北:宗青出版社,1991:17.。

通观北洋政府时期的私立高校,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毕竟昭示了我国私立高校在该时期的初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弥补了国家高等院校的短缺;为争取民族的复兴、国家的独立与富强,培养了大批活跃于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对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北洋政府办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不应被抹杀历史功绩的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央公文管理机构
对北洋政府新闻出版立法表里二重性的分析
新闻传播(2015年20期)2015-07-18 11:06:47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